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地就業服務站的第一手觀察,《遠見》特別彙整出許多就業服務員的建議,提供給青年參考。
1.自己出門求職,別靠爸媽
一般來說,年輕人已經習慣上人力銀行網站找工作,會主動走進地方就服站的機率並不多。但只要有機會走進各地就服站,輔導員都會熱心協助。
屏東縣潮洲站就服員王彥棊指出,狀況最糟的,就是那種被爸媽捉來的年輕人,因為不具備就業意願,也沒有立即的經濟壓力,就服員也很難幫上忙。
因此建議,面對不想工作的青年,父母強迫也沒有用,或許該找別的引導方法。台北市信義站個管員黃鳳儀就發現,「很多父母都沒意識到自己的矛盾。」
一方面著急孩子沒工作,三天兩頭來問職訓課或職缺訊息。另一方面又很寵孩子,常塞零用錢、幫忙買奢侈品。一旦小孩工作不順或不肯加班,又支持他們離職,變相成為「鼓勵小孩繼續宅在家」的動力。
2.自我設限多,將錯過求職黃金期
過去的人找工作,多半為求溫飽,只求有收入,對工作並不是那麼挑剔。但「將就」的傳統觀念,現代年輕人不見得認同。
「如果我只做幾天,結果又回來找你,那不是更煩?」「我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要找就找最好的、可以做永久的嘛!」常常聽到年輕人這麼說,讓不少就服員感到無奈。
黃鳳儀觀察,年輕人常陷入「下一個工作」或「大公司」會更好的迷思,或因不滿眼前工作,寧可不就業。她去年曾碰過一位剛畢業的新鮮人,直到年底都還沒就業,因為堅持要進特定公司,一路錯失機會。
但等待不一定有好結果,更何況,待業期的長短有「黃金期」,失業2~3個月,跟失業6~9個月的人,在雇主眼中的競爭力截然不同,失業愈久,雇主愈不喜歡。
3.從本身能力和產業需求,找出交集
從南到北,幾乎每位就服員都異口同聲地說,年輕人求職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高雄鳳山站就服員林佳嬑舉例,問年輕人想找哪些工作,很多人常回答:「都可以!」但是一旦進入媒合階段,卻又什麼都不行、都不想做、嫌這嫌那的。「表面上都說不挑,其實挑得很!」她覺得。
要釐清職涯方向,必須先搞清楚三個面向:我期望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我本身具備什麼能力?社會和產業的現況是什麼?
試著找出三個面向的交集,才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才可能安身立命。
4.第一印象很重要,儀容、態度、認知不可少
進入面試階段,除了書面資料,能否給人良好第一印象,是脫穎而出的關鍵。最近坊間出現教導面試儀容、表達、自我介紹的訓練機構,可見其重要性。
但是,除了服裝儀容之外,面試過程的應對、對工作的態度、對職場的認知,也是雇主的測試重點。
屏東市就業服務站課長翁素足舉例,像有些年輕人明明應徵製造業,卻擺明了不想配合輪班跟加班。孰不知,這剛好和製造業每逢旺季便得趕工的產業現實悖離,就算履歷寫得再漂亮,雇主也不想要。
她建議,年輕人參加面試前,應先了解工作內涵及產業特性,以免丟出太「天真」的答案,壞了第一印象。
5.考取專業證照,薪水就能三級跳
起薪低,是近年新鮮人就業的普遍現況,該如何爭取較高薪資呢?除了充實經歷,爭取更多和工作相關的專業證照,也是可行之道。
在鳳山站服務三年的林佳嬑表示,南部工作以傳統勞力職缺較多,以她所在區域為例,多為鋼鐵、汽機車、傢俱等傳統製造業,起薪頂多2萬出頭。
但她提醒,也有薪資高的,都得具備證照,像是焊接、電機技工等,而且幾乎皆處於事求人的狀態。
年輕人不想去就業輔導站?沒關係
就業多媽媽,把工作送到家門口
為強化就業輔導網絡,政府除了廣設就業服務站外,甚至從2006年,勞委會還增加外展人員數量,並仿照民間「養樂多媽媽」,推出「就業多媽媽」制度,聘請二度就業的婦女長期到地方耕耘,實地挖掘就業需求,簡直是把工作直接送到失業者的家門口。
負責屏東縣長治鄉一帶的就業多媽媽藍玉飛,就是一個例子。每個月,她都會把轄區裡各村落跑過一遍。她常騎著摩托車掃街、問街坊鄰居有沒有沒上工的年輕人?甚至到軍營找剛退伍的阿兵哥,問需不需要介紹工作。
有些長期失業在家的年輕人不愛出門,怕鄰居說三道四,當然不敢上就服站。但被藍玉飛發現後,她就會用電話連絡、或把求職訊息塞到信箱。
也是首批就業多媽媽成員的鍾秀美,服務轄區包括東港、林邊、新埤3個屏東現鄉鎮,平時除了協助求職、求才、還得幫廠商辦專案。但礙於地區產業特性,她很難做出績效。最讓她挫折的是,很怕晚上接到個案電話,說明天不上工了。
這種「Fire老闆」的行為,以年輕人居多。然而,事後雇主就會把帳記在就服員頭上,一旦關係壞了,下次想再推薦人才給廠商,就難上加難。
難得的是,不少看盡職場亂象的就服人員,依舊充滿了熱忱與幹勁。「做這份差事要很『佛心』來著,很多同事都笑說,可以幫自己多消業障,」一位就服員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