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被遺忘許久了,台灣曾頂戴電視機王國的桂冠。但王國未傾,只是新生。
當國產電視機在國際間褪盡光彩,而帶動台灣電視機工業的外商,如RCA、增你智,因成本因素撤離台灣時,任誰也料不到,三十年來在台灣播下電視機工業的種子,竟然在電腦監視器(monitor)開花結果,並且延續了世界第一的香火。
民國七十年代中期,當台灣電視機逐漸失去競爭優勢,許多家電廠商,如大同、聲寶、東元等率先轉型,開始生產大型電腦所需的終端機,與個人電腦所需的監視器。隨著個人電腦成為市場主流,監視器需求日益殷切,國內新生代的監視器業者迅速竄升,老幹新枝,配合日幣升值的絕佳時機,囊括世界半數的市場,在產值方面,一舉取代日本監視器的國際霸主地位。
需要高度創新
戰場轉換,連競爭方略也煥然一新。
電子業拚成本的老路,新盟主興趣缺缺。「大量、低價的產品,讓韓國去做,我們做中高價位、技術層次高的。」美格科技總經理吳春發,手指電腦雜誌上全球廠家的價格表分析。因此,台灣幾乎已放棄十四吋黑白監視器,近九成的產值來自彩色監視器,尤其是十五吋與十七吋高階、智慧型的監視器,甚至開始挑戰由日本人稱霸的二十吋以上的市場。
「我們不像傳統家電業從不相信可以打敗日本人,我們就是靠宰日本人起家的。」像驕傲的初生之犢,一位出身電腦業的新生代監視器業者毫不示弱地表示。
就像化做春泥的落花,傳統電視機工業為監視器在台灣生根,提供了若干零組件的根基,而另一方面,監視器市場的競賽規則,卻迥異於已是成熟商品的家電產業,「它是個需要高度創新的產業。」飛利浦全球視訊中心副總經理陳亦誠認為。
陳亦誠剖析,驅動監視器發展有三個關鍵:電腦中央處理器(CPU)、軟體程式、視訊記憶體。五年間,個人電腦的主流由二八六進步到四八六,軟體更是日新月異,監視器不只呈現文字,還要將圖案高度傳真,螢幕愈來愈大,顯像顆粒卻要愈來愈小,配合環保趨勢,還要低輻射、省電(即所謂綠色電腦),保持領先的不二法門,只有一個字:快。
拜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彈性靈活體系之賜,國內監視器保有速度優勢,也因為是個競速比賽,才使業者突破日、韓大商社財大氣粗的包夾,闖出半壁江山。
國內業者的快速,反應在製造與開發。
不同於韓國大商社得層層上報與協調生產,往往,客戶十萬火急地來了一張幾萬台的訂單,國內廠商兩三周就出貨;當客戶打算增減訂單時,業者只要派個人騎著機車,到零件供應商打個招呼即可。整體的配合能力,讓國外的電腦大廠都樂於採用台灣監視器。
不斷推陳出新
「從上游到下游,分別來看,沒有哪一點特別強,但是合起來卻很強。」資策會產業分析師王佑人指出,整合能力讓台灣監視器擁有過人的爆發力。
因應機動的需求,國內掌管監視器事業的負責人,多半年僅三、四十歲,活力充沛,對整個公司的每一個環節都瞭若指掌。「正因如此,台灣業者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美格科技的吳春發以該公司未設副總經理為例,強調監視器是一個需要扁平組織,總經理要「隨時準備跳下去支援」的行業。
身處在產品生命周期只有半年到一年的行業中,台灣監視器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地推陳出新。
在十五吋與十七吋的市場,台灣幾乎與日本資訊巨擘NEC同步;當美國政府規定非綠色電腦不予採購,台灣監視器已經掛上「能源之星」的標誌賣進歐美市場;現在,電腦界開始流行ALL-IN-ONE(把個人電腦裝進監視器裡),國內廠商早就好整以暇地準備接單生產了。
正印證了中國古訓--功不唐捐,台灣四十年來所累積的四大經濟力,完全支援了這個新興的「台灣第一」;遍地開花的電子零件業、政府積極鼓勵的電腦業、敬業而高水平的工程師,以及高度創業精神的業主。
然而,這個台灣最大的資訊類產業,都也面臨台灣經驗中最難解的兩個習題:自主關鍵零組件的不足,以及產業外移。
審視監視器的製造成本,其中有半數花在映像管,而國產映像管(以中華映管和台灣飛利浦為主)的自給率,大約僅及四成,而且大尺寸映像管幾乎都靠日本進口。在運輸與倉儲之間,監視器業得負擔高成本與資金積壓的風險,但更大的困擾,是不能靈活配合產品開發與生產。
日前,飛利浦斥資九十億,投資新的映像管廠,而國內的監視器聯誼小組也打算與日商合作,投資百億映像管廠,「多幾個廠,起碼有壓制日貨價格的作用。」明碁電腦總經理李焜耀,舉不久前日商以日幣升值為由要求漲價的例子說明。
監視器產業能否持續高度應變與開發,端視映像管工業可否及時追上腳步,因為尾隨在後的競爭對手,是和台灣技術力相距不過一年,而映像管自給率高達八五%的韓國。
外移比例迅速上升
而外移趨勢的不可擋,也讓許多人擔憂監視器會步上電視機工業的後塵,使世界第一王座成為明日黃花。
根據資策會的統計,監視器業者在海外與國內生產的比例,已經從去年的八分之一,上升到今年的四分之一。明碁電腦的李焜耀分析,明碁籌建中的桃園新廠,大約需要八億元,這個數目足可在大陸蓋四個相同規模的廠。成本節節高升,讓業者不得不考慮對外投資,「以海外事業賺的錢,養台灣的研究開發。」李焜耀強調根基仍須留在台灣。
目前,台灣在海外生產的監視器,雖然多以小尺寸、低價位為主,但業者承認,隨著上游零組件供應商陸續到海外投資,產業體系正逐漸成形,難保不會有一天東南亞或大陸取代了台灣,「不要忘記,日本也是這樣被台灣包超攔截下來的。」一位業者警告,已經有業者將海外投資事業,轉讓股權給當地企業,這就可能造成技術與訂單外流的後遺症。
挑戰日本之後,台灣監視器接下來的挑戰,來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