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寫不快的隨筆族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11-15

瀏覽數 11,050+

不寫不快的隨筆族
 

本文出自 1993 / 12月號雜誌 第090期遠見雜誌

世俗的身分證職業欄裡,他們是家管、是學生、是工廠作業員、是白領上班族、是隱身於社會各角落的三百六十行之一的成員。

但在「心靈身分證」裡,他們是一群自寫自樂、而且同好持續擴增的業餘寫作族。

不怕沒題材 

三十出頭的醫師太太林國香,半年前開始替報紙的家庭版寫稿,隨著一篇篇文章見報,蟄伏的主婦生涯所消磨的自信終於點滴湧回;「我只怕沒時間、不怕沒題材。」自言上趟市場都能找到靈感的林國香說。

感受到有志寫作者愈來愈多,資深雜誌人林芝中年轉業時,興致勃勃地成立「寫作工作坊」教人爬格子。學員的投入常令她訝異,「甚至還有住龜山、桃園的家庭主婦要求函授。」

到菲律賓投資設廠,台商王政雄視越洋投稿為異國生活最大的精神慰藉。一次,聯合報繽紛版登出他描述家中菲佣趣事的雜文,旋即收到十幾封國內讀者來函,令他啼笑皆非的是:「全都要我幫忙介紹菲佣!」

甫以「台灣鐵道傳奇」獲得圖書類金鼎獎的洪致文,從小就是無可救藥的火車迷。三年前,他念大二時,小夥子主動找上中國時報寶島版主編湯碧雲:「我蒐集很多鐵路的資料,不曉得怎麼寫?」「沒關係,你寫,我幫你改!」對方爽快答應,結果他一寫數年,更有出版社慧眼將專欄結集出書。

主編寶島版四年,湯碧雲最開心的便是培養出一批遍布全省的業餘寫手。甚至有一度,「從獄中投稿的作者高達十幾位,」她歷歷細數。另一批忠實的銀髮作者群,則不管寶島版「每月話題」是什麼題目,總寫得津津有味,按月準時投稿。

隨筆家隨處可見 

他們的文章沒有華麗的文字、沒有刻意雕琢的技巧;而以親切質樸的筆調,不帶距離地娓娓和讀者分享感情、意見、經驗,或是提供實用的生活常識;日本人稱這類從事非純文學創作的寫作者為「隨筆家」。

你想尋找他們嗎?翻開任何一份報紙,跳過全國要聞版、地方新聞版、以及標榜純文學的副刊;其他許多版面處處可見「隨筆家」墨痕;專欄、幽默雜文、特寫報導,甚至民意版的讀者投書。他們的作品以最自由的形式呈現,

其實,從早期的何凡、子敏、薇薇夫人、丹靡,到稍晚的趙寧、李南衡,國內向不乏以隨筆知名的作家;但在以純文學創作為主流的文壇,他們畢竟仍屬少數族群,發表園地也有限。

時移事轉,近幾年,從事純文學創作者日漸寥落,「隨筆寫作族」即不斷成長,愈來愈多來自各行業各階層的新血勇於寫出所思所感、並渴望與人分享。

報禁開放是孕育大批「隨筆家」的直接導因。由於各報競相設計大眾化、木土化以及鼓勵讀者參與的新版面,造成需稿量大增,正適合有志業餘寫作者馳騁。

「以前很多人覺得寫作很痛苦,雖有潛力不得其門而入,現在門檻不再那麼高,」九歌出版社主編陳素芳觀察。

筆名王明湖的王政雄也有親身體驗,過去投稿聯副,頂多十投中一,如今不但繽紛版歡迎他,還曾有旅遊版編輯打越洋電話到馬尼拉向他邀稿。

拋開供需理論的角度觀察這個現象,更值玩味的是,在聲光娛樂刺激華麗到極致、人人彷彿都戴上盔甲和面具的二十世紀末,為什麼仍有如許多的人願意沈靜地面對稿紙或電腦,寂寞而誠實地剖析自己、開敞心扉?

關心這個地方 

「他們真正愛這個地方、愛這個城市,有太多的生活體驗和反省要講!」每個月平均看千餘封投稿的聯合報繽紛版主編王婷芬深深覺得。

最近,她發現愈來愈多大學、高中生投稿,「年輕一代開始關心環境,他們對這個社會非常有意見。」

一位前年返台的留美碩士,公餘之暇,持續針對國內諸多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執筆開火,他最恨別人持「這是台灣,台灣就是這樣子」的絕望看法,而堅信透過建立共識,國外辦得到的,「台灣一定也可以」。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許多尋常百姓則藉寫作抒發日常積累的鬱卒,

三十歲、國泰醫院院長室特別助理王峙松感慨,生活在台灣,不平之氣特別多,他舉例,一個朋友和堅持並排停車的蠻橫騎士起衝突,居然氣得徒手砸碎對方擋風玻璃,寧可兩敗俱傷;而當他以無奈、嘲諷的筆調寫下這類荒謬又真實的故事,「心裡會舒服許多」。

從環保、教育問題,到辦公室政治、婆媳相處的藝術;牢騷心事滿腹的「隨筆族」不愁無處傾吐。 

也有人懷抱作家夢,先以隨筆磨練筆尖,一心朝純文學創作之路邁進。

見證平凡人事 

科幻、愛情、武俠小說無所不讀,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李佳玲從小對寫作感興趣,但始終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潛力。最近,她將生活中的新鮮事構思成文,首度嘗試投稿,結果投三中二,「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可以寫出小說來,」聲音輕柔的李佳玲眼裡有著掩不住的憧憬。

也有些「隨筆族」的寫作動力,來自一分使命感。

「幫無力執筆的人說說心裡話,」是四十五歲的美材行老闆娘鄭曉大寫作的最重要原因。她起初參加徵文,被報社編輯網羅兼寫採訪稿後,一直自我期許以筆見證平凡市民的小小悲歡,因此,厝邊為生活打拚的「三重大哥」、榮總醫院的志工隊、回大陸探親後被台灣太太拋棄的榮民,都是她關懷的對象。

「慈濟筆耕隊」的成員,則希望藉著記錄發生在「慈濟功德會」內的感人故事,經由刊載於自立早報專刊、發行百萬份的「慈濟道理」半月刊,帶給社會光明溫馨的清流。

「寫作會令人上癮!」不論最初的動筆緣由,許多隨筆族如今欲罷不能。

林國香直接了當地說:「我完全不在乎稿費,吸引我的是那分被肯定、能發揮影響力的成就感。」

寫作多少影響她的家庭生活,例如,她習慣邊燒菜邊構思,結果常常菜上了桌、米還未下鍋;不甘受冷落的三歲女兒甚至曾藏起媽媽的筆記本、立可白。然而,「所有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端看是否有心,」林國香語氣鏗鏘,她好動的女兒則忙著把媽媽的膝蓋當沙發跳躍。

作品能印成鉛字像是中大獎,若能獲得讀者迴響,則好比意外的紅利,最令寫作族雀躍。

博陽廣告公司總經理吳世廷不諱言,若沒有來自讀者甜美的回饋,他的「廣告夾心」專欄很難一篇篇寫下去。

他最感動的經驗是,某篇談遺忘的文章見報當天,一位六十幾歲老太太來電,用顫抖的聲音說,四十年前,她唯一的親人死於白色恐怖,這段回憶一直無休無止地折磨、禁錮她的心靈。然而,這篇文章終於促使老太太思考,該是勇敢面對過去、然後遺忘的時刻了。

培養洞察力 

許多隨筆族也發現;隨著寫作經驗積累愈豐,觀察力更敏銳、反省問題的角度也更周延。

穿西裝、蓄長髮,廣告人氣質濃郁的吳世廷便深刻體認到,寫作壓力固然痛苦,卻逼他養成無時無刻傾聽、觀察各種故事,解讀其中意義的習慣,以此化為寫作養分儲存。

散文作家隱地指出,這是個「群體性作家誕生,個別偶像消失」的時代。提筆不再是文人和文學青年的專利,版面也不斷被新冒出頭的隨筆家占據,然而,一百個新作者中,大眾熟悉的名字即可能一個都沒有。

很難出名?是的,因為天天出現一堆堆新名字,讀者的腦袋根本來不及接收。

很難得利?絕對,一字一元左右的稿酬實在於生計無多大助益。

但濁世滔滔,有筆為伴,他們是不寂寞的一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