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書局暢銷書排行榜上,一本本討論人際關係的書跳居前茅;儘管學費昂貴,各公司修習人際關係的課程依然班班爆滿,一家又一家訓練中心、諮詢機構爭先恐後地成立,打著教導改善人際關係的旗幟。
有人脈就有錢脈
在凡事講求功利的社會,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人際關係,一反從前,從被疏忽翻身成為具賣點的熱門行業。
「握有人脈,就擁有錢脈。」範圍涵蓋家庭、工作以及社會生活的人際關係,為什麼在熱中追逐金錢的八0年代倍受青睞?
在生存環境中,「人才是生活資源的起頭。」研究生涯規畫的文化大學講師王慧君一語道破。
美國曾針對公司主管級以上做過一項調查,這些事業有成的主管認為成功的要素,專業知識只占一五%,其餘八五%皆與人際關係有關。而美國的一項民意調查也顯示,成人最關心的是健康問題,其次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技巧。
成立屆滿二十年的「張老師」,檢視八十八萬餘輔導案件,家庭、感情等人際關係輔導位居前兩名。國內大企業也將員工人際關係列入年終考評,有些公司甚至占四0%的比重。
不容否認,「人際關係是事業向上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一位企業界的高級主管指出。
撕過一九八九年最後一張日曆,面對人與人之間互動頻繁的九0年代。在新年度裡,人際關係計畫便成為事業、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誠如一位研究心理學的學者所說:「柔軟人性是最難計畫的。」尤其人際關係有許多時候是因「隨緣或命定」而產生,無法事先精確預估。
「計畫是一種覺知、反省」,王慧君則堅持計畫本身能給未來更大的空間、前瞻性更廣。
擬定計畫之前,「首先要檢討自己。」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指明。評估自己上一年的人際關係到底好不好,那些關係最不好。自己評估之後,還可以請朋友、家人幫忙。
太平洋房屋負責教育訓練的張郁敏,以本身實例提出建議:她曾設計一張卡片,請幾個好朋友或同事寫出自己在這方面的優、缺點,並提出是不是需要改進,該改善些什麼。根據自己反省以及朋友、同事的建言,釐清新年度自己的需求、
計畫。
建立食衣住行的朋友
曾擔任生涯雜誌總編輯的王慧君建議先列出一張清單,問自己到底剩下幾個朋友,這些朋友是什麼性質,如果都是同學或同事,是不是要考慮拓展其他類型的朋友。政大心理系鍾思嘉副教授認為先列出關係最不好的項目,然後探究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計畫人際關係與你今年度想做的事是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的。
如果你想在今年買房子,可以計畫認識幾個從事房地產的朋友。王慧君認為在生活上也必須要有人際廣度,「要建立食衣住行方面的朋友。」她笑著說,不管你做什麼,這些朋友都是你的社會資產。
當你想轉行,就要計畫多交這一行的朋友。也許你一直對當民意代表有興趣,現在就要訂定計畫結交新聞界、鄰里長,培養自己的人脈資源。如果你計畫在一、兩年內結婚,就必須留意身邊的異性朋友或計畫參加一些聯誼性活動。
學社工的張郁敏決定在最近結婚,她的年度人際關係便是多認識未婚夫的朋友與家人。
列出清單之後,接著考慮內容與方式。如果是以事業取向來拓展人際關係,你可以計畫如何增進跟同事之閒的感情。
天仁茗茶副總裁馮仁厚就立下願望,每天要撥出十分鐘和部屬聊天,多瞭解他們。你也可以走出公司之外,計畫參加同業工會、學會,多認識同行的朋友,在事業上共同切磋。擔任福樂食品業務經理的楊亮滿懷希望地表示,自己願多花心思建立與客戶的友誼,不只局限在談公事上。
也許你檢討去年的人際關係,覺得重心應該放在和家人、朋友的情感上。那麼就計畫每天挪出一、兩個小時和家人聊天,每隔一星期帶家人出去玩。
如果你想改善和配偶的關係,在卡內基訓練中心教人際關係的陳真建議你每天應該稱讚配偶一、兩句話,逐漸改善彼此表達感情的方式。正在接受人際關係訓練、二十九歲的黃先生今年度為改善和女朋友的關係,計畫勸服她也去上一些相關的訓練課程。
「維修」友誼
王慧君形容和朋友建立友誼是打地基,「最重要的是維修。」她堅定地說,計畫維繫友情除了打電話、寫信之外,更要主動持續,「讓朋友感覺你還記得他」。
業務經理楊亮在沒有收到賀年卡之前,已經主動先寄出五十多張卡片給客戶、朋友。在企管顧問公司上班的夏玉,在年度計畫表上記下每個朋友的生日,到時寄卡片或是送一份自己親手做的小工藝。身為主管的馮仁厚,計畫每天打一通電話給朋友,每三個月與朋友聚會一次,聯絡感情。
如果你在家庭、事業的人際關係表現俱佳,可以開始考慮社會層面的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性的活動、社團,如婦女會、愛心團體或是一些俱樂部。天仁集團副總裁馮仁厚體認自己的人脈網路必須從個人、家庭、公司到社會,他計畫在今年加入扶輪社,擴展自己人際關係的網路。
以深度、廣度來計畫開拓社交圈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例如你計畫今年結交性質互異的一百個朋友,每個月深交一位知己。在列出朋友清單之際,就能透過朋友,認識更多不同背景、專業知識的人。「人際關係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大學畢業才兩年就已認識至少一、兩百個好朋友的夏玉深深體會。
一步步開放自己
當你評估上年度自己人際關係不好,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善時,政大心理系副教授鍾思嘉認為可以去找一些專業輔導機構詢問,多看這方面的書籍,並參加訓練課程或是成良團體,逐漸改善。
然而鍾思嘉也提醒你注意,在國外這些課程有二0%很失敗,二0%參加的人不但是沒改善人際關係,反而更壞,甚至造成身體疾病。當發現自己不適合時,趕快退出。」他警告。
對於個性內向、保守的人而言,人際關係是最困難的一種挑戰。王慧君老師提出建議,先從身邊較親近的人做起,計畫每天練習談話技巧,再參加討論會,與陌生人閒聊,一步步開放自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夏玉則表示,多參加研討會,先認識坐在隔壁的人,然後慢慢打開心靈的大門,讓人家來瞭解你、接近你。
在人際關係的接觸上,心態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是培養主動、積極的心態。」任職企管顧問公司、有多年義務張老師經驗的劉興郁點破,他認為有的人搭電梯只會看數字,有的人卻積極地每搭一次電梯就多認識一個朋友。
訂出計畫,列好時間,最要緊的是去行動,「要讓自己活在計畫裡。」王慧君說。
行動之後,大約每三個月要對計畫做一次評核,假如你訂下計畫,今年要交一百個朋友,三個月後只交了三個,就要檢討達不到目標的原因。
把人當寶貝
就像卡內基訓練講師陳真所形容:「人際關係的成長沒有止境。」在計畫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鼓勵自己、激勵士氣,因為「人性」是最複雜且難掌握的,很多時候不是你計畫、執行就能夠控制。
從前被太太形容是「魯男子」、公司部屬都不敢和他說話,四十六歲的楊亮承認自己過去非常嚴肅,朋友問他有沒有空,他一定以「沒空」打回去。由於個性倔強,他和上司處得非常不好,生活很痛苦。自從他決意去改善人際關係、參加訓練課程之後,臉上總帶著笑容,和部屬、上司也能親切地交談;在工作之餘也能儘量參加朋友聚會,以往的痛苦變成快樂。
僅管專業知識再好、能力再強、金錢再多,任何人都不能抗拒這句話:「朋友就是財富。」
把人當寶貝看,用心計畫人際關係,織出一張活潑、真誠的人際網,九0年代就羅致在你的社會網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