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春寒料峭,白露之鄉廈門浸淫在陰冷的雨中。曾是台灣企業經營之神王永慶廈門行下榻的「廈門賓館」,又浮湧著西裝筆挺的台灣商人。大刺刺地操著異於廈門腔的閩南語,在飄滿歡迎台商的紅布條下,夾雜好奇與自信,參觀廈門官方設置的投資展覽。
這是大陸第一次舉辦台商省親懇談會。
每天批准一家
不怕攝影機,也不逃避鎂光燈,與會的台灣投資者急不可待地詢問一切有關設廠的事宜。主辦懇談會的廈門市外商投資企業管理局預估最多有四百人參加,結果竟高達七百人報到,將賓館會場內擠得熱鬧非凡。平日神情嚴肅的外資局長陳德媝也難掩欣喜之情,愉快的笑容流洩在大廳內外。
一股台商潮洶湧地向廈門撲來,整個廈門島生機蓬勃,沈在興奮的期待中。
每天一輛輛卡車載滿山石穿梭在各工業要道,堅硬的花崗石山被工人一鑿一斧剷平,深闊碧海填為成片的工業區。廈門高崎機場如火如荼地進行擴建,東渡港二期碼頭工程加速趕工,「廈門一下子生命力旺盛起來,」任職於台資工廠的鄭經理激動地說。
在台海兩岸緊張對峙時,廈門曾經黯淡過,全市只有戰備設施,缺乏基礎的水電及交通建設,人口也只有三十餘萬。時間流逝,春風拂過,當兩岸敵對關係冰消雪融之際,廈門才條然撥雲見日,積極投入各項建設,水電全天候供應,人口增至百萬。在外貿局審批處擔任副處長的李長江回憶,七0年代他唸時還要躲砲彈,現在他卻每天至少要接待一位從台灣來的商人。
從防衛前哨到經濟特區,廈門一夕間受到青睞。一九八0年中共國務院在廈門畫出二.五平方公里辦加工出口區;八四年整個廈門島都被畫為特區範圍。八八年是廈門的轉捩點,由於台商大量湧入,使得企業發展從八七年的五0家增至一八0家。八九年九月國務院更歷史性地批准闢廈門特區、杏林口海滄為台商投資開發區,台商投資風接踵而來。
擁有廈門三0%房地產的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王鷺洲表示,他每天至少要接待十餘名前來考察投資的台灣客。外資局長陳德媝也喜不自禁地透露,今年元月份一共批准二十七家台商在廈門設廠,扣除春節休假,幾乎是每天就批准一家。
化桑田為工業區
在陳德媝的眼中,廈門對台商的吸引力是大陸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相同的語言、飲食風俗習慣。
一旦兩岸通航,廈門到台灣最近,只要四十分鐘。更重要的是,據八九年統計,在廈門的企業有九五%都賺錢。與台商接觸最為頻繁的外資局審批處副處長李長江則估算,在廈門投資,成本比台灣要低二五%。
和大陸其他地區比較,台商在廈門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王永慶決心在廈門投資之後,又加上另一個有利籌碼,台商更是放大膽拚命地搶占廈門的土地。
湖里工業區的廠房早就租售一空,新來的台資廠只得暫居學校或軍營。廈門的房地產也上漲了近兩倍,廈門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王鷺洲開玩笑說,台灣人來廈門問的第一件事一定是「你們這兒有沒有地皮?」
台商幾乎淹沒廈門。在廈門的台資企業超過二百二十七家,台商總投資額也超過七億美金,占廈門外資投資七0%,這一波波台灣投資潮,將廈門的桑田,硬是化成一個個規畫完整的工業區及一幢幢高級商業大樓、住宅。
和台灣一樣,在廈門的台資企業仍以中小型企業居多,投資項目以電子、輕工、成衣、鞋等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最近手錶、相機業也漸漸湧入。
這些中小企業在廈門投資通常兩三年內就可回本,有些企業甚至是當年投資當年回本,三德興工業公司就是一個例子,不僅當年回本,三年內又投資了三家企業。
外資局李長江副處長同時表示,台商資金充裕,增資的速度也很快。在湖里工業區生產小家電的燦坤電器公司,八七年開始投資九0萬美元,兩年後資本額增加為一千萬元。
做導電橡膠的三德興工業公司,在湖里工業區擁有廣闊的廠房。高姓董事長原本在台灣經商不幸倒閉,八五年到廈門投資後,資本額從五0萬美金到八九年增至四百多萬,產值七百萬。據公司內部一位幹部推算,三德興公司每年至少淨賺百萬美金。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巡視廈門特區時,還特別造訪三德興。現在結交廈門權貴的高老闆,比起在台灣的失敗經歷,其是不可同日而語。
大型企業登陸
據一位審查台資企業的官員觀察,台資能如此迅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台灣人性急。從批准設廠到產品出口只要三個月,審批處還有當天拿到批文,第二天就發執照的快速紀錄。「台商都迫不及待地立刻投入生產,」這位官員疑惑不解地笑說。
今年二月五日才正式投入生產的一家台資製衣廠,現在只有一條生產線,二月底就已有成品問世。陳姓經理自信滿滿肯定地說:「每一個月就要增加一條生產線!」他確定在兩三年內就可以完全回收。
不甘落居中小企業之後,大型企業也開始在廈門投石問路。王永慶在海滄投資設廠在廈門人心中已成定局;雖然東帝士財團否認,但在廈門,東帝士與印尼富豪林紹良合資兩億美金籌建翔鷺滌綸絲切片廠的消息傳之鑿鑿。在一位專門負責接待台商的年輕副總的名片夾裡,赫然發現統一、味全、羅馬磁磚等大企業高級幹部也曾來試探過設廠的可能性。即將飛上天的長榮航空公司也多次與廈門方面接觸過。
大企業登陸廈門,對台商而言無疑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將忐忑不安的恐懼一口氣吐掉。「王永慶都來了,我們還有什麼好怕的?」在一次台商的聚會中,一位年輕的商人不經意這樣說出心裡的話。「有老大哥頂著,我們小的在下面賺錢就好了。」李先生眉飛色舞地說。做成衣的陳姓商人坦承自己更要放大膽在廈門投資,因現在是「最可以賺錢的時機」。
正因如此,在廈門的台商投資金額愈來愈大,以前是幾百萬美金就算大手筆,現在外資局審批處接到的大都是上千萬美金的投資。廈門的台商,也比大陸其他地區的台商更要明目張膽、勇於放手一搏。
隨時可見省長
二月時,廈門各報連續數天刊載了半版台灣山莊奠基典禮的廣告。二十二日下午,百餘名台灣商人被豪華旅行車載來工地參觀奠基儀式,穿著工人服的廈門市民摸不著頭緒地圍在數公尺長的鞭炮旁指指點點。炮聲大響,第一家台資房地產公司建德開發公司也一炮震來台灣房地產業的熱潮。
正如台灣商人所說,「台灣人到那兒都愛炒地皮」,建德開發公司也不辜負台灣人的這種嗜好。台灣山莊是專為台商推出的,設計完全按照台灣人的居家習慣。據總經理黃滄明表示,他們每天都要接到十餘通詢問訂購的電話。到目前建德開發公司連價格都還沒有定下來,「想買的人實在太多了,」黃滄明滿足地笑著說。
來廈門已有四年的新亞洲貝殼公司陳董事長,也準備蓋一幢二十層樓的台灣企業通商大樓;在他的破土典禮請柬中,有台塑、新光等大企業在內。他並沾沾自喜地說,建造棟通商大樓,中共海軍還曾來協助。
在南台灣設有鞋廠的吉立鞋廠林總經理,來廈門投資將近兩年,統御二百多名大陸工人,他也積極投入房地產事業,「我在廈門的土地比一個桃園市還大!」林總經理嘴角泛著笑說。
由於台灣商人炒作廈門市房地產,一些新來的台商不得不加緊腳步攻占廈門,從事人造花生產的陳先生悔意無限地指出,「六四」前他到廈門時還有很多廠房,「六四」時他遲疑了一段時間,兩個月後,廠房居然已售罄。
廈門建發公司副總王鷺洲表示,去年底一平方公尺(約三.三坪)的廠房售價是八百五十元人民幣,今年初就漲到一一五0元,而且不用做任何廣告,一下子就賣光了。後來者只好暫時把機器搬到學校或軍營,從事生產工作。
台灣商人滿街跑,為台商提供休閒的行業也搶搭投資列車。新光集團已以外國公司的名義在廈門投資興建一座高爾夫球場,二月二十八日破土動工,以作為台商休閒、社交之用。
在廈門,似乎每踏一個步伐,都是為了配合台灣客商的需求。台商在這兒遇到麻煩,隨時都可以見到省長;簡體字也儘量以繁體字取代;每家台商落腳的飯店都一定附設有卡拉OK,放台灣流行歌供台商閒暇之娛。
廈門市政府更特別為台灣的大型石化業保留了杏林、海滄共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大的土地。這兩地的碼頭也完全由台商自行規畫設計。
儘管政府一再告誡企業,到大陸投資風險很高,在廈門的台資企業對中共的開放政策卻是信心在握。
嚐到甜頭
在杏林區一家有五百個員工的台資成衣廠負責人林先生信心十足地表示,中共不可能走回頭路,經濟不可能緊縮。他並引用江澤明到廈門巡視時所說:「開放政策是不會改變的」來證明自己的判斷。
吉立鞋廠的林老闆用另一種角度看投資,「即使突然緊縮,我也沒有什麼損失,只是丟了一些機器。」他攤開手不在乎地說。
湖里工業區擁有一家製衣廠的陳姓台商則持較謹慎的看法。他也相信中共不太可能改變經濟開放政策,但他希望能儘快回收成本,因海峽兩岸政治變化太大,「我是在賭一賭。」他稍帶遲疑地說,
不只是台灣商人有信心,連受過二十八年共產主義薰陶的廈門市人大代表的兒子王鷺洲也確倍,開放的趨勢是不可能收的。他堅稱開放對國家、人民有利,而「政府也嚐到甜頭」。
整個廈門市像沐浴在一片清空中,每個台灣投資者對未來似乎都抱持無限希望。
擁有全大陸最多的台商,廈門發展潛力雄厚。而每年上千名台商來來往往,到底給廈門帶來什麼衝擊?
除了提供八千多個就業機會,並使各行各業有錢賺,紛紛活躍起來之外,擔任建德開發公司經理的鄭寧明更珍惜台灣商人所帶來的新觀念。鄭寧明曾經在大陸國營企業做過事,一接觸到台商,他承認工作壓力是很大,但自己比從前更有衝勁,面對台灣老闆,「做好是應該的,做錯就是錯。」月入六百多元人民幣的他充滿感激地說。鄭寧明肯定和台商學習,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驗證。
鎮日與台商為伍的二十八歲青年王鷺洲,每個月賺八百多元人民幣,有很多大公司用更好的待遇延攬他,他都不為所動,他分析台灣人給廈門最大的衝擊是「觀念改變,懂得如何去拚,不是吃大鍋飯。」他自己和台商接觸最大的收益是看台商如何奮鬥,從中吸取經驗。「多看多學比賺錢更重要」王鷺洲雄心萬丈地說。
離開高度發展的台灣,廈門像一片未經污染的處女地,等待有企圖心的商人來開發。正如一位施姓台商所說,企業來大陸不僅只為賺錢,而是要滿足於企業的突破。
要滿足於企業的突破,台灣商人遠渡惡海,胼手胝足,「努力打拚,就像再一次重溫台灣經驗一般。」
說一是一
蔡先生在大陸的鞋廠,就像一個企業小三國。他一個人和三位台灣來的管理幹部,統轄著千餘坪工廠,駕御一千七百名大陸工人。
當工人工作不認真或是不願領班時、蔡先生可以立刻請他走路,而且不用給遣散費。儘管法律規矩辭退工人要多發一個月工資。卻因為「官方並沒有強制執行」,台灣老闆就儘量矇混過去。
說往東就往東
工廠的牆上貼著偌大幾個毛筆字--事事總叫苦,黃金變泥土;事事求創新,泥土變黃金。
蔡先生到底賣多少雙鞋賺多少錢,除了他和他的台灣幹部知道之外,沒有人知道,甚至連工廠的大陸籍廠長也無從知悉。「他從來不肯告新我們,」廠長帶著些許不滿的口吻說。
清早七點鐘,一千七百名員工就集合吃早餐、做早操,蔡先生的工廠像一般台商一樣採行軍事化、家長式的管理。工作中不許交談;即使上廁所也要向幹部報告。不服從幹部管理的輕者罰款,重者辭退。
在廈門有一家台資鞋廠,由於租不到廠房只得暫借軍營為工廠。它的管理更是十足的軍事化,吹哨子起床,吹哨子吃飯,一切按軍隊規矩管。「這裡好管得很,」台灣老闆洋洋得意地告訴來廈門考察投資環境的台商。
到大陸只有五、六個月的三十六歲青年施先生,在珠海經濟持區管理一家鞋廠。他認為在大陸不能用人性化管理,因為大陸工人受大鍋飯影響較為懶散,而且知識水平較低,非採強勢管理不可。「說一就是一,不能是一.二」他堅決地說。
軍事化管理
根據台商估算,大陸工人的產能大約只有台灣工人的三分之一,因比台商必須付出更多時間、心力培訓工人。大陸的工人有很高的可塑性。「你要把他捏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擁有一家電子工廠的陳先生比著手勢說。他十分稱讚大陸員工「很聽話」,要他加班就加班,「我說往東他一定不敢往西!」陳先生霸氣十足地說。
為了刺激生產,台資工廠能採按件計酬的一定用計件式計算工資,因為工人大都希望多掙錢,做愈多賺愈多,勤奮點兒的工人一個月可以賺到八百元人民幣,比省長還要多。
擁有聽話的工人,強勢的領導權,因此一位台商滿意地吐露他的心聲,「在大陸投資會很有成就感」。
大陸伙計怎麼看
大陸人叫台商「盤仔」、「台灣豬」,因為台灣人錢多氣粗,給小費很慷慨。
但是在台資工廠工作的大陸員工,卻始終覺得他們的台灣老闆不曾大方過。
珠海經濟特區一家台資鞋廠的大陸籍廠長,對於他的台灣老闆就有吐不盡的苦水。他形容台商有三氣--洋氣、土氣、小氣。台灣商人說話不時夾雜幾個英文單字,衣著昂貴但嫌土了些,更難以置倍的是「錢是一分一分算得很精,」他搖搖頭說。
這間鞋廠每個月生產三十五萬雙高級運動鞋(銳跑),每年平均有一兩千萬美金的利潤。台灣老闆小氣到外賓來參觀鞋廠,想買雙鞋自用,連折扣都不肯打,「他真的不是一般小氣,」五十多歲的廠長莫可奈何地笑道。過年後工廠開工,老闆原本允諾每人發三十元紅包,結果才發了五元,一千七百名員工只得把怨氣往廠長身上發洩。
在廣東另一家台資鞋廠,員工每天工作九小時,晚上再加班兩小時,加班費每小時六毛錢。年終獎金給兩個月,卻扣除春節全國規定放假的十二天薪資。一位替他記帳的老會計師說,「四十年來沒見過這麼小氣的老闆。」
在大陸,「這也不算是剝削,我們是為國家忍辱負重。」曾在台資廠工作的傅先坐苦笑。
也是在台資廠上班的鄒先坐表示和他的蔡姓老闆有很矛盾的心情,兩人私交甚篤,很談得來,只是「一談到利益就談不下去了,」鄒先生顯得無力而困惑。
「苛薄小氣」幾乎成為大陸員工對台灣老闆的共同評語。而身為電子工廠負貴人的陳姓台商則理直氣壯地反駁,到大陸「錢當然要算清楚,否則那有錢賺」?
「花花亂做」
「好色」是大陸人對台商的第二個直覺。酒店內、舞廳裡,台商身旁經常伴隨著大陸女子。在廈門從事房地產生意的李姓台商得意洋洋地透露,在大陸一個月只要花五百塊人民幣,就可以包一名大陸女子洗衣煮飯兼作情婦。
「你們台灣人來大陸攏花花亂做」廈門計程車司機激動地表達他的忿怒不平。
二十歲的卡拉OK店守衛,每天看台商帶著家鄉年輕女孩進進出出,一股醋意在心中翻騰,「台灣人糟蹋我們大陸婦女,」他有些憤怒又有些無奈。
當然踏實規矩的台商還是很多,只是人總是比較容易記得別人壞的那一面,即使是大陸人因台商投資,經濟活躍、賺了較多的錢、改善了生活,也不例外。
心事誰人知
萬籟俱寂。子夜的深圳燈歇人息。
從豪華卡拉oK出來的陳姓台商,帶領長駐大陸的三位台灣管理幹都,和兩名剛到大陸的台胞,散著渾身的酒味,肆無忌憚地用台灣話大聲交談。陳先生揮手告訴新來的台灣人,「你去問公安,什麼人這麼晚還會花街上遊蕩,他一定會回答你:「是台灣豬」。
寂寞得快發瘋
每三個月才回台灣四、五天的阿順,勇猛地吞下一大口苦苦的青島啤酒,用高亢的聲音說:「你攏不知,在大陸生活我都快發瘋了。」
曲終酒盡,從桃園大溪被派來管理龍華鎮台資電子工廠的阿順,又駝著他的寂寞回到工廠宿舍。
儘管有相同的膚色、共通的語言,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水平卻使在大陸的台商倍感孤單。四點半下班後。乙波波腳踏車潮踏回自己的家,街上空蕩蕩的,把漫長的寂寞丟給離鄉背非的台灣人。
在廈門湖里工業區做成衣的陳先生,略微無奈地表示,在上班時拼命工作,但下班之後就不曉得該做什麼,偶爾會同廠裡另幾名從台灣來的同事喝茶聊天,但大部分的時候,是「蒙頭大睡」。
寂寞是睡不去的。曾有一個廈門商人碰到一個台灣來的人,就激動地緊拉對方的手說:「從今天開始,我就一直跟著你好嗎?」
或許正因為如此,在大陸沿海地區,一家家卡拉0K應運而生。放的是台灣歌,唱的是台灣客。
在廈門悅華飯店的卡拉OK廳裡,一桌桌來投資的台商湊在一起聊天、交換訊息。一桌台商剛從台灣帶了檳榔葉,當場自己動手包起檳榔來吃,吃檳榔就想起在台灣的生活,但在大陸要吃到檳榔並不容易,在廈門一顆檳榔的價格約三十五元台幣,有時甚至叫價一百元。
跟花台灣一樣,在大陸唱卡拉0K也有打架的事情。據飯店的保安人員統計,這家卡拉OK每個月起碼有兩起台灣人打架的案子。「台灣人好像沒有地方可以去,只好每天到這裡來。」年輕的保安人員滿臉困感地說。
賺錢最重要
寂寞的台商成立了一個個台商聯誼會,定期聚會,交換情報。在廈門,擁有百名會員的台商聯誼會,最近更以共同的名義向廈門官方爭取,要合資建一個招待所,供親友或幹部來時,招待住宿,平時也提供台商休閒娛樂之用。
笙歌流轉,握著麥克風的台灣客商花舞台上忘情地唱。做鞋的林姓商人隨著音樂邊打節拍邊說:「賺錢最重要,無聊的生活兩三個月就會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