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每年世界各大發明獎,台灣的學生團隊總是穿金戴銀,獲得各界高度的肯定。但是回來之後,才是另外一個挑戰的開始。
遠東科大是台灣校園內推動專利發明的翹楚,截至目前為止,校內師生專利數為2500多個,獎牌高達373面,但至今成立的公司只有四間,創業比率實在低到讓人跌破眼鏡。
好,說到這邊,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存在於學界與產業界,校園內的發明專利,無法獲得廠商的青睞,發明力不等於商品力,學生有學生的創意,但是廠商也有它們很實際的考量─這產品賺不賺錢。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管系教授王泰裕提到,發明不會沒用,但是要知道如何善用。其中更需要業界的介入,才有成功的機會!否則這些發明獎只成為學生履歷中的一筆,實在可惜。
【原文節錄】
突破台灣,創業難
台灣校園盛行發明競賽與申請專利,但九成以上都無法變成商品,產業界和學界缺乏密切合作,讓師生的創意留在校園,無法邁開腳步創造高附加價值。
近幾年來,台灣各級校園內正興起一股學生熱衷投入發明、並參展比賽的狂潮。根據國科會統計,被稱為國際三大發明展的瑞士日內瓦、德國紐倫堡與美國匹茲堡發明展,近三年來,台灣人平均每年得獎數高達220件,高居世界第一,主要得主是國內高中職與大專院校師生,校園得主中又有高達七成是國內各家科技大學生。
除了發明參展世界第一外, 從各種專利申請的數量來看,這股來自科大校園的創新能量,甚至已經超越一般企業!
根據智財局2013年初公布的專利申請排名,台灣法人專利申請百大排行中,共計有29所大專校院躋身百大。尤其是學校中件數第一名的遠東科大、第二名的南台科大、與第三名的成功大學,排名甚至都在台積電之上!而前兩名甚至還同時超越手機品牌大廠宏達電。
只是令人好奇的是,學校師生投入創新發明幾年後,這些得獎發明作品,後來都跑到哪裡去了?有多少能夠量產,成為新創企業?又是否能真實幫助亟待轉型的台灣產業界,帶來更多創新商品與競爭力?
答案,完全不如想像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