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最近指出,「二000年大趨勢」中的趨勢不但已經發生,而且發生的比預期的早、比預期的快,為什麼?其中有什麼意義?
答:我們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完成「二000年大趨勢」這本書的時候,預測東歐會朝政治多元化、市場經濟,以及東西歐整合這三個方向發展,結果這些事都提前兌現。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兩件事情:一是人們想脫離共產主義的意識太強烈,一是戈巴契夫扮演的角色。
戈巴契夫打出訊號給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克里姆林宮的新領導決定下放部分權力。結果共產主義一旦開始傾倒,就不可思議的快速進行。
這些事件告訴我們,不要低估智慧,人們確實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適合自己。
與讀者分享世界
問:有人批評你對未來太樂觀,推論顯得太簡化,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已很熟悉這些評語。
學術界認為如果別人看得懂你的書,表示你的書太淺薄。可是事實是,我們花了很大力氣使我們的文字清楚易懂,和讀者分享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的書暢銷,是因為書裡寫的是人們已經知道的事情,我們也不想說的太多、太超前,而是想提供一個架構,一個脈絡清楚的世界架構給讀者。學術界批評我們太幼稚膚淺,是因為我們塑造出一個清楚的架構。但是沒有架構提供事件的關聯性,是不可能學習的。
問:你一直從樂觀面來看未來,和你的個人經驗有沒有關係?
答:我是在南猶他州的摩門教家庭成長,生長的環境可說是極端保護,對外界一無所知。這也有好處,當我十七歲加入海軍的時候,我是用全新的眼睛看世界,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驚奇。我也是在經濟蕭條下長大,要不是因為家裡務農,根本沒有足夠的食物吃。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會愈來愈好,雖然還是有些問題,如愛滋病、環境惡化。但是冷戰結束,世界從保護走向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由專制走向民主;生活水準提高。波斯灣事件更是世界的轉捩點,大家一起對抗侵略、維護和平、建立世界新秩序。
歷史總是上上下下的,但是如果往長遠看,世界愈來愈好。
孤立將成為過去
問:當你說經濟力量比政治力量更重要時,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答:台灣雖然在政治上比較孤立,但是你們和一百六十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有經濟實力,因此政治孤立應該算不上缺陷,也許只是自尊的問題。因為在真實的經濟世界裡,你們和沒有邦交國家作生意,或和有邦交國作生意並沒有什麼不同。所謂孤立,只是一種想法,一種念頭而已。
在統一的趨勢下看,政治孤立會成為過去,看看波羅的海三小國這麼快就得到各國承認,好像一夜之間完全改觀。
問:你預測中國和四小龍將取代日本在亞洲的領導地位,而台灣和香港會是大陸經濟起飛的兩個引擎,日本方面有什麼反應?
答:我正和一位日本學者合寫一本這方面的書,原先訂名為「日本的新角色」,後來改為「世界新秩序中的日本」。
依我看,日本正面臨十字路口,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就開始有認同、歸屬的危機,波灣戰爭更加深這種危機感。
波灣戰後,日本拖了很久才有反應,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除了做經濟機器外,是否應該扮演新角色,例如作維護和平使者,支持聯合國,派遣人員進入聯合國工作等。
而且日本面臨經濟成長趨緩、經濟由出口導向轉為消費導向、人口老化、儲蓄率下降、勞工嚴重短缺,日本勢必得做出決定。我想日本會有大改變,預期他們會第二次對外開放門戶,這一次會是文化上的開放,讓外面的人進來,否則只好忍受經濟遲緩發展、零成長,甚至負成長的結果。
問:很多人都同意觀念能改變歷史,你預測會有那方面的觀念帶我們走向公元二000年?
答:在馬克思的思想之後,我希望有人能提出關於資訊的理論。我們追求高附加價值,而附加價值幾乎都來自資訊;但是到底如何使用資訊提高附加價值?我想還在醞釀中。
反思生命
問:忙碌的生活與緊張的步調讓很多人會產生「我們過的日子真的比父母輩好嗎?」或是「我們的子女會過較好的生活嗎?」之類問題。例如普遍使用電腦,結果使許多人工作時間愈來愈長,生活愈來愈緊張,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想這對不同國家、人,答案會不一樣。
例如電腦確實使某些行業的人工作時間愈來愈長,但是整體來看,例如在美國,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時間減少一%,日本則減的更多。
不過確實有很多人開始問「生命的意義何在」,科技發展不再那麼重要,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科技會繼續發展下去,文藝復興、看重精神層面、宗教復興等都可以讓我們看出這個趨勢,藝術人口會比運動人口成長的更快。
問:你怎麼找出趨勢呢?
答:要下很大工夫,找出各種資訊,例如今天發生那些變化、現在發生什麼事、昨天以後發生什麼改變。你知道大多數事情都有持續性的,訣竅是要找出那些持續發生、那些發生改變。
例如我常問朋友,俄亥俄州最大城是那一個,每個人都告訴我是克里夫蘭。但是其實早在十三年前克里夫蘭就不是最大城了,真正的第一大城是哥倫布市,可見人總是依上次的印象判斷。而我所做的就是不斷讓自己保有最新資訊,當我說最新資料時,我指的是「現在」、「此刻」、「當下」。
只著眼現在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的預測都正確,老實說,我所寫的就是「現在」看見的東西,也有時候會稍做些推演,但不會跑到太前面去。
為了跟得上時代,訂期刊、與人交談,到處旅行、多閱讀,也讓我能得到世界觀。所以當我聽到新訊息時,我立刻知道這份資料應該放在那裡才合適。
問:台灣在你的架構裡呈現那些面貌呢?
答:台灣,是四大新興工業國之一,前面有日本,後面有四個更新興的亞洲國家(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分析台灣和日本、亞洲四小龍的關係,和歐洲、美國的關係,你會發現有一些現存的原型(patterns),當然如果你原先沒有一些原型,就不可能知道正在形成那些新原型。依我看,台灣做的很好。
(何亞威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