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終有相互對話、交流、模仿、進而變成對方的可能嗎?當機器與人一同起舞,那又將會是什麼樣子?繼《SPIN》《機械提琴》兩齣令人驚艷,結合舞蹈與數位科技的作品後,黃翊又以《黃翊與庫卡》,獲得第三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這也是他繼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交響樂計畫-機械提琴》之後,再次得到首獎。
編舞家黃翊是雲門2的特約編舞家,也是林懷民口中「可怕的孩子」,因為法國人是這麼稱那些才華洋溢的孩子:enfant terrible。2011年,黃翊在許芳宜推薦下,成為美國舞蹈雜誌「25位最受矚目的舞蹈工作者」。他的作品充滿了各項衝突美學,也可看出他涉獵領域極廣,編舞之外,還有錄像、攝影、裝置創作,他擅長結合豐富的層次、影像、節奏和音樂,帶來多重的感官體驗。
庫卡是工業生產線中經常使用的機械手臂,可以精準的夾起各種生產線上的椅子與家電。黃翊在國中時就有了機器人共舞的念頭,兩年前他著手開始尋找適合合作的機器人後,一眼就愛上了庫卡:它代表精準、效率的工業樣貌──而且非常美麗。
這次演出,改良了六月獲得首獎表演時的庫卡裝備,加強了底座部分,使庫卡轉速更快,可以做出更多細膩的變化。演出舞台上除了黃翊和庫卡,沒有其他任何裝置,使表演回歸純粹的雙「人」共舞。由於工業機器人的安全法規限制,人與機器人必須保持安全距離。因此舞步當中,他與庫卡時常保持一定的距離呈現,帶著一種親密的疏離。
在一片漆黑的舞台上,藉由光影的變換,表達了機器與非機器間探索彼此的過程。兩者一冷一熱、一剛一柔,在互相模擬、對話之中,逐漸同步,在黃翊的動作中,可以看見庫卡的精準;而庫卡「擬人」的流程中,也似乎予人機器也有情感的錯覺。這樣相互對話模擬,進而學習的變化,也與黃翊自述的編舞過程不謀而合。
數位科技在藝術和表演領域中,已逐漸成為一種嶄新的素材,也是整合多媒體和跨領域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如何讓表演不受制於科技,而駕馭科技,甚至與科技溝通對話,《黃翊與庫卡》或許正為數位藝術表演,示範了另一種無限的可能。
(圖片提供∕台北數位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