蘭嶼,這個位在台東富岡漁港90公里外的小島,是台灣原住民達悟族人的故鄉。在面積僅有48平方公里的海中瑰寶上,居民以漁業為生,拼板舟是傳統、飛魚祭更是文化象徵,女人們充滿自信活力的頭髮舞,勾勒這兒最美麗浪漫的想像。
因為遺世獨立的特性,蘭嶼一直以來都沒有太過現代化的發展,滿山遍野、四處愜意散步的山羊、寶石色的湛藍大海、如天使眼淚般的小天池,還有依地勢而建的地下石板屋,都是許多遊客樂於造訪的景點,拋下工作煩憂,感受在地的樂天浪漫,無不是最幸福的享受。
自1967年蘭嶼開放觀光以後,蘭嶼揭開了長年以來的神祕面紗,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政府在1981年於此地設置核廢料貯存場,而連年激增的旅客,更帶進大量垃圾、廢棄物,不僅已經令當地無法再負擔處理,環境也受到不少侵害。
為什麼現代人在享受美好風光的同時,卻也要讓不屬於島上的垃圾留在這兒呢?
這個問題,讓才27歲、總是對弱勢議題非常關注的汪靜妤困擾許久,任職於奧美廣告擔任業務經理的她,冀望透過創意的力量,讓蘭嶼的遊客能將「自己的垃圾自己帶」當成基本常識,最後希望能吸引更多社會、企業等資源,幫助蘭嶼。
於是,在奧美每年鼓勵公益、行善的「Redcell」紅細胞專案上,她積極提出這項計劃,令人吃驚的城鄉差距議題馬上獲得評審團青睞,計劃由公司全力支持,汪靜妤擔任公關、創意、企劃的重責大任,她邀請同事,從設計、構思、包裝、攝影、剪輯等,全都由夥伴們各司其職,搬重物、架景點等重活,更一點也沒有少。
於是,令人驚艷的「咖希部灣」(kasiboan)就這麼誕生了。
這是蘭嶼的新景點,意思是達悟語「堆垃圾的地方」。令人感動的影片這一週來透過YouTube、Facebook等平台擴散,至今已有超過百萬人被這故事感動。
汪靜妤說,蘭嶼的垃圾議題,與流浪動物、獨居老人、弱勢家庭的問題差異頗大,因為這些問題有許多社福機構專門在幫助,但蘭嶼的困境,卻長年來累積卻苦無解決之道──她才決定讓廣告的力量影響社會,改變這個世界,對環境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身業務量就已經龐雜出名的廣告業,汪靜妤與創意總監龔大中、文案施懿容、業務經理李偉綸、王俊仁等11人幾乎都是在已經爆表的開會行程中,硬是湊出些微的時間處理蘭嶼事務。
汪靜妤說,「我幾乎都是忙正事忙到12點下班後,回家再處理蘭嶼事情到2、3點,雖然辛苦,但想到能幫助當地居民解決苦惱的垃圾問題,心裡就覺得十分暢快。」這是廣告人的熱血,也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只要透過創意能帶來改變,就是最浪漫的事。
原來,在蘭嶼當地,有個叫阿文的達悟族壯年,現年41歲的他,2年前就開始默默的為蘭嶼垃圾問題奔走,他自費買了一台小貨車,也在蘭嶼各聚落設置網袋,只要居民有回收的垃圾,他就會定期環島去蒐集,為得是讓根本無法有效處理的寶特瓶、鐵鋁罐,有個暫時的「容身之處」。
這個「容身之處」,是阿文父親的地瓜田,田間滿滿堆積如山的回收垃圾,是他兩年來一個人無私奉獻的成果,他期待的,是有一天有錢時,能夠用經費直接把垃圾運回本島。
但事實上,阿文只是在當地經營間小雜貨店,本身經濟能力就不優裕,但他還自費買了寶特瓶壓縮機,犧牲時間金錢為他所愛的土地奉獻,畢竟,1噸垃圾要運回台灣,就要8000多元,他根本無力負擔這筆預算。
一開始,汪靜妤也曾想過要直接告訴觀眾「不要把垃圾留在蘭嶼」的直白做法,但她認為,「我們只有聽到不會有感覺,唯有親眼目睹才會知道嚴重性,」她說,阿文一個人就蒐集幾10萬個寶特瓶,而且是完全義務性的付出,那種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由於蘭嶼人低調、不愛出風頭的個性,她一開始在跟阿文談起這項計劃時,多次碰到閉門羹,阿文更好幾次因為怕引起太多人注意,數度興起拒絕合作的念頭,這都是在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展現誠意、坦然溝通下,才逐漸打開阿文的心房。
原本看似雜亂的地瓜田,在汪靜妤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下,漸漸蛻變出有文創意義的「景點」,大夥兒開始動手割起百餘個寶特瓶,把其塑造成飛魚的模樣,而後搭起支架,創造飛魚熬游水面的動態感。
還有人到海邊搬大石,並在石頭上作畫,再用電鑽鑿成景點告示牌,吸引遊客注意,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創造了「自己的垃圾自己袋」環保購物袋,簡易的設計又充滿時尚感,以最直接的方式讓遊客把垃圾打包回家,所得會給予島上處理垃圾的夥伴,令人感佩。
汪靜妤和團隊在極低預算的情況下,克難的完成這次任務,她說,「我們什麼都沒有,唯一擁有的就是這一片堆垃圾的地瓜田,運用遊客絕不會錯過的飛魚文化,將這裡包裝成景點,希望吸引遊客主動看見蘭嶼的垃圾問題,產生內疚。」
她說,也許,這支影片的影響力或許不會非常巨大,但只要能感動、影響每一個踏入蘭嶼的遊客,讓他們反思,就是最成功的行銷。
最終,她希望串聯各方資源,使蘭嶼垃圾議題成為台灣熱門話題,透過輿論壓力,使台東縣政府與中央政府挹注資源解決離島的垃圾問題。
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讓蘭嶼回歸最美麗純樸的樣貌。
咖希部灣官方網站:http://www.kasiboan.com/
(部份圖片提供:汪靜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