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如何節能減碳,已是全球關注議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就約束了38個締約國2012年前達成碳排放減量目標。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更決議已開發國家須提出2020年以前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化目標。
台灣呢?談起打造低碳永續家園的願景,沈世宏腦海中已有明確藍圖。他說明未來的目標:「2011年建構50個低碳社區、 2014年建設4座低碳城市及2座低碳島、2020年形成4個低碳生活圈,2050年邁向低碳社會。」
有了目標,下一步就是行動。外界也好奇,環保署要如何將這個關乎國人未來健康、經濟與生存環境的重要施政,讓全台灣一起動起來?
技術諮詢小組 提可行項目
沈世宏說,環保署已經規劃「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作為執行方案,內容包括了生態綠化、建築節能、設備節能、再生能源、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防災和調適等八項內容。為了幫助推動,後來又增加了兩項工具,包括法律和財稅工具,以及社會科學評比工具。
每一項內容,背後都有一套行動方案。目前,環保署已經在中央及北、中、南、東4個生活圈成立10大運作機能之「技術與資訊諮詢小組」,邀請產、官、學的專家共同加入,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項目。例如把傳統的路燈換成高效能路燈就是一個行動項目。
沈世宏說,目前高效能路燈除了LED燈,HID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也是另一選項,同樣具有節能效果,且透過相關配套措施,就不再需要政府的補貼。高效能路燈雖然省下的電費多,但是價格也較一般傳統水銀路燈貴,初期需要的購置成本高。「如果現在全面要換,需要一大筆周轉的錢。」沈世宏說,因此,政府就需要設立好一套融資的制度,讓廠商願意投資。
目前,環保署已經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信保基金洽談,希望透過與信保基金合作融資低利貸款,提供貸款保證,降低銀行承貸風險,協助業者取得資金。「產品怎麼認證?電力公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讓電費省的錢,可以還給投資人?」沈世宏說,這些制度都要再建立。沈世宏說,目前50個「技術與資訊諮詢小組」已提出超過200項可採行的10大運作機能行動項目建議,展現環保署積極推動的決心。
評比制度 成為各縣市驅動力
行動方案有了,驅動力是什麼?環保署也積極規劃「自我評等與分級認證制度」,透過十大運作機能小組協助擬訂評等指標與認證方式,將社區∕城市∕縣市推動的績效比較,成為驅策的動力。
目前已列入的計畫,有許多能源的轉化再利用,值得期待。例如,許多養豬戶的豬糞,現在都拿去做廢水處理。未來,則要幫豬「蓋廁所」,將豬糞的處理放置在沼氣中心,不但可以達成污水零排放,也可轉化為沼氣變成天然氣。
屏除行政障礙 業者人民雙贏
然而,沈世宏也表示,要把每一個行動都落實,必須考慮「技術可行、成本可行、推廣可行、並排除行政障礙」。例如,國外已有很多「農民風機」的先例,在農地上建置風力發電機,讓農民入股,不僅使用綠色能源,也能讓業者與農民兩方受益,但是在國內尚有困難。
「倘若能大規模發展風力發電,不僅創造產業收入、增加就業機會,也能夠讓自足供應能源,不用受國際物價的波動。」沈世宏說,目前國內一年花1兆多去買國外的能源,相較之下,發展農民風機是未來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但是,他也坦言,現在還有很多行政障礙需解決,光是與居民的溝通就是一大問題。例如,現在英華威租地做風力發電機,因為噪音大,附近居民都反對。「如果讓附近的居民都入股,聽到的就是樂音了。」沈世宏認為,如果讓業者、居民都能得到利益,就比較容易得到支持。「如何讓法律配套相關措施、貸款機制都完備,也讓社會接受、有共識,需要磨合的時間。」沈世宏說。
目前,部分計畫已經有初步的成效。例如,綠色運輸部分,台北、桃園、金門都已經有電動公車供搭乘。電動摩托車的電池交換系統,已經在北部、南部各設置了30個交換點。機車充電不需要等三、四個小時,只要三分鐘內把電池卸下、換上新電池就可出發。
展望未來,沈世宏認為,黃金十年是重要的建置階段,是為了未來百年的環境努力的起跑期。他笑著說,「就像是脫下西裝、穿起短褲和慢跑鞋,要開始朝向低碳永續家園邁進了!」
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架構
內容:包括了生態綠化、建築節能、設備節能、再生能源、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防災和調適、法律和財稅工具、社會科學評比工具等十個項目,尋求以跨部會連結的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