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第二大航空工業公司--達索(Dassault),一年平均做三十五億美元的飛機生意,其中四分之三屬於「軍事用途」,產品包括大出風頭的「幻象2000」(Mirage 2O00)戰鬥機,以及推出後很可能稱霸空中的「疾風」(Rafale)戰鬥機;達索不僅以科技先進聞名全球,更因為是傳統家族經營的私人企業,控制如此龐大重要的國防工業,而成為國際航空界的一個異數。
已故的創辦人馬賽.達索(Marcel Dassault)早在戴高樂時代,政府刻意扶植私人工業的機會中建立了「達索王國」,直到今天,達索家族仍然擁有四九%的股分。
然而股權的優勢,並不代表達索公司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一切依照政府的目標行事,」三年前擔任新總裁的榭吉.達索(Serge Dassault)不僅承繼父親的產業,也延續其父一貫與政府合作無間的經營方式。
所以當政府同意支援「疾風」戰鬥機七五%的製造經費時,一向以法國國防部為最主要客戶的達索公司,就毅然決然的投入與美、蘇兩大航空工業國的激烈競爭。
軍事武器不怕沒市場
雖然政府的訂單以及對研究發展的財務支援,足以使達索公司維持一萬兩千名高科技員工的公司營運,但是航空工業的投資如同天文數字,連德國、英國的航空工業都相繼與其他國家合作生產,達索因此面臨了空前的挑戰,「比起國際間的航空巨人,達索太小,而且它孤軍奮鬥,將面臨很大的危機。」這是國防部一名官員的看法。
當共產世界逐步開放,東、西歐的關係也急速改善,「裁軍」不再是限武談判的口號,而是順應現實狀況的一項趨勢時,全世界的軍事國防預算都在下降。例如法國空軍從每年購買三十三架「幻象2000」減到二十八架,國外的訂單也比以前少了一0%以上,達索的經營更是前途維艱。
既是生意人又是工程師的榭吉,雖然表面上不抗拒與國外其他公司合併的可能,本質上卻對合作生產不太樂觀;他認為:「航空科技的發展也帶動其他工業的進步,合併後可能帶來停滯的負面效果。」
對於全世界都在縮減採購武器預算的現實,榭吉卻毫不擔心,他認為以美國為例,雖然國防預算減少,卻仍然肯大筆投資,研究生產轟炸機「B2」,或者致力研究能趕上「疾風」的戰鬥機,他說:「不是國防預算多寡的問題,而是性能第一的產品永遠有市場。」
再加上從今年到西元二000年,「美、蘇及歐洲至少有六千五百架戰鬥機必須淘汰,」榭吉對未來的空中市場似乎仍然極為樂觀。
(取材自法國財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