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證所稅恢復開徵, 衝擊仍在持續進行中

追求賦稅公平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楊泰興
user

楊泰興

2012-05-02

瀏覽數 19,200+

證所稅恢復開徵, 衝擊仍在持續進行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5月號雜誌 韓國憑什麼贏

連任成功的馬團隊,過完農曆年後,就挑戰不斷。 其中,由劉憶如領軍的稅改小組,算是在眾多爭議話題中,取得一點點進展。4月26日,行政院修改財政部提出的證券交易所得稅版本,經行政院會通過,送交立院待審。

立法院財委會召委盧秀燕表示,最快可在9月於立法院進行審查。換言之,最快可能在明年1月1日便開始計算證所稅,而在民國103年將正式課徵。

在邀集各方代表討論這次證所稅恢復課徵時,出乎意料的是,反對聲浪十分微弱,即便是來自業者的反對也十分委婉。

4月5日的第一次公開會議,大家聚焦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所提的確認各國是否外資不課證所稅,也迅速達成共識,只要國外制度大多不課外資稅,為了國際競爭力,台灣也比照辦理。

而第二次會議雖邀集了投資人阿土伯以及名嘴分析師賴憲政等人出席,但是討論焦點已非課徵與否,而是要採最低稅負制,又或是回歸所得稅體制課徵。

退出財健小組的唯一成員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也表示,財政部證所稅方案大方向是對的,他的退出只因為對於整個討論程序不認同而已。

衝擊仍是「現在進行式」

台大經濟系教授謝德宗解讀整個提案過程,他認為爭議點在於公平優先,還是效率優先,他表示公平正義大家還都是要的。但是反對者的立場是質疑課徵證所稅有沒有兼顧到「效率」,這個效率包含了稽徵成本的激增、對資本市場的傷害以及對於國家穩定稅收的傷害。

整個復徵證所稅所造成的衝擊,仍在「現在進行式」當中。短期衝擊是,股市從3月26日近8000點,跌至4月26日收盤7521點。單日交易量也從過去破千億,降到約600億新低。 但長期而言,對台灣股市的影響會如何呢?

其實這次的修法,象徵追求賦稅公平的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財政部推估,僅影響到1%的投資人,「捉大放小」,要能讓賺錢大戶繳稅,同時不會打擊資本市場。

「受衝擊最大的就是我們金融相關從業人員了,去年歐債問題已經造成大家過得苦哈哈,沒料到今年又遇到證所稅!」國際大通投顧的分析師黃銘揚苦笑搖著頭說。

他進一步分析,在宣布推動證所稅之後,國內的大戶幾乎都跑光了,但好處是,可能讓大戶更透明。例如,過去大戶傾向用人頭戶來炒作小型股票,今後由於避稅,大戶轉型成為假外資進出台灣股市,由於外資進出記錄都必須每日揭露,假外資們將無法隱蔽動向,對於市場的資訊不對稱將有所改善。

進一步說,這些大戶們今後將傾向購買大型權值股跟績優股。而過去常被拉抬的小型股將因更多的揭露而不利炒作、出貨。過去活跳跳股票將不再是鍾愛標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課徵證所稅對市場,無庸會促進體質的健康。「只是苦了我們投顧從業人員,」黃銘揚苦笑說。 另一個影響是,量能會不會長期萎縮?

台股市場規模將長期萎縮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一位國內政府大型基金的操盤經理人不具名指出,未來股市,量能的萎縮是必然的。

市場上雖然有人認為這只是短期現象,等到正式公布後,一切就會回歸常態。但絕大部分的看法都是認為台股市場的規模,長期萎縮將無法避免。

再者,人頭戶會不會減少?一般認為,未來為避稅將會造成相關從業人員如會計師等業繁榮,政府能課到多少稅,實在存疑。

不過,由於財政部版本將不對共同基金課稅,「正面來看,這看起來將會讓資金流向共同基金,這是對基金業的好消息,」他如此表示。 綜觀證所稅的衝擊面,簡單來說,將會造成所謂的成大戶「公司化」、實戶「人頭化」、法人「外資化」的情況。

統一投顧的研究員指出,假設一個實戶投資人今年淨資本利得1000萬元,(1000萬減300萬免稅額,再乘以20%);以自然人身分繳稅需繳140萬證所稅;以國內法人身分繳稅需繳114萬證所稅;但以外資身分繳稅僅需剛開始的10萬元成立境外公司的費用,成本高低立判。(4月26日,行政院提高個人申報扣除額為400萬元,稅率為15∼20%)

根據統一投顧估算,實戶若能找到足夠人頭戶,就會以人頭戶方案節稅,此為實戶人頭化。如果當大戶資本利得超過675萬元或證所稅額超過75萬元時,就有動機成立公司,變成國內法人節稅。這就是所謂的大戶公司化以及法人外資化。

合理的推論,外資券商、會計師及律師將會因為眾多客戶的「避稅」需求,成為最大受惠者。

此次稅改課徵標的除了上市櫃及興櫃股票外,範圍也擴及期貨及選擇權,除了「量能課稅」,也為了避免證券市場與期貨市場資金失衡的狀態。

送進立法院後 將會有另一波攻防戰

未來值得關注的是,立法院的態度會如何? 法案即將進入立院攻防戰,立法院諸公也醞釀諸多版本,除了曾巨威的版本,還有賴士葆版本與柯建銘版本,磨刀霍霍將與財政部版本一較高下。合理研判,再經過立法院一番廝殺後,預計5月底前通過的證所稅版本將會更寬鬆。

面對債台高築的國債、稅改議題,劉憶如已決定先集中火力,宣稱在證所稅過關前,決定不推其他稅務改革,決心「甘蔗吃了一節再剝一節」,同時以政績為下階段改革增添助力。 若這一關過了,緊接著,橫在劉憶如面前的課題仍多。

例如另外一項資本利得稅的改革:不動產所得的課稅問題,將比證所稅問題更大,牽涉到的利益也更為複雜。

根據民調,房價過高是人民最大痛苦來源,急迫更甚於證所稅,但由於牽涉到更多的財團利益,阻力也數倍於證所稅。

不動產市場不僅價格普遍向上發展,而相關稅賦嚴重低估,炒房、囤屋、囤地成本極低,如何用稅賦匡正這些問題、推動實價課稅、土地房屋合一等等,都是重大挑戰。

前財政部長林全日前撰文對財政部的期許與提醒,目前的改革是妥協的方案,同時也很可能無法增加、甚至確保稅收,「如果只是盲目地妥協,或者是又要改革,又要趨易避難,則很容易落入改革失敗的陷阱,」林全寫道。

但無論如何,劉憶如已經碰觸了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或林全擔任部長時沒有勇氣碰的事。這個過去數十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都不敢碰的燙手問題,總算踏出了一小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