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不少民間團體呼籲多年的資本利得課稅的社會正義,財政部自2012年規劃課徵證所稅,但難敵反彈勢力,徵稅範圍節節縮小到10億售出交易量以上的大戶,最後於2014年12月確定冰封三年後再討論。
但這一折騰,社會正義未達陣,已先造成一連串副作用。
怪象1〉 台股交易量腰斬 股民恐慌退縮
在證所稅大戶條款攻防最劇烈的2014年下半年,主張廢掉大戶條款的「中華民國券商公會」曾出具一份報告指出,2007年到2012年第一季,台股日均值約1360億元。但在2012年證所稅議題發酵後,日均值連續21個月少於1000億元。
其間,雖2014年1到7月,日均值曾放大到1260億元,但之後幾個月隨即萎縮至千億以下,甚至出現500億~600億元。
台股交易量幾乎腰斬,是2012年以來出現的第一個股市怪象。
先不論證所稅課不課得到,量縮之後,連證交稅也課不到。現行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向賣方課徵賣價的千分之3。公會報告指出,過去證交稅每年都可徵稅1000億元以上,約占整體稅收的6%。
但在2012年當年度的實徵淨額只約716億元,僅達預算1265億元的56.6%;2013年徵到710億元,只達預算目標的73.7%、減徵了254億元。
財政部原本估計證所稅每年可徵收60億~110億元,然而102年度(2013年)只徵約24億元。
只徵得24億元,卻短收254億元證交稅,兩相比較,得不償失。反對證所稅的一方提出如此論證,已足以讓因量縮而觀望的股民感到恐懼,進一步對大戶條款投下不信任票。
當然,這樣的推論必須立基在「證所稅導致交易量萎縮」的前提。「他們說成交量萎縮是因為大戶條款,我說是因為國際因素影響,但沒有人相信……這個社會已不理性,那就擱置三年,觀察一下!」財政部長張盛和在接受《遠見》專訪時,道出冷凍大戶條款的無奈。
怪象2〉 金融帳史上最長淨流出 內資變身假外資
證所稅提出大戶條款,大戶真的不投資了嗎?其實不然,他們可能將資金轉移海外,或為了避稅,變身假外資。根據央行2014年底資料,台灣金融帳已連續17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淨流出紀錄,累計流出規模達1515億美元(約台幣4.6兆元)。
而2012年第二季後,每季複委託平均成交金額又比之前成長約37%。這些數字都顯示大戶資金正在外流。
「有錢人賺錢不難,難的是『藏錢』!」股市名嘴、大華國際投顧分析師陳斌宇說,早在2013年證所稅實施前,投資圈就盛行到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等地開公司,再以海外法人的資格回台投資。如此大費周章,是為了避稅,更為了藏錢。在證所稅法令下,股市的交易所得資料必須送交財稅單位,大戶怕所得曝光,更怕國稅局順藤摸瓜,把檯面下的資產給查出來。
此外,證所稅的規定被質疑有懲罰內資之嫌。外資免扣證所稅,只需繳交證交稅,並分離扣繳20%的股利所得;但內資除了證交稅、第四類投資人要繳證所稅,還要將股利所得併入綜所稅等。
既然外資稅繳得少,內資當然搶著當外資。為了了解有沒有「假外資」的情況,陳斌宇在去年11月進行資料分析。 他統計1024個券商營業單位的「全市場」成交量變化幅度,將成交量排名前100家的「外資券商」(16家)、「本土券商——總公司」(21家)與「本土券商——分點」(63家)的變化做比較,統計時間為兩年、涵蓋證所稅上路前。
結果發現,與兩年前比較,整體券商總成交量成長37%,但若與一年前相較,「外資券商」的成交量在近一年大幅成長、漲幅約43%,而本土券商總公司的量在近一年也有36%的成長,推估是券商整併的關係,但相對地,過去大戶主要下單管道的「本土券商─分點」在近一年卻衰退9%。
「一消一長間,可合理懷疑這些大戶以『假外資』的形式、繞一圈回台股,」陳斌宇解釋,大戶變外資,改成透過外資券商下單,因此成交量在前100大之內的63家本土券商分點,近年高達50家是衰退的,平均衰退幅度16%。
對照2012年第二季前,外資成交量比率平均為19%,之後的外資比率卻升為24%。外資比例擴大,其實裡面有許多假外資。
怪象3〉 營業員淪22K 收入比服務生還少
而量縮,衝擊最大的就是靠量吃飯的人,他們的名字叫「營業員」。以證券交易所的統計來看,「受託買賣業務人數」(營業員)從業人數已逐年遞減。2011年1月尚有1萬9573人,到2015年1月只有1萬7244人,四年減少約12%。
「營業員有時候還賺不到22K,比服務生更少!」一位年資約兩年的大型券商營業員阿良(化名)表示,新手營業員底薪約25K,但若達不到業績量,就會打八折,像去年底大盤日均量一度低於500億元的那個月,他只領到21K。
背負著養家活口的壓力,成天看著低到不能再低的量,阿良心情已夠差。去年底他還發生「肥手指」事件,誤植客戶的下單量與股價,差點就背上400萬元的債務。「這行變成是『白粉的風險、麵粉的利潤』!」他只好以這句話來自我調侃。但這可能不是玩笑話。幾年前1500億元的日均量是「窒息量」,但現在卻叫做「爆大量」。
陳斌宇分析,假設以日均量1000億元計算,一個月22個交易日共2.2兆元。2.2兆元除以1萬7244人,平均每位營業員一個月的業績為1.27億元,再扣除1億元的責任額,幾乎拿不到獎金,更何況近期日均量遠遠不到1000億元。
儘管政府極欲輔導營業員轉型為專業理財顧問,鼓勵考基金、保險、財務管理等證照,但能夠拚到像過去台股萬點時期、月收入動輒10萬元的人,少之又少。在大戶條款三年後命運未明前,股市怪象已頻出,會是陣痛,還是另種不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