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亞美三足鼎立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1-01-15

瀏覽數 12,350+

歐亞美三足鼎立
 

本文出自 1991 / 2月號雜誌 第056期遠見雜誌

十二月初,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破裂,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無不憂心忡忡,認為國際經貿自由化遭到大挫退,取而代之的將是「區域主義」和「保護主義」大行其道。

在烏拉主談判破裂的前夕,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倡議亞洲國家自組經濟共同體,以抗衡歐洲單一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同日,行政院經建會一位未具名的官員也表示,我國加入區域合作組織的迫切性,已大過加入GATT。這些談話充分反應了亞洲國家深恐在區域主義的趨勢中受到排擠、冷落的心情。

其實日本早有構想,以其資金和技術為主軸,整合星、韓、港、台的中間製品和東南亞、中國大陸與澳、紐的農、牧、礦產等原料,可以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然而亞洲本身想組成與歐、美鼎足而立的經濟合作組織,談何容易。

以目前最具實質作用的亞太經濟合作部長會議和東南亞國協為例,彼此便有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利益。由於亞太經濟合作部長會議的主角是日本、澳洲和美國,因此東南亞國家始終懷有疑懼。一九九0年七月的亞太經濟合作部長會議成立大會中,菲律賓和泰國均警告亞太經合會不得將東協吸收合併;馬哈地提議的亞洲經濟共同體,也是希望以東南亞國協為重心,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

亞洲國家難合作

區域性經濟合作需要參與的各國放棄部分主權;亞洲各國過去缺乏互信,如今雖迫於現實,不得不加緊合作,事實上卻未能達成利益的共識,短期內建立類似歐市或北美白由貿易區的合作組織當屬奢望。

澳洲前外交經貿部經貿發展司司長即對「遠見」編輯表示,馬哈地的構想不切實際,亞洲國家現階段應以成立一個能有效溝通、促使區域內貨暢其流、彼此公平競爭的組織為致力的目標,而無須好高騖遠。

歐洲是區域合作的先驅,在一九九0年更是跨進了一大步。首先,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包括東歐和蘇聯在內的歐洲三十二國,加上美國、加拿大所組成的「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簽署了「巴黎憲章」,正式宣告「歐洲分裂的時代已結束,……民主、和平、團結的歐洲新紀元正在展開。」接著十二月十五至十六日,歐市十二國領袖在羅馬連續就經濟統合和政治統合舉行會議,各國同意就賦予歐洲共同體更多外交和安全的決策權力繼續磋商。

這兩件事所顯示的意義是,歐洲不再有兩個,連原本嚴守政治中立的歐洲國家,如瑞典和奧地利,和原本堅持政治、經貿政策獨立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的北歐國家,也開始動搖,紛紛準備加入歐市。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歐的整合已逐漸超越經濟領域,開始朝政治整合邁進。在羅馬會議中,德國、義大利等由基民黨執政的國家,均主張迅速朝向「歐洲聯邦」的方向發展;西德總理柯爾甚至聲稱,除非歐市就政治整合達成協議,否則他將拒絕簽署「經濟與金融組合(EMU)」協議。

歐洲整合、美國失落

然而英國「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國際間有兩個相互矛盾的趨勢,一是希望成立「超國家」的政府;一是企圖確立個別種族或地區的獨特性,而兩者在歐洲的衝突格外尖銳。因此唯有建立鬆散的民主邦聯制度,既有集體的立法組織,各國也仍然保有主權和中央政府。即使是鬆散的邦聯仍是創舉,世界上並無先例。而且以目前歐市體系仍未將東歐納入,造成東歐如捷克總統哈維爾所說的「權力真空」狀態,更是歐洲未來發展的不穩定因子。

在歐洲整合的過程中,最感到失落的是美國;因此布希總統先在一九九0年六月宣布一項長程經濟發展目標--建立涵蓋北、中、南美洲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又在十一月下旬,風塵僕僕,遍訪中南美洲的民主國家;且與墨西哥總統沙林納斯商議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美國也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亞洲週刊」指出,美國希望憑藉其與拉丁美洲及歐、亞各邊的密切關係,合縱連橫,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網絡,而由其掌握主導權。姑不論美國的如意算盤能否達成,至少美、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加自由貿易區」合併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是數年內可成之事。

自八0年代初期起,經濟就逐漸取代軍事,成為國家實力的基礎;貿易談判隨之成為另一種戰場,而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正是國際勢力結盟的另一種形式。八0年代末期東西冷戰結束,和烏拉圭回合談判破裂,更加速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發展。歐洲、美洲和亞洲鼎足而立的態勢,將取代東西對峙,形成新的權力均衡。

區域經濟合作能否朝向多邊談判、促進區域間交流的方向發展,是決定未來世界安危的關鍵。加拿大「國家事務工商協會」主席達基諾曾說:「貿易壁壘和經濟合作只有一線之隔。」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卡拉.希爾的話更是一針見血:「如果我們跟別的國家在貿易問題上爭得你死我活,就不可能在政治上合作。」區域整合帶給世人的究竟是和平或是不安,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了。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美國仍是唯一領袖?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是第一個號召全世界團結制裁伊拉克的國家,也是派兵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美國財政部長卻周遊列國,請求他國分擔軍費。

這個鏡頭充分頒示了在世界權力重組的紛擾不安中,處境最尷尬的正是四十年來唯我獨尊的美國。

近年來,「美國衰落了」似乎已是許多人的共識。相對於日本和歐洲經濟力量的崛起,美國龐大的預算和貿易赤字、社會和教育問題叢生、政治體系逐漸腐化、無能等現象,使得美國人都相信自己的國家已經日落西山了。

一如一次和二次大戰前,失去自信的美國人傾向選擇孤立。主張孤立的人認為,美國在摧毀共產主義的長期抗戰中犧牲重大,如今蘇聯霸權萎縮了,東歐共產集團消失了,支援這些國家的是德國和日本,美國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美國時代雜誌的前任總編請亨利.革倫渥卻在一篇專論中,大聲疾呼美國人可以為世界貢獻力量的領域還很多;另一刊物「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也以「不要以為美國已過氣了」為題,激勵美國人的士氣。

民主、包容、彈性大

革倫渥並且舉出美國的三大優點,證明美國人仍大有可為。首先,深厚的民主根基,賦予美國不斷新生的力量。在美國歷史上,南北戰爭、大蕭條和越戰都曾使國家面臨分崩離析的危境;卻終能透過民主程序所建立的共識,以近乎革命的大幅度改革,獲得新生的契機。

其次,美國的社會包容性和彈性之大,可說是舉世無匹。它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樂於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而移民所帶來的活力和冒險犯難精神,便它不斷得以更新。民族融合的經驗,也使得美國人學會在妥協中謀求最大的利益。

美國的草根力量更是最可貴的國家資產。從對抗種族歧視、追求兩性平等、環境保護到禁菸運動,發自社會基層的力量,一再改發了僵化的社會和政治體制。革倫渥充滿信心地表示,擁有這些特質的國家沒有理由一蹶不振。

不可否認的,美國塑造了二十世紀,但是它還能主導二十一世紀嗎?

如果說戰爭是延續政治紛爭的一種手段,則經濟就是延續戰爭的另一種方式。美國位居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與歐洲和亞洲都關係密切。歐、亞、美三大區域之間是和?是戰?不但考驗美國的領導折衝能力,更是美國重登群倫首位的良機。

由此次中東戰爭的後續發展中可以看出,美國仍是國際間唯一的領袖。沒有一個國家的領袖甘冒違背國人意願的風險,表明不但為石油、更為國際正義和秩序而不惜一戰,只有美國。也只有美國,以其累積數十年的國際警察形象,能贏得世人的信賴。

日本和德國雖有經濟和軍事的實力,唯獨欠缺了世界領袖的道德說服力。

然而中東戰爭也證明了,沒有一個國家足以獨力支撐大局。在可見的未來,美國仍將扮演國際領袖的角色,但它必須與歐亞國家合作,透過國際組織、多邊的談判和說服,繼續發揮影響力。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伊拉克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窮兵黷武,顯示貧窮助長了恐怖主義;而東歐危機也證明行之多年的國家主義已面臨考驗。這個世界需要新的國家主權觀念和政治體制,讓各國、各族的人,能在區域合作的架構下,自主的運作。目前看來,除了美國,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和意顆,來承擔這份領先觀念的道德使命。

(主要取材自TIM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