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展開新政府運動-邁向高效能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3-02-15

瀏覽數 18,050+

展開新政府運動-邁向高效能
 

本文出自 1993 / 3月號雜誌 第081期遠見雜誌

(一)政府的選擇

美國新總統柯林頓上任,他所面臨的國內問題,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民主黨執政下,到底政府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就如著名的評論家托佛勒所指出的,現代政府有二種選擇:

一個是傳統的選擇:增加公務員、增加新機構、增加資訊管理,其結果必然是增加政府赤字預算。

一個是創新的選擇:以授權、分散、民間參與、民營化、官商合辦等方式,使政府有所為,更有所不為,其結果可能是減少政府支出的成長,減少政府低效率的擴張。

美國政府龐大、公務員眾多、財政赤字嚴重,但它的行政效率事實上並不差。但是挑剔的美國人歡喜揶揄政府的低效率。

讓我來引述兩個例子。有一次,卸任總統的杜魯門以生動的口吻形容:「我可以想像艾森豪做了總統,坐鎮在白宮,下命令「做這個、做那」,你曉得結果如何?結果是毫無動靜!」

另外一次發生在一九六一年。甘乃迪接任總統不久,就下令撤走駐在土耳其的飛彈。次年十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赫魯雪夫要求美國讓步的一個條件是自土耳其撤走飛彈。美國總統才頓時發現他早先下的命令,居然還沒有執行。

近年來美國各級政府正努力地把企業精神注入政府部門,使「政府重生」,而且效果正逐漸顯現。

(二)企業精神注入政府

當我們過去所得低、儲蓄少、人民窮、工商界財力與經驗不足、法律欠缺、民意薄弱的時候,政府當然要當仁不讓,例如以公營事業方式,提供與國家安全及民生相關的物資與勞務。可惜,這種公營事業的生產方式在普天之下都有共同的毛病:決定慢、效率低、成本高、冗員多。

台灣當前的情況與過去四十年截然不同。這正是政府角色需要新定位的時候。如果政府以創新,也就是以企業精神來施政,就容易激發創意與效率,減少惰性與浪費。

世界各國的政府機構都有相似的病徵:強烈的本位主義、拒絕改變、設法擴大自己的職權及預算、、儘量要增加人員及附屬機構。

把企業精神注入政府部門,就是來對付這些弊病。也就是要滿足納稅人的要求。他們的要求是:(1)以較少的錢,做更多的事;或者(2)以同樣的錢,把事情做得比以前好!

概括來說,政府部門

●要勇敢地放棄不再需要的計畫、修改過時的方法與淘汰過多的人員。

●要積極地與民間合作,借重民間力量及方法,來解決問題。

●要專注於提高服務品質、工作品質、與產出的品質。

●要靈活地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注重隨時被指派的「任務」,充分發揮「彈性」。

●要腳踏實地地推動「以民為主」的觀念,對民眾的需求「做好」,不是在敷衍「交卷」。

(三)追求一個高效能的政府

政府部門用納稅人的錢,特別要遵守二個基本原則:效率與績效。

效率(efficiency)是來衡量每單位產品所花的成本。廣泛地說,就是要在獲得相同品質的要求下,能以最少代價得到最大回收,如要以最低成本製造長程洲際飛彈,或興建文化中心。

績效(effectiveness)是來衡量該產品品質是否達到預計效果,或該項結果的重要性。引伸來說,指這個產品、這件事、這項工程,是不是真有必要做?是不是真值得做?如果敵人已經消失了,再有「績效」的方法來造飛彈也是浪費:如果這一地區的居民不斷外移,「文化中心」的興建也就沒有必要。

政府既要講求「效率」,也要講求「績效」,這就是說:政府不僅要有效率地做事,還要追根究柢地

問:這件事是不是必須要做,如果要做,由政府做,還是由民問做?

讓我們以「高效能」一詞來包括這二項重要的涵意。

因此,一個「高效能」政府不能犯二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政府做的事雖有「效率」,但這些事已經根本不需要政府來做,違反了績效原則;第二種錯誤是政府必須要做那些事,但做得浪費,違反了效率原則。換句話說,政府部門應當要把「該做」的事「做好」。

最近美國出版了一本「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的新書,一上市就變成紐約時報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兩位作者清晰地討論了現代他政府的十大原則,正可做為我們追求「高效能」政府的借鏡。

(1)發揮「指導性」:政府做事,不可逆水行舟,要少划漿,多指揮。做觸媒者、引發者,不一定什麼事都要自己下場做球員。

(2)發揮「社區自主性」:政府多授權地方,讓地方政府及當地各種民間機構及社團,發揮地方參與的熱情與地方特色。

(3)發揮「競爭性」:政府用各種方法鼓勵良性的市場競爭、地區間競爭、產業聞競爭及其他種類的競爭。

(4)發揮「任務性」:政府機構不要按照硬性規定、一成不變地做事,應該因地制宜,以較大的彈性,完成臨時交下的任務或調整工作的優先次序。

(5)發揮「績效性」:注重「產出」,而非「投入」,也即「成效」比「成本」更重要。一個機構只省錢沒把事做好,不如不要省錢,把事做好。

(6)發揮「顧客導向」:顧客(選民)的利益與方便遠比公務機關本身來得更重要。

(7)發揮「企業性」:除了節流,也要注重開源。

(8)發揮「預見性」:事先的防範重於事後的彌補。最近一連串的失火及交通意外就是疏於防範。

(9)發揮「權力分散」:讓地方政府或當地機構多做決定,發揮因地制宜的功能。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10)發揮「市場導向」:運用市場力量,鼓勵民間扮演部分過去政府扮演的角色。

(四)少做,多讓,嚴管

在民意主導的多元化社會中,人民愈來愈要求政府多提供「公共財」,如教育、保險、公園、捷運系統。

面對增加公共財的壓力,政府要不斷地提倡「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政府所擔任的經濟職能可以概括成三類:

「做」的經濟職能,政府是生產者,提供:

●水、電、油、糖、鋼、菸、酒等。

●教育、勞保、治安、消防。

●國防工業。

「讓」的經濟職能,政府是贊助者、獎勵者,鼓吹:

●民間與建停車場、娛樂場、私人醫院、學校、托兒所等。

●各類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

「管」的經濟職能,政府是監督者、裁決者、執法者,設有:

●公平交易委員會。

●稅務單位。

●核發各種執照的行政機構。

●司法與治安機構等等。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今後政府的職能應當朝這三個方向走:

●少做:政府做得少,但要做得好。

●多讓:民問能做的,多讓民間做。

●嚴管:政府該管的,就要管得嚴。

(五)十種組合提供美好服務

審察我國國情,並參照上面討論的十項原則,一個追求「高效能」的政府,可以隨主觀因素選擇下面各種組合,達到施政目的--施政的目的是在合理的條件下,提供民眾需要的貨品與勞務,不一定要政府來提供,但要由政府來生導。

(1)授權基層:如授權地方,決定如何使用當地建設經費。

(2)獎勵企業及輔導職業團體:如訂定獎勵條例、輔導民間參加六年國建、興建停車場、大型遊樂場等;如輔導職業同業公會。發揮其功能。

(3)鼓勵公益團體:如認養公園、社區、推動戒菸、防癌等。

(4)鼓勵人民自律:如垃圾分類、消除髒亂等。

(5)運用稅賦功能:如以減稅鼓勵研究與發展或公益捐贈,或以重稅處罰污染。

(6)開放民營,發揮市場功能:准許新銀行設立,減少壟斷。

(7)管制或解除管制:如不准經營菸酒;如准許開設加油站、民間與辦學校。

(8)官商合夥:如共同開發航太工業及高科校產品。

(9)官民合作:如政府與民間共組非營利性質之基金會,推動公眾事務,目前成立之海基會即是一例。

(10)改善公營事業:當民間企業不能或不願提供某一服務時,或基於政策考慮,政府仍不得不維持公營事業時,則必須要注入高效能的要求,如鐵路客運或國防工業。

(六)結言

一個追求效率與追求績效的政府,才是一個「高效能」政府。它是有所不管、有所不為、有所不能。

在經濟領域中,政府不再是十項全能的運動員,也不再是全面施捨的聖誕老人,除了公共財的提供之外,政府的角色要逐漸變成執法者、鼓吹者、領航者。

政府要少做、多讓、嚴管。

正因為政府角色的調整,就使民間企業與公益團體大幅地增如了發展空間。政府過去獨占的減少了,政府過去限制的下降了,市場經濟中的效率,創新、活力、投資意願都會因此而蓬勃出現。

在一九九0年代,高效能政府的責任,就是把「該做」的「做好」,不該做的由民間去做。

(「大格局」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