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青年大歎夢想難以實踐,只能偶爾上網按個讚、自我療癒一下的時候,不妨看看余國信的奮鬥過程。
從世俗觀點來看,現年34歲的余國信,沒有任何成功楷模的條件,人長的不帥、口袋沒錢、也沒啥權力。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要求只有:別做壞事、不要賭博,如此簡單而已。
可是,如此平凡的他,卻開了間各界公認的「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社運書店」,還身體力行地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生活過得忙碌、燦爛、有朝氣。用一種固執的態度,默默發動自己的小革命!
在21世紀自由開放的台灣,愈來愈多年輕人其實不必找工作,而是能自己創造工作並活出價值。余國信正是這樣的典範。
開個性書店,辦逾600場演講
走出阿里山下的車站,漫步在嘉義市小巷弄裡,你會不經意地發現「洪雅書房」的招牌。看上去,這只是一間普通民房,但裡頭充滿濃厚的木質感,還有股獨特的「叛逆」味。
別的店專賣暢銷書或名人書,這裡專門放「思想」含量高的書,題材遍及政治、社會運動、環保、生態、文學、原住民文化等,還有不少地下樂團的專輯。
在這看書還挺舒服,老闆不會趕人、也不強迫推銷,讀累了,坐在木頭地板上休息也無所謂。
像這樣的書店,通常只在台灣大學等一流學府的附近才有,沒想到在鄉下也能有這樣的書店。
開這家「鄉下怪店」的余國信,直說商品冷門沒關係,有理念最重要。「看什麼書,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同理,「走進什麼樣的書店,也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他始終相信。
1999年退伍時,余國信籌了25萬元創業金、進了200本書、找了不到10坪的店面,就開起書店來。跟他以前讀的汽車修理科,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剛開始,他只對環境與原住民議題有興趣,專進這兩類書,由於平埔族中的洪雅族,主要分布在雲林及嘉義一帶,店名「洪雅」因此而來。「那時專走『知青』(知識青年)路線!」他笑說。
除了賣書,洪雅每週三晚上固定辦講座,談遍文化、人權、藝術、環境等議題,名導侯孝賢、歌手胡德夫、音樂人陳明章、《無米樂》主角崑濱伯等人,都曾來演講,至今舉辦超過600場,成為南部文青的熱門聚集地。
發動平民搞革命,協助古蹟再生
不僅傳播思想,多年來,舉凡支援樂生療養院、反國光石化、溼地保育、到近期的反核等抗爭活動,余國信幾乎無役不與,還不時招募志工,大家一起包車南北跑,實際參與社會運動。
「搞社會運動,也可以是一種產業!」他一直想證明這個道理。而開書店,是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因為可以看書、交朋友、看影片、聽演講、學新東西、拉人跑活動,滿足所有需求。
2001年,余國信還開始搞起革命來。他發現1933年完工、由日本人興建、具文化歷史價值的嘉義稅務出張所,即將被市政府拆除,便發動長達八個月的抗爭,雖然無法阻止,卻慢慢帶動文化資產的保護意識。
之後,包括阿里山鐵道下的玉山旅舍、嘉義市的舊監獄,都被余國信搶救成功,他還上網募款,揪人一起把古蹟租下來,以公平貿易咖啡店、青年旅舍的面貌重新復活。如今這些地方,都變成嘉義有名的文創景點。
回想對抗公部門拆遷的往事,余國信不禁感歎:「台灣人在做的,就是一直逃離歷史,但這些都是文化啊!」
常跟他一起整修古蹟的友人陳俊文形容,余國信是個「有個正義感的瘋子」就像真實世界裡的「唐吉軻德」,「相處久了,很容易被感動,」不知不覺跟他一起當起傻瓜。
窮到得打工,感動居民加入
然而,要支撐一間如此風格的獨立書店,非常不容易。剛開始,洪雅經常一個禮拜只賣出個位數的書。
余國信必須打工賺外快,去送報、搬貨、當導覽員,才能避免關門大吉,還曾因整修房子受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住院,身高180公分的他,一度累到剩不到50公斤。
看到他窮到「快被鬼抓走」,朋友勸他,「要不要改開漫畫店算了,比較能活下去。」
然而,生性樂天的他不以為意,甚至苦中作樂,計算開了幾個月還沒倒的記錄,拿來當廣宣活動的「梗」,店門外常擺著「慶祝oo月未倒店大特賣!」的行銷標語。他也想過賣飲料提高收入,最後怕破壞書店氣質而作罷!
或許天公疼憨人,有次手頭吃緊,一位大學教授跑到店裡,給他5萬解決燃眉之急,還有社區媽媽到店裡組讀書會,每人出幾百塊支持他,這些突來的恩典都不求回報,讓他相當窩心。
2008年,他成立「洪雅文化協會」,為籌措經費,原本打算出售陪伴多年的骨董貨車。消息傳出去後,包括嘉義市長黃敏惠在內,許多在地人士慷慨解囊相助,募給他近10萬元捐款,以此鼓勵他做更多事。
慢慢的,店裡來客愈來愈多,很多人買書都不要打折,還有人義務幫他看店。現在,洪雅共有12名志工輪班,讓余國信有餘裕出去演講、兼課、從事最愛的社會運動。他笑說,「多虧這群志工幫忙顧店,讓我可以出去覓食(賺錢)!」
採訪這天,看店的志工是名國中老師,她說,一開始只覺得余國信是好人,「久了以後就發覺,嘉義沒有這麼有特色的地方,應該繼續保存下去。」
拚文化,傳播有料思想
會選擇走這麼曲折又奇怪的路,說起來,要回溯到高二那個下午。老家在雲林的余國信,年輕時在嘉義念高工,有天路過張宏榮醫師把所有藏書捐贈成立「台灣圖書室」,裡頭擺滿各種有關台灣文史、政治、藝術、環境的書,收藏比公立圖書館還豐富,讓他大開眼界。
那天的際遇,觸發余國信走上關注本土文化、觀察社會脈動的道路。跟著一群古怪又充滿理想的中年大叔,天南地北地聊天,而且看書還不用錢,讓他覺得實在有夠讚。
當同學忙著考試、K書時,他到處跟人跑場抗議、或到野外考察生態、到溼地賞鳥,學到了一大堆課本沒教的知識。
如今,余國信就像當年啟發他的張宏榮一樣,自己也開起了「思想沙龍」,不在乎能夠賺多少錢,只想要傳播有意思的理念。文化,才是他經營的生意。
「下一個10年,台灣最需要的是文化!」他始終相信,洪雅書房正在書寫一頁台灣歷史,「這一代的人依然有夢,而且不只想賺錢!」
固執築夢
自己創造工作與價值
把社會運動搞成一種產業
認定台灣未來最需要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