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駛向建國北路民進黨中央黨部,常和乘客談政治的司機開口:「國民黨這個蘋果爛七分了,民進黨還比國民黨爛,」司機搖搖頭,又點頭:「民進黨應該努力變成清流。」
面臨憲政改革、今明兩年選舉的關鍵時刻,民進黨將在年底改選黨主席。
這個在學者彭懷恩眼中「只有角頭,沒有偉大政治領袖」的第一大反對黨,需要怎樣的黨主席?在個人條件、處理黨內問題的能力、與國民黨的關係和統獨問題的立場上,應具備什麼條件?
個人條件上,「黨主席本身的形象如果不錯,也能改造黨的形象,」台大心理系教授楊國樞表示,民進黨生存已不成問題,應擴大影響力,如果選出言論、思想更偏激的人,他擔心民進黨的形象會愈來愈壞,「黨主席不要有草莽氣。」
無派系色彩的黨主席
形象是個人學識涵養的外顯。若將形象具體化,則黨主席應具法政素養;對政黨政治有通盤理解;瞭解台灣社會、現代國家內涵和具國際觀……,民進黨內、外人士如數家珍。
談民進黨需要怎樣的黨主席,必須清楚民進黨的本質和制度。正如民進黨首任黨主席江鵬堅所說,民進黨是反對勢力聯盟,「建黨時取的是公約數,不是同質性。」
公約數是「反國民黨」與「認同本土」。此外,理念紛雜、路線互異,既向心又離心是民進黨人的特質。
面對派系紛擾,學者和民進黨美麗島與新潮流二派人士大多強調,黨主席必須能居間調和鼎鼐,選出「沒有派系色彩」或「站在一方派系,但又能讓另一派系不反感」的黨主席,「這樣可以使民進黨二派學習互相容忍的民主精神,」一位對民進黨二派系都有私交的學者期許。
制度上,民進黨創黨之初,曾有集體領導、只設發言人的構想,經過多方折衷後才設立黨魁,但採行合議制。因此民進黨的黨主席「對外做的宣示,不能超越黨內決議,」姚嘉文就法言法,「黨主席不是政目前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苦歎缺人缺錢,黨務拓展面臨困境,「只能被動呼應最基本的黨務工作,」黨工又期待黨主席是「具現代化管理能力,對黨內行政系統,能積極開發」。
與國民黨的關係,民進黨自是處於對立抗爭的地位,如今美麗島系人士常與國民黨握手言歡,而新潮流系仍堅決不在現有體制內爭取政治資源分配。一位親民進黨的學者認為:「還是要與國民黨有某種程度的協調,」其中的分寸,一如黨主席在黨內當協調者的角色,「要事先商訂好黨的原則」、「分清楚是正式會談還是閒聊」。
畢竟個人條件、處理黨內問題、與國民黨的關係,較偏向技術層面。大方向的統獨問題,黨主席必須有能力處理,在這方面「民進黨就形象模糊,」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表示:「這種狀況下當選的人,也必須適應這種模糊的意識型態。」
稱不上是在野黨
由於朝野對國家認同末建立共識,政黨之間未建立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民進黨仍稱不上如英美等民主國家的「在野黨」(有與執政黨輪替執政的機會)。在真正民主的國家,朝野一致對國家認同,只有公共政策上才抗爭。
英美走「內造政黨」的方向,黨的最高決策組織是國會黨團,黨魁即國會中的領袖。內閣制的英國,多數黨的黨魁就是首相;總統制的美國,執政黨的真正領袖就是總統,至於全國性黨組織只是事務性機構,主席主要任務在規畫選舉及募款。
目前部分民進黨人士提出民進黨應走向內造政黨路線,比起國民黨堅持「革命」民主政黨的「外造政黨」威權屬性,「我們愈早走內造政黨的路,對我們愈有利,」民進黨立委林正杰表示。
最早將內造政黨這個觀念引進台灣的學者胡佛期許,因應民主所需,未來民進黨主席應是政治人物而非事務人才;對公共政策有相當知識、能在國會中組織黨員,有影子內閣的氣勢。「民進黨心態要轉變過來,」胡佛形容「大氣候在變」,早年民進黨在戒嚴時期做激烈抗爭,理由充分,但整個政治結構走向自由化、民主化,「民進黨就要積極扮演推動民主、造福人民、對公共政策有主張的黨,民意趨勢如此。」
「不能比國民黨更爛」的民進黨,未來黨主席應致力的目標是使國民黨變成最優秀的反對黨,「到時候不要以國民黨的方式來對待國民黨。」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