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台灣陷入低薪惡性循環,你是持續抱怨,還是願意出國開創一片天?中央資管系畢業的陳昭穎,沒有美國學位,卻找到矽谷的工程師工作。他把矽谷三年工作的點滴心得寫成部落格,文章不但吸引上萬年輕人轉發分享,還集結為《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一書出版。
究竟美國與台灣的職場有和不同?有哪些心態需要「砍掉重練」?
「來到美國職場,最大的困難不是技術,而是他們所謂的『自信』!」陳昭穎不諱言。「過度謙虛」是一項亟需砍去的文化包袱,許多華人無法在美國企業攀上高位,就是輸在態度與自信。
在美國職場,如果表現出不確定,或缺乏自信的樣子,很容易就被同儕踩在腳下,不但意見與想法會受到忽略,在部門的影響力也會與日遞減。原因在於,美國文化崇拜英雄主義,只要上司覺得你能搞定問題,「有個性」反倒更能創造一飛沖天的機會。
「在美國做事是看氣勢,沒有氣勢會全盤皆輸!」陳昭穎指出,台灣職場文化是官大學問大,如果下屬敢造次很快就會「黑掉」。然而矽谷文化不但強調有話直說,甚至還鼓勵下屬「公然抗命」,阻止組織或老闆做出愚蠢決定。
換言之,只有願意在會議上捍衛自己想法,挑戰不合理策略的員工,才能讓其他人相信他有掌握大局的能力。
不只在職場上講求積極進取,矽谷在求職時也強調主動出擊。陳昭穎就曾不只一次在LinkedIn上接到陌生人要請他喝咖啡,請教公司工作職缺的要求。如果聊完後對方覺得希望應徵,還會請他代轉履歷。請教後對該公司職缺的真切了解,也將對未來的面試有極大幫助。
更積極的應徵者,甚至會直接動手幫公司工作。比如行銷人員先為公司寫企劃案,工程師先幫企業寫程式碼等,只要應徵者有這般誠意,企業都會認真回覆他的工作申請。
除了積極主動,究竟什麼特質的人能在美國職場脫穎而出?在矽谷工作三年的他歸納發現,成功者幾乎都具備了四種特質:
一,在專業領域有深厚知識經驗,且能迅速實作的「執行者特質」。
二,有別出心裁想法,願意打破陳規的「挑戰者特質」。
三,能和諧且有效率溝通的「溝通者特質」,以及
四,能夠準確判斷趨勢的「預測者特質」。
「當上一代成功方程式不適用此時的台灣,我們得用自己的方法突破瓶頸,跳上下一波成長的浪潮!」陳昭穎在《砍掉重練》中總結。
(《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先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