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的台灣夢:出現《更正報》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14-05-29

瀏覽數 15,400+

我的台灣夢:出現《更正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6月號雜誌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在文明社會,早晨讀報是一種等待,台灣讀報是一種遲疑。報量下降,不只是受網路影響,更因假新聞不少,壞新聞太多。

1961年最年輕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入主白宮,就說過:「早晨讀《紐約時報》,沒有看到對白宮的負面新聞,就是我一天快樂的開始。」從馬總統到各級首長是沒有這種奢侈。每天看到的都是被罵的新聞。民粹當道時,公眾人物還敢辯護?即使要更正,誰理會?

(二)

當前的媒體生態是劣幣驅逐良幣。剛於5月初去世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教授被譽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社會科學學者」。他常以「誘因」(Incentive)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在言論自由的大旗下,以聳動不實的新聞刺激銷售,沒有受到道德譴責,法律制裁,市場就提供了「無所恐懼」的誘因,使失實報導的惡性循環就會變本加厲。

有《更正報》,受委曲的人找到了救星。他們終於可以在另一份報紙來辯護。

(三)

優秀人才不肯進政府,還不是薪水低,工作時間長;更是因為首長們常在媒體上被修理,在立法院被羞辱。其他公眾人物──高科技、金融界、影視界等等──面對各種扭曲的報導,也束手無策。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因此文明台灣的關鍵一步就是要有公正媒體的出現;至少要讓受害當事人有媒體可以「講清楚,說明白」。

要辦《更正報》問題當然很多:如「不信者恆不信」、讀者真正關心的是資訊正確性?還是娛樂性?傳統紙媒體已陷入衰退,誰還敢再辦一份報?

做一個讀者,想到「更正」及「真相」帶來的好處,還是要鼓吹:

(1)正確的新聞報導,是文明社會的基本人權;是非與善惡不應被扭曲。

(2)讀者不需要花心思去判斷新聞的真假與情節對錯。

(3)給當事人一個說真話的公平機會,是對人的尊重。

《更正報》的內容,來自各方當事人的更正,天天都會有稿源(如最近「綠卡烏龍」及「郭」冠「劉」戴)。《更正報》的收入,來自更正者的付費,以及代理受害者要求的賠償。

《更正報》不要很多記者及編輯,但需要不少律師,處理相關法律訴訟。

《更正報》對當事人的貢獻是:「還我清白」;對社會價值的貢獻是「真相大白」。出現《更正報》是我的台灣夢;更偉大的夢是有一天,台灣根本不需要《更正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