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家俗稱的「芋頭番薯」(台灣人與外省人通婚的後代),父親很嚴格,訂定的教育目標是「文武雙全」,他要我時時打拳、練毛筆字,期待我成為社會棟樑。
即使如此,他並不干涉我的決定,從小到大的人生抉擇,他會先仔細分析給我聽,接著要我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無奈,我17歲時父親走了,頓失燈塔,但我總把父親的話記在心裡,漸漸懂得承擔責任,並且無怨無悔。
中正高中畢業後,我決定朝法律專業邁進。我認為,無論是當律師或老師,都有不錯出路,當時填了13個志願,全部都是法律系,最終進了輔仁大學法律系。
法律系的課程重視「多元尊重」,意即堅持自我主張,也聆聽他人見解。
當時,系上有許多法律界大師,如林山田教授教我們法學的人格教育,我們在課堂上討論法案,每個人提出不同學說的觀點,有爭論、有激辯,但也從中了解到法律的真諦。
另一個學習是,獨立的思想、檢查的態度。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想法,但是缺乏檢查,會太過跳躍。例如年輕人會有「造神運動」,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我常告訴同學:「你不需完全相信我說的話,但要用檢查的態度,用10年、20年來檢查。」
打理生活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除了課堂學習,我也在打工時學到一些技能。當時法學院的宿舍是學生自治,沒有舍監,一切都要自己打理。當時,我得管理上百名學生,打理生活的大小事,這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管道。兩年來,我學習到要懂得謙卑,並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眉角」。
我一直以來都是半工半讀,所以建議學生也多打工,或是參與社團活動。現今社會,會讀書不如會做事、會做人。以前我參與學生活動,以為只是好玩,沒想到出社會後,才發現這影響我很深。
前陣子,我到他校開會,對一名學生的表現印象深刻。
當時我和一群貴賓坐在台上,因為鼻子不舒服,用手帕擦拭一下,之後親善大使馬上拿了摺好的衛生紙給我,讓我受寵若驚。
距離我30公尺的他,竟然一眼能看見我的需求,並且馬上付諸行動,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觀察力,讓人難忘且佩服。
大學所學,將影響一輩子。因此,年輕人要懂得把握時間和機會,不要把自己關起來,打開心胸,多多接觸外面世界,開創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