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將來,台灣最大的濕地——台南七股潟湖將成歷史名詞。當地居民預估,快則10年,慢則15年。
七股潟湖是台灣重要的牡蠣養殖區,近20年隨著面積逐漸縮水,以此為生的人口也從數萬銳減至4000餘人。
而潟湖的消失,竟然與台南七股海岸線的劇烈侵蝕有關。
90年代的台灣,正如火如荼發展石化產業,1994年,燁隆與東帝士集團啟動「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預計在七股潟湖與沿海填海造陸,開發七輕、大煉鋼廠與工業港。但在居民強烈反對下,開發案中止了,這裡也在2009年被劃為台江國家公園。
如果濱南工業區開發成功,就沒有七股潟湖,濱外沙洲就是現在的海岸線。「沒想到我們阻擋了濱南工業區,卻無法阻止潟湖的消失,」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主任柳秀慧始料未及。
「內海仔」是各魚種產卵盛地
七股潟湖是由青山港汕、網仔寮汕跟頂頭額汕三個濱外沙洲包圍而成,俗稱「內海仔」。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六孔管理站主任黃光瀛指出,這裡是台灣「仔稚魚」寶庫,每年2月各魚種都到此產卵,孕育成小魚後游到南岸,是南部近海漁業的重要來源。
早期,村民不是到潟湖養蚵、從事定置漁業,就是到沙洲捕撈。今年52歲的「龍海號」娛樂膠筏業者林明德回憶,小時候他就跟著父母到網仔寮汕抓鰻苗,連豬、羊都趕到沙洲就近飼養。
當時七股漁民為便於捕撈,在網仔寮汕搭建住所、鑿井取水,全盛時期約有80戶人家,還有三家雜貨店、一間廟宇,堪稱是網仔寮汕的輝煌時期。
但近20幾年來,隨著沙洲被侵蝕已逐漸沒落,不僅廟宇無影無蹤,原先位於外海好幾層樓高的燈塔也沉入海底。
過去,從七股溪口到網仔寮汕約5公里,現在僅剩3.5公里;穿越沙洲到海邊要20幾分鐘,現在僅需五分鐘。
當記者搭船出海,抵達網仔寮汕時,目睹大片防風林在多次颱風肆虐下,早已東倒西歪、所剩無幾。狹長沙灘上,堆滿來自大陸、泰國等地的海洋垃圾。
連網仔寮汕觀海平台的地基都遭受侵蝕,基座四根柱子已懸空離地約30至50公分。「這就是海岸後退的證明,」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呂宗憲說,沙洲被沖刷深度超過一公尺,不僅網仔寮汕逐漸萎縮,北邊的青山港汕也變成細長的牛蒡造型,南端的頂頭額汕更瀕臨滅絕。
為何七股的三大沙洲快速消失中?
天災、水庫、漁港 三者合力肇禍
除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颱風肆虐等自然因素外,自從曾文水庫於1973年興建完成、將軍漁港在2001年啟用後,沙洲後退更形嚴峻。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林宗儀用1982與2009年沙洲外海側濱線做比較,發現青山港汕平均後退649公尺,最多達1060公尺;網仔寮汕平均318公尺,最大距離700公尺;頂頭額汕北端後退約490公尺、南端650公尺。
然而,這些屬於海域的沙洲,既不歸地方政府管轄,也無中央主管機關,僅部分學術、研究機構進行調查維護。這也讓沙洲成為三不管地帶,成為流失最迅速、又被遺忘的國土。
以青山港汕為例,1999年被海水沖破形成潮口後,就多次開開合合,直到2005年海棠颱風肆虐,潮口又被沖破,兩測沙洲往內陸流,堵住大寮的排水出海口,造成鹽田積水達一星期不退。這時,政府為了救災,才首度踏上這塊沙洲。
台南市水利局副總工程司王國安坦承,早期沙洲未危及民眾時,鮮少人關心,「發生災害後,雖非地方政府權管,也只能承擔了,」他說出長期以來海岸管理的弊病。
一位水利工程師透露,當初為釐清沙洲的權責,各部會開會討論。水利署指出沙洲非一般性海堤,不在業務範圍內;漁業署表示漁民因此受損,是受害者;觀光局只承辦旅遊相關業務,不負責國土維護。直到2009年底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將三個沙洲劃設為國家公園景觀區,總算確定主管機關了。
但台江國家公園主要任務為生態保育監測,並無海岸工程專業,也沒有編列預算,很難發揮海岸維護功能。
政府預算有限 三沙洲命運各異
正因事權無法統一,演變出三個沙洲三種待遇。
當地耆老回憶,以前青山港汕又寬又高,約有三層樓高,打赤腳根本跑不完沙灘。直到沙洲消失、出現災情,當時的台南縣才在2007年辦理沙洲的維護,總計11年來投入約5.7億元。
由於青山港汕侵蝕最嚴重,沙源幾乎全被阻斷,並已危及內陸,花掉3∕4的經費。經多年搶救後,目前維持在2.5公尺高、100公尺寬,雖僅過去1∕3的面積,至少不再惡化。
但銜接青山港汕的網仔寮汕就沒這麼幸運了。
網仔寮汕從1999年10月斷成三截後,北段潮口開閉頻繁,海岸也明顯後退,維護經費卻比不上青山港汕。王國安解釋,預算有限,因網仔寮汕距離陸地仍有三公里緩衝距離,因此優先處理較嚴重且距離內陸僅一公里的青山港汕。
至於最南端的頂頭額汕,同樣命運坎坷。
由於海岸侵蝕,堤防受大浪衝擊,恐影響安全,1999至2001年間,水利署在頂頭額汕外海興建長1.6公里的11座離岸堤,避免波及魚塭。
雖然部分離岸堤發揮囚沙功能,但部分卻不行,反而造成下游側海岸侵蝕。成大水工試驗所水資源環境組長許榮庭說,有25公頃面積大的頂頭額汕不見了。
今年2月18日,林宗儀帶研究生到現場調查,他指著外海的離岸堤說,前四座有聚沙,後七座聚不了,反而造成下游側海岸侵蝕。2005年頂頭額汕南段海堤前還有50公尺的沙灘、沙丘,2009年完全消失,南端海岸後退達650至700公尺,國聖燈塔以南750公尺寬的防風林全落入海裡。
這就是人為設施造成其他海岸線變化的例證, 甚至讓頂頭額汕北端形成一大片沙丘,林宗儀說,「去年1、2月間,我的身後是一片綠油油的木麻黃,現已全被飛砂淹沒。」
雖然台南市政府試圖在當地清除淤沙,但東北季風一來又堆積如山,清不勝清。連木麻黃、海堤、消波塊、防汛道路都被飛砂淹沒,入口處已被擺上黃色護欄,禁止通行。「再不處理飛砂問題,最靠近海堤的魚塭就要被沙埋沒了,」林宗儀說。
棘手的台南七股海岸線,23年來水利署已投入6.7億元,施作11座離岸堤、10座突堤,並強化19.4公里的海堤。加上台南市為固住沙洲所花的5.7億元,總計砸下12.4億的經費。
但各種人為努力,仍擋不住沙洲的自然移動與消失,20年來七股潟湖也因此從1600公頃減少至1000公頃。
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規劃課長林玉祥解釋,長期沙源補充不足是沙洲及七股海岸侵蝕主因,大自然的力量非工程可抵禦,目前僅能減緩侵蝕速度,並從防護轉換成疏導、養灘為主的整體考量。
沙洲、潟湖消失 海浪將直沖內陸
其實七股人已做好「潟湖終有一天會消失」的準備,但必然也會帶來後遺症。「這簡直就是國安問題了,」黃光瀛說,台61線以西平常能無風無浪,就是靠沙洲跟潟湖形成第一道防線,一旦屏障消失,海浪直接沖到內陸,恐危及2萬3189位七股居民,養殖業者將失去生計。
近年來,住在潟湖邊的人已不敢在附近蓋房子。今年82歲的林章說,如果沒有沙洲屏障,海浪咻一下,很快就到家門口,「會像撕破布一樣,將房子沖垮。」
林明德自我解嘲,現在從事潟湖生態旅遊的遊艇生意,已預備好潟湖變陸地時,要改做「客運」生意了。
還好,19.4公里的七股海岸線目前已被海堤團團保護住,水利署有信心短期內不會危及內陸,民眾不用擔心溢淹、暴潮問題。
那麼,沒有住人又逐漸萎縮的沙洲,是否需要繼續防護?林宗儀認為,沙洲的遷移、消退為自然變化,當沙洲因人為變成土堤時,已對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雖顧及民眾安全,也只是丟鈔票到水裡而已,這確實是海岸永續工程:永遠也做不完的工程。
快速消失中的沙洲該怎麼解?至今顯然沒有引起太多關心,也還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