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面對面 每學期討論三個議題
身為課程主要規劃者的經濟學系教授林惠玲解釋,頤賢講座是兩學分的講座型課程,每學期擇定三個當前重要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議題後,再邀請不同專家分享專業與實務經驗。
攤開歷年課表,主題包羅萬象,有高齡社會、高等教育、科技發展與創新,和國際經濟情勢與台灣經濟發展等,無一不是重大議題。講者更是來頭顯赫,幾乎是知名企業家、政務官、學者或專家。
在課程安排上,每個主題有三至四位專家分別講授,並在系列講座的最後一週,請所有講者與學生面對面討論。因此不僅能聆聽大師演講,還可同時與多位講者交流。
「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吸收正確知識,而且是跨領域、跨界的多元知識,」參與課程設計的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執行長陳正倉強調,多從不同角度檢視社會議題,思考會更縝密,做決策也會更周延。
「學者說得頭頭是道,政府有政策考量,企業有不同的執行經驗。三方該如何互動合作?」陳正倉舉例,近年國內爆發多起食安問題,頤賢講座在2016年舉辦「台灣食安問題與對策」講座,邀請義美總經理高志明、當時的衛福部部長蔣丙煌,及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從產官學三面向出發,共商因應對策。
另外,能和大師面對面交流、相互切磋,也是頤賢講座的特色之一。
化工系大四生陳學弘回憶,在「國際經濟情勢與台灣經濟發展」主題中,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批評「台灣勞工假放太多會影響經濟發展」。此話一出引起台下騷動,不少學生直接挑戰謝金河的論點,雙方唇槍舌戰、火花四射。
「那場演講真的很精采!」陳學弘興奮地說,要碰上謝金河這樣的公眾人物談何容易,更別說與之辯論。「以前覺得資方很邪惡,但我現在不會想得這麼偏頗。」他坦言,雖不完全認同謝金河的觀點,但透過交流更了解經營者的思惟與邏輯為何。
跳脫框架激發熱情與興趣
談到課程規劃緣起,林惠玲表示,她與陳正倉教授雖然負責規劃,但敦吉科技公司董事長鍾正宏,才是這門課的關鍵推手。
鍾正宏是台大經濟學系系友,有感於社會上充斥著偏頗、不正確的資訊,遂挹資母校經費、成立頤賢講座,希望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國際觀。
比起其他課程,頤賢講座必須投入更多心力來經營。林惠玲表示,開學前三個月,她和陳正倉開始討論下學期的主題,並親自致電邀請講者。
「講者名單都經過嚴格篩選,不是隨意邀請來的,」林惠玲強調,剛開始鎖定企業家、高階政務官及知名學者;但隨著主題豐富化,講者背景也更多元。比如上學期,就邀請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分享創業歷程。
經研所碩二的李玨銘形容,「每次上課都像TEDxTalk般精采」,因為講座主題都是近期重要的政經情勢;在綜合討論的Q&A時間,常聽見講者、外系學生分享各自觀點,讓他跳脫原本的框架,從能更全面角度分析事件。
陳學弘也說,原以為只是一般演講課。實際修課才體悟,講者分享的內容比想像中更多元、深入。「這堂課是很棒的開始,讓我學習更多跨領域的知識,」他表示,自己對某些主題特別有興趣,課後會再主動蒐集資料,了解得更深刻。
「學習是條漫長的路,後續的發酵比當下更重要,」陳正倉表示,單靠一週兩小時的演講,很難對議題有深刻認識;但若在這兩小時,能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熱情與興趣,會激起更多漣漪。
「辦這堂課其實很辛苦。但我們會持續努力,為學生安排更好的議題和講者,」陳正倉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