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大陸研究組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總監 陳子昂、臺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 黃乃寬、主持人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 楊瑪利、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副祕書長 蔡宏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杜紫宸。)
新政府上任後,兩岸氛圍尚未明朗。面對習李主政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今年正式啟動,「中國製造2025」應運而生,中國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升級之際,台灣產業如何因應?
秉持對兩岸議題的關注,以及推動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期許,遠見從五年前的〈十二五關鍵報告〉,到今年二月份的〈跟上十三五大錢潮〉專題,持續關注對岸經濟規劃。5月18日再度舉辦《跟上十三五 佈局中國2025論壇》,深入探討兩岸在投資、競合關係、政策配套的實務操作。
主持人遠見總編輯楊瑪利指出,現在兩岸新聞熱度較低,十三五並未得到適當關注,更應喚醒大家對此議題的重視。
共黨百年前最後一個五年計畫 核心價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分析,從十三五的幾個口號,可看出習近平的中心思想。包括兩個「中高」:一是發展動能從高速變成中高速,二是技術和品質從中低水平變成中高水平;還有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中國過去的五年計劃都是一路往前衝,現在則是要解決過去不重視、不正常的現象,所以會是很辛苦的五年。全面小康社會不只要達成均富,還要解決貧窮、落後、人口、交通、環境等問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大陸研究組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指出,中共當前的首要目標,就是找出妨礙繼續執政的因素,並加以解決,其中兩大問題就是貪腐和貧富差距。
全國工業總會副祕書長蔡宏明也表示,基本上十三五規劃是習近平實現中國夢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長程規劃。戰略目標是要解決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貧富差距、區域失衡、產業結構發展等問題。
從大國邁向強國 以發展內需帶動經濟發展
十三五計劃總目標是人均收入達1萬美元,GDP比2010年漲一倍,到2025年可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臺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黃乃寬認為,十三五所宣示的匯率自由化、利率根據市場供需決定,現況看起來還差很遠。但如果金融開放是玩真的,不管對兩岸來往或經濟發展都會有正面影響。
蔡宏明則簡要分析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希望透過新的競爭優勢培育,為農業、工業、戰略性產業或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注入創新能量,解決過剩產能所帶來經濟發展的壓力;「協調」是提升農村生活水平,目標設定60%人口城鎮化,45%人口擁有城鎮戶籍,以城鎮化的效益帶動經濟發展;「綠色」是改善環境品質,包括一級城市一年內80%的日子空氣品質良好;「開放」是讓中國企業走出去,包括一帶一路及自由貿易區的佈建,以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的發言權;「共享」重點在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物聯網+ 節能 健康照護 智慧城市 順應趨勢掌握商機
十三五計劃中台商的重要商機,杜紫宸提到包括創新創業、一帶一路、長江中下游新型城鎮的區域建設、互聯網+、自由貿易示範區、金融監理等。陳子昂則從「平安中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三個新重點中,點名線上即時監控的節能互聯網+及智慧照護。此外,二胎化全面開放政策每年將增加三百萬人口,相關市場年成長率可達10%以上,也是值得把握的商機。
十三五計劃KPI粗分為「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永續」四大類,其中對環境品質著墨最多,而且都是約束性的硬指標。陳子昂估計,要達成十三五的環保標準,投資金額將高達八到十兆人民幣,帶動環保設備、機器設備、環境監測、廢棄回收等商機。
此外,「拓展網路經濟空間」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全新策略,目標行動網路達70%,寬頻使用率達80%。以智慧城市為例,大陸有超過237個智慧城市,包括交通、醫療、教育、製造等,可望提供龐大的智慧製造商機。
組聯合艦隊 切入供應鏈 聚焦跨產業、跨領域合作
高端產業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點之一,將對台灣相關產業造成威脅與衝擊。杜紫宸指出,大陸走向進口替代,毋疑將侵蝕台灣的商機。他認為正面對抗紅色供應鏈競爭並不可行,應積極加入成為供應鏈一環。
其中兵家必爭的中國5G戰場,杜紫宸比喻高通就像強大的蒙古外敵,還有兩家皇親國戚的國有企業,台灣的地位只是貝勒,想加入競爭就得娶到公主或是嫁給國親,才能跟另外三家平起平坐。如果拿不到市場,將導致台灣的人才和技術基礎流失,兩害相權取其輕,一定要想清楚。
陳子昂則建議台商拋棄過去單打獨鬥的方式,改走聯合艦隊,每個產業各自選出領航員。他提到中國工業物聯網聯盟首度破例允許外資參與,十家外資中就包含富士康,期待鴻海可以帶領台商加入這個體系。此外,如果繼續朝單一產業發展,將正面與大陸競爭,重蹈產能過剩的困境,未來可朝跨產業、跨領域的合作發展。
留意新金融風險及供給側改革 開拓通路市場
杜紫宸也提醒台商要當心,不要誤踩政策上準備削減或不支持的方向。例如股權眾籌台灣才正要起步,大陸已經看到一些問題並開始約束;物聯網金融中的P2P借貸,也因為出現很多社會問題,遭到嚴格禁止。
製造業方面則要注意「供給側改革」,大陸近年的經濟改革手段,已經從刺激需求轉向管理供給,提出「去產能、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口號。台商如果繼續製造低附加價值、低內部貢獻的產品,會成為被淘汰的目標。
證交所總經理林火燈也觀察到,近年做通路的台商績效都非常好,證明中國已經從工廠晉升為市場,台商的經營角度也要有所調整。台商若只看中大陸較低的土地和人力成本,或因此轉向東南亞,都不是長久經營之計。
以彈性和創新技術優勢 發揮隱形冠軍精神
林火燈指出台商的風險是對岸企業學習複製很快,再來就是規模及價格競爭。大陸許多產業已跟台灣形成競爭關係,必須非常努力才能保持領先。但他認為台商的企業家精神排名世界第一,他對台商創新和經營的能力很有信心。
黃乃寬認為台商不必為迎合十三五商機刻意改變,要運用既有的優勢。他看到很多台灣年輕人跟大陸出資人一起嘗試新事業,運用當地資金與環境發展金融科技;也有很多台商憑藉獨門的技術研發,從高職畢業學徒做到上市公司董事長,這些隱形冠軍是台灣非常強項的地方。
將兩岸視為面向國際的一環 建立穩定互動模式 創造合作機會
中國推動的五個十兆級產業,包括新世代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高端智慧製造、數位創新、軍民融合等,跟新政府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相似,且規模超過十倍以上;而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都聚焦東南亞及印度,也互相重疊。所以新政府要好好思考,未來要透過合作創造機會,或是找到與中國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創造自己的空間。
黃乃寬強調新政府的產業策略要審慎評估對岸扮演的角色,兩岸未來要維持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或甚至各自區隔,形成良性競爭,都需要政府在有效的監督機制下,盡快簽訂服貿貨貿,建立兩岸穩固的合作架構。以現有的市場連結和供應鏈關係,很難完全被新南向政策取代,唯有透過兩岸合作去建構合理的市場經營模式,才能確保台商的權益。
陳子昂建議政府採取「大企業小政府」的策略,淡化政府的角色,加重工總這些公協會的角色。林火燈認為兩岸關係是國際思維的一部分,不應該特別排斥或是過度偏重。他認為政府的角色不是補助個別廠商,而是法規鬆綁,營造一個有利經營的環境,讓企業自己去打拼,或是針對個別廠商做不到的部分,提供一些整合資源。
他指出台灣資本市場持股外資佔40%,達四千億美金,但陸資目前只開放五億美金,就比例上來講並不合理。從十三五計劃中,看出大陸將繼續開放,與國際接軌,也希望兩岸能朝向正常化、國際化的方向。
杜紫宸認為兩岸貿易依存度要按產業別仔細計算,應該要從產業的觀點仔細去分析。引進陸資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錯的,相反的某些產業如果不引進可能會造成更大傷害。政府全面阻止陸資進入台灣,甚至去查外資有沒有陸資,其實是給自己找麻煩。舉例來說,聯發科可否接受陸資,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思考,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他希望新政府能夠務實判斷。
主持人楊瑪利總結強調,兩岸是台灣的命脈,希望產業根據自己的利益做最好的布局,找到自己的定位,迎向十三五商機,成功布局中國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