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留歐派注入新經驗

林宇玲
user

林宇玲

1992-01-15

瀏覽數 12,750+

留歐派注入新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2月號雜誌 第068期遠見雜誌

隨著新歐洲的崛起,國內政壇颱起一陣歐風。

副總統李元簇憑藉著對歐洲大陸法系的深刻瞭解,引導執政黨的憲政改革方向;台北縣縣長尤清參照德國聯邦建設法,重新規畫台北縣區域計畫藍圖;立委朱高正彙總歐洲五百年來的歷史經驗,發展出社民黨黨綱。他們都是留歐人士,因為曾受歐洲文化的洗禮,成為引介歐洲經驗的重要代言人。

在政治檯面上的留歐人,屈指可數。除李副總統之外,內閣閣員只有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文建會主委郭為藩與新聞局長胡志強(見表);在野有民進黨籍縣長尤清與立委盧修一,以及社民黨籍立委朱高正等。個個都是學有專長的博士,並且曾任大學教授,經過一段蟄伏之後,才由學界轉向仕途。唯從政的方式呈兩極走向。

在朝的留歐人,多半是「政策專案培養出來的」,淡大歐研所副教授張台麟分析,胡志強、李鍾桂當初就是拿中山獎學金出國深造;學成歸國後,一面等待層峰賞識,一面透過黨政關係,直接進入行政官僚體系。一般民眾很難察覺他們的留歐背景。

擁有大世界

相形之下,在野的仕途就比較多折,必須經由選舉晉身廟堂,留歐見聞自然成為他們的政見。「尤清、朱高正動不動就提德國經驗,」住在新店的選民張美代認為,在他們身上,可以輕易嗅到歐洲氣息。

歐洲如同一間大染坊,裝滿標示荷、法、德等國的大染缸,不同質地的布料,沈浸其中,染出深淺不同的色澤。

留學巴黎的盧修一毫不諱言,歐洲文化對他影響甚巨。歐洲不同於美國,小國林立,國土毗鄰,不僅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也大異其趣;不只是多民族的大鎔爐,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多元文化。居處在這樣的環境,「自然學會欣賞與尊重別人」,負責民進黨外交工作的盧修一解釋,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可取之處,眼光不應局限在美、日兩國。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留歐人確實比留美人更有機會體驗不同國情的生活,他們腦海中的世界圖象也較為豐富、多樣。

「至少,不是只有美國,」社民黨主席朱高正觀察,歐洲文化不僅多元,而且具有實質內涵。「對歐洲文化深刻瞭解的人,會更珍惜中國文化。」留德回來的朱高正,比以前更喜歡看古書、談歷史。當他確定國會將全面改選之後,馬上放下「台灣藍波」的身段,不再打罵老委員,反而將炮口轉向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就像傳統的士大夫一般,努力追求體制內政革。

傾向社會主義

歐洲除了講求政黨政治之外,也重視社會安全與社會正義,積極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歐洲基金會發起人之一的盧政春博士指出,留歐人沐浴在這種「人性化」的社會,他們的理念易傾向社會主義。

最明顯的例子是,尤清在全民健康保險尚未實施之前,率先推動醫療補助措施,由台北縣政府為精神病患支付醫療費用。關懷弱者,使尤清獲得正面的肯定。

此外,歐洲學制強調學習與生活融合,更加深歐洲文化對個人的影響。

在歐洲念書,相當自由,沒有時間壓力,較能把相關問題一併弄通。台大教授黃錦堂認為,留歐政治人物較有宏觀的架構,容易找出問題的根源,「眼光好一點」。

文建會秘書室主任柯基良舉出實例,留法的郭為藩主委走馬上任之後,即刻成立法規研究小組,「試圖藉由改善大環境,來帶動文化活動。」這種作法異於前任留美的陳奇祿主委。

儘管歐洲重視傳統文化,卻也是孕育前衛思想的搖籃,「沒有任何事是一陳不變的,」以肢體問政聞名中外的盧修一表示,由於接受歐洲自由思潮的洗滌,使他更勇於批判、挑戰俗成的觀念。

這種「反權威傾向」是一般人對留歐政治人物的印象。「倘若他們再加入反對陣營,抗爭性格就更鮮明」,台大教授李錫錕回憶,二年多前的台北縣縣長之役,民進黨員尤清正是以革命家--推翻現狀的姿態,出馬競選。可惜,「尤清將抗爭性格帶進縣府,不但無法凝結共識,反而拖延縣政效率,」李教授失望的說。

改變結構的提案,往往無法立竿見影,導致留歐政治人物被批評為「夸夸而談」、「不切實際」。

政大教授彭芸解釋,留歐人士理想太高,顧及長遠利益,卻忽略現階段的社會需要。甚至連民進黨籍立委盧修一也坦承,留歐人確有「見林不見樹」的毛病。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重美輕歐?

除了理想色彩濃厚之外,「問政犀利」也是留歐人士最為人樂道之處。

聯合報政治組召集人寇維勇,根據九年採訪黨政新聞的經驗指出,留歐的政治人物儘管政治立場與際遇不同,但政治表現非常類似。他舉例,早期他對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的印象是溫文儒雅的書生,直到參加執政黨憲改座談會,才發現他原來是思考敏捷、辯才無礙的強將,「氣勢不下「台灣戰艦」朱高正」。

不願意戴上「留歐人士」帽子的郭為藩主委表示,「專業的問政態度,不是留歐人特有的」,只不過他們人數少,容易被凸顯。

這是事實。在政治舞台上,留歐人專司敲鑼打鼓之職,在必要的時候,擊出一兩聲清脆的聲響。

社民黨籍立委朱高正注意到留歐人士勢力單薄背後的原因,「政府自從遷台之後,凡事以美、日兩國為標準,根本很少借用歐洲經驗。」只是美、日地大物博,經驗不見得適合彈丸之地的台灣;他認為反而是歐洲,有許多小國寡民,譬如荷、比、盧,因為善用有限資源,躋身先進國家之林,它們的經驗可能更值得我們借鏡。

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澄清:「政府從未刻意採用「重美輕歐」的政策」,這完全是形勢所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主控國際情勢,提供經濟援助,加上英語成為強勢語言,自然容易吸引人才留美。「國家其實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施副院長強調:「政府有誠意培養、任用留歐人才,為國家服務。」這次國代改選有五位留歐人順利成為國民黨全國不分區代表,打破以往國民黨內無留歐背景的民代局面。

台灣是個海島,只要政府開放心胸,就能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台北縣縣長尤清感慨,過去重留美人才,現在又談留歐人才,是不健康的態度,「人才就是人才,不需要用標籤來著色」。

九0年代,台灣與歐洲的互動關係愈來愈頻繁,留歐人士能否像新崛起的歐洲,在國內政治舞台上扮演要角?

施啟揚:法治、民主、不忘本

五年的留歐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的法治與民主精神。

歐洲是舊大陸,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它相當重視傳統與權威。權威不一定是壞的,相反的是指個人對紀律與組鐵的服從。

我念法律,自然比較關心法律的權威。因為法律如果沒有威信,就無法伸張正義,更遑論建立健全的制度。

我以為我們國家目前所欠缺的正是「法治」。這幾年來,國人已經充分享有民主,個人尊嚴的主張經常掛在嘴邊,倒是很少人談國家尊嚴、法律權威與國會紀律。

過去反對勢力常以國會不合理為由,拒絕遵守秩序。但是從今年元月一日起,不公平的競爭時代已成過去。如果我們能學習德國的長處--重視紀律,我們的政黨政治將更上軌道。

在傳統根基上談創新

留德期間,我注意到崇尚權威的德國人,非常念舊。最明顯的例子,是不願拆毀老舊的房子,就算保存的代價比新蓋一幢大樓昂貴,也無怨言。

這種不忘本的精神,使我領悟到,唯有在傳薪的根基上才能談創新與發展。老實說,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某些人一定要揚棄國家的傳統?這種行為猶如子孫不要家譜一樣。事實上,我們也耗費太多時間、精力在統獨之爭上,使得攸關民生的公共政策被擱置一旁。

不過,現在的留歐人才已經不談這些歐洲見聞,反而是以反權威的思考方式自豪,我覺得很可惜。因為國家要進步,建設性的建議遠比批判性的言論更對全民有利。

尤其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所揭櫫的公平、正義觀念,與我國民生主義相近。他們有許多行之經年的公共政策,值得我們借鏡。如果留歐人才在憲政改革過程中,肯扮演積極的角色,那麼對全民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當然政府也將秉持「適才適用」的一貫原則,借重留歐人才,使人才能為國家所用。

(林宇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