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陽致勝有方

沈嘉信
user

沈嘉信

1993-10-15

瀏覽數 16,300+

東陽致勝有方
 

本文出自 1993 / 11月號雜誌 國民黨鐵票倒戈?──許歷農效應

「現在路上跑的車子,七、八成裝有我們的產品。」東陽實業第二代經營者吳永茂微笑中透著自豪。

一九八四年才開始生產汽車保險桿的東陽,在短短十年間,成為國內各組車廠的第一大保險桿供應商m而在去年全球汽車業不景氣的慘淡境況中,仍保有一三.三%的營收成長,同時寫下外銷營業額超過內銷營業額四個百分點的紀錄,引領台灣在外銷汽車零組件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選對了產品

從保守謹慎的南部小工廠,蛻變成領先同業的大公司,東陽的致勝之道何在?

「他們選對了產品。」熟悉汽車業的經濟部工業局專員歐嘉瑞指出。

東陽從生產腳踏車、機車到汽車零件,都以塑膠件為主。與其他產業相較,「塑膠行業生產容易,利潤也比較高。」前任車輛同業公會車身飯金聯誼會會長鍾炯民分析。加上保險桿等汽車外觀件常需汰舊換新,售後服務市場是汽車的好幾倍,「車子撞壞就是得換保險桿,市場不會因為景氣不好而萎縮。」台南土生土長的東陽總經理室協理陳來成,老實又略帶羞澀地指出產品的先天優勢。

因此,內接國內組車廠訂單,外銷全球售後服務市場的東陽,擁有量大而穩定的市場需求,易於發展經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然而,產品先天優勢只是相對的,東陽重視技術提升才是致勝關鍵。

「台灣只有走技術密集才活得下去。」吳永茂燃起一根菸,在嬝嬝煙霧中說出對台灣產業的看法,和東陽轉型的經過。

二十幾年前,台灣的腳踏車市場開始走下坡,東陽面臨成長瓶頸。當時吳氏父子均認為,腳踏車塑膠零件的營業額小,技術層次不高,遲早會喪失競爭力而慘遭淘汰,於是改生產機、汽車零件,並以技術領先為理念,開疆拓土。

十年前,東陽成立設備組,負責技術與設備的改善,並斥資開發出自動油壓夾具,將換模時間從一小時減少到二十分鐘。這項技術的革新使少量多樣、換模頻率高的東陽,產能立時大增。

設備組歷經建廠工作,於一九八九年改組擴充為研究發展中心,當時一般零組件工廠,有研發中心的並不多,即使在今天,東陽的研發中心擁有一百二十五位員工,占員工總數一0%,在國內汽車業亦屬少見。

技術領先

主修工商管理、跑業務出身的吳永茂認為,保持市場不敗的策略,就是要追求技術領先,以提高品質、爭取訂單;而今天東陽能成為產業龍頭,「最大的利基,就是投資研發,提升技術的先見。」中華汽車採購部課長曹志源分析東陽的成長和演變。

以模具開發能力為例,裕隆總管理處專員姜念慈指出,精密度與產品的品質及競爭力有七0%的關聯,因此,當東陽累積多年的開模經驗,擁有八千五百套的模具可供客戶選擇,相較於不滿千套的同行,自然能屢屢攻城掠地,成為個中翹楚。

東陽追求技術領先的決心,同時表現在投資的魄力和眼光上。掌舵的吳永茂深信,有投資方有回收,準確評估之後,「眼光要遠,動作要早」,才能把握江山。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以往保險桿使用超音波點焊的方法,只能接某些日本車的訂單。為承接通用來台與國產汽車投資生產的歐寶車系的保險桿、儀錶盤,東陽斥資兩千多萬元,引進振動摩擦融接技術,雖然眼前只適用歐寶車,但未來慶眾車廠等歐洲車系的訂單,都可成為東陽爭取的業務對象。

擅於以技術合作取得技術,也是東陽的致勝法寶。

九年前,東陽與日本豐田及日產的主要協力廠三星輪帶株式會社技術合作,開始生產汽車保險桿;四年後又從年營業額逾百億台幣的日本SHIGERU引進生產技術,涉足儀錶盤的製造。

當有人抱怨雖名為技術合作,但日本人總在關鍵點留一手時,被東陽上下員工敬為「活的百科全書」的副總經理林幹雄卻神秘地笑稱:「技術合作大家都會,但交往方式卻各有不同。」

他指出,一紙合作契約的確不能保障技術完全轉移,關鍵點對方也不會主動透露,只有自己事先瞭解合作對象及相關製造技術,合作後消化吸收技術關鍵,甚至回饋日商,才能讓日本廠商無由保留。

「要他穿戴整齊來,拔光衣服回去。事在人為嘛!」自信的笑容在林幹雄的臉上盪漾開來。

伴隨技術合作的關係,東陽與這些日本廠商每年進行技術交流會,討論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技術演進及車廠動向。在今年六月的交流會中,日方透露:能使儀錶盤表皮質感細緻、宛如真皮的粉狀成型工法,將是未來市場的主需求。東陽得此情報後,正積極引進這項技術,迎接未來的訂單。

國際化的隱憂

東陽不僅放眼未來的國內市場,並將戰場延伸到國際。

一九八0年起,東陽以售後服務市場為主,開展外銷業務。這幾年來,行銷網從北美洲逐步擴散全球,外銷營業額時見二0%以上的成長,預計三年後,外銷營業額將突破三十億,占總營業額的三分之二。

在台灣市場規模有限的情形下,東陽汲汲於分食國際市場,「國際化」三個字宛如口頭禪一般,時常掛在高階主管的口中,成為東陽的重要營運目標。據吳永茂透露,東陽正進行美國設廠計畫,並等待赴大陸投資的時機。

然而,東陽雖然有這些年來扎下的進軍國際的基礎,一旦要從售後服務市場起身,成為國際級組車廠的盟軍,仍面臨許多考驗。

首要面對的是設計能力。為降低成本,國際車廠在尋找合作對象時,會較屬意具備自行設計能力的廠商。東陽雖注重開發,但開發能力尚未臻國際水準。兩年前,導入的CAD/CAM(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輔助製造),目前仍屬起步階段,未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其次,進軍國際需要具有國際市場眼光、外文能力、國貿知識,及對汽車資訊敏感的人才。「這種人才不易得到,要自己培養,至少需要三年。」一位同是經營保險桿製造,以外銷為主的業者觀察。

事實上,東陽的人力資源小組亦坦承,始終難從公司內部或外部獲得國際市場的師資。再者,訓練計畫只訂到明年,缺乏中長期的人才培訓,對肆應國際化實有不足。

過去東陽以技術領軍,成為台灣汽車零組件業盟主,未來在國際市場上能否有飽滿的收成,全視能否提高技術和培育人才而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