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計程車駕駛將失業?無人車未來的劃時代變革

司機消失、紅綠燈撤除、意外減少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16-06-01

瀏覽數 60,250+

計程車駕駛將失業?無人車未來的劃時代變革
 

開車,最令駕駛人苦惱的除了是永無止盡的塞車外,疲勞駕駛也是許多人擔憂的問題,畢竟,開車要非常集中注意力、隨時關心四周車況,任何一點疏忽或懈怠,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25萬人死於交通意外事故,而無人車駕駛的構想,正是在這樣的利基點下出發,這個從1950年就開始構築的夢想,期待藉由電腦中控方式,完全掌握行車狀況,打造安全至上的駕駛環境。

想像10、20年後,你能在上班的交通過程輕鬆打盹、補眠、玩手機、吃早餐,在上車後,跟車子「說」明要去的地點,他便會安全的將你送達目的地,不用設定導航、不用選擇路線、停車問題它也會自動幫你解決,如此科技感的未來,真的即將要實現了。

1985年,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呈現了當年預測的2015年10月21日之樣貌,在當時的劇情中,飛行汽車已經滿天跑,雖然現實中,我們離那樣的未來還十分遙遠,但無人車所勾起的變革,正一點一滴構築未來樣貌。

計程車駕駛將失業?無人車未來的劃時代變革_img_1

所謂的無人車,是結合行動裝置的行車系統,我們能直接從智慧型手機中了解車子狀況,也能用手機直接叫車,語音操作系統更讓無人車成了最貼心的司機,分析最即時之路況、找到最快速的抵達方式,且絕對務求安全。

自動煞車、倒車防撞、駕駛輔助、定速巡航、盲點偵測、偏移警示等,都是自動駕駛系統的一環,在雷達感知與感測器偵測的功能上,自動駕駛能利用周遭環境掃描、前方行車狀況觀察、預先示警等創新技術讓駕駛安心。

為了搶食這塊未來的大餅,傳統汽車廠商如賓士(Mercedes-Benz)、奧迪(Audi)、BMW、Tesla早已在這塊領域投注心力,原本就不屬於汽車產業的Google、APPLE、Facebook、百度也全力研發無人車系統技術,此外,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Bosch),更早就在進化動力、自動駕駛、車聯網下了不少功夫。

這是時代更迭勢必面臨的改變,倘若不思轉型,被時代淘汰令人難堪。有鑑於此,Google現在甚至直接用無人車接送員工上下班,測試時發生的事故,也沒有一次是自動駕駛出的紕漏。

無人車普及後的衝擊,首當其衝就是計程車司機。

在不久的將來,滿街小黃到處跑的現象也許還是存在,但裡面可能根本不會有司機──我們利用系統叫車,直接開至指定地點並前往目的地,依照里程直接從系統中扣款,方便又迅速。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雲端系統還能利用大數據優勢,了解乘客常去哪裡、經常在什麼地方下車、有什麼特別的搭車習慣,不同的汽車還能從雲端中獲取數據,精準預測出正確行車時間。

計程車駕駛將失業?無人車未來的劃時代變革_img_2

相比現在計程車為了載客、搶客而隨意變換車道、搶黃燈的現象,無人車相比更加守規矩,也能減少意外事故之發生。當然,若有任何突發狀況導致系統出問題,人們只要握住方向盤就能找回主導權。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之研究,當無人計程車技術全面上路後,乘客只要花約40秒的時間就能找到一台車,省掉司機開車的費用後,1公里大概只要台幣10元,加上無人車都是用電力,不僅省錢,還減少石油排放廢氣造成的汙染。

對無人車抱持懷疑論點的人認為,車輛還是要自我駕駛才能夠安心,但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便預測,人力駕駛經常有因疲勞、分心、超速而造成的意外,而這是電腦設定上不會發生的問題,無人車上路後,能減少90%的意外事故,每年更能拯救3萬人的性命。

無人車技術會對整個汽車產業投下劃時代的改變,從司機到保險業務,零件製造商到雲端整合系統,交通法規到駕駛習慣,都能深深改變未來。

也許,在國內公車駕駛嚴重司機荒的現在,無人車技術能緩解司機員面臨的困境,因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超多申訴電話讓司機很難做人。未來,系統式的無人公車將可以如無人捷運駕駛系統一般方便。

傳統司機員未來應該如何面臨轉變?正考驗著企業應變方針。計程車司機、公車司機、貨運司機所需人才勢必大量減少,整合、改變、突破益發重要。但在打破既有工作的同時,也會因為轉型增加更多工作機會也不一定。

計程車駕駛將失業?無人車未來的劃時代變革_img_3

未來,如果連無人車的道德爭議都能夠有個適當解答,未來會更加指日可待,人類將以嶄新的方式與城市環境進行互動;因為車輛自己知道往哪去,百年來習以為常的重要事物,像是路燈、路標、交通號誌,很快就會消失;車道可以更窄,城市景觀將更寬闊,也可以有更多的綠色植物。

(圖片來源:economictimesnytimescarmagazine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