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完成畢業論文 獲得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你該知道的研究所生活3

王思涵
user

王思涵

2011-09-19

瀏覽數 32,950+

完成畢業論文 獲得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本文出自2012研究所入學指南

關卡5 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畢業?

阿健(化名)與媽媽大吵一架。起因是媽媽要他準備報考預官,「論文寫不完,沒辦法畢業考預官了,」「那你為什麼不趕快寫?」「哪有這麼好寫!而且畢業也不是我能決定的!」

阿健今年碩二,指導老師扣留他幫忙做實驗,卻遲遲不讓他口試。他已經很久沒有參加親朋好友聚會,因為他真的不想聽到、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什麼時候畢業」等問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念文科的吉娜(化名)身上。吉娜的弟弟就讀理工,花了兩年,已準備碩士畢業。升上碩四的吉娜,卻才完成口試提案而已。雖然論文在進度內,老師對她的表現也很滿意,但距離完成論文,還需一年。對此,吉娜的爸媽忍不住嘀咕抱怨:「念一個碩士要念四年嗎?為什麼弟弟都不用?這樣妳什麼時候才能出去工作呀!」

破關心法5〉

好題目、好教授加正確心態 論文過關並不難

研究生不只用功就好,許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即便考試成績優異,在校成績、教甄或公務人員特考都輕而易舉過關,卻卡在寫不出論文,無法畢業,還面臨各種社會壓力。

網路熱烈流傳的「研究生禮貌運動」,詳列與研究生的相處之道,例如,切勿詢問論文進度、指導老師,也不要露出「怎麼還沒畢業」的神情,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到底為什麼研究所畢業一定要寫畢業論文?論文在做什麼?寫論文又有什麼困難?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簡單介紹,研究所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前人的基礎與對話中創造新的知識。中古時期的知識分子透過口頭答辯,在西藏則有辯經之制。以論文形式呈現,是希望知識內容可以被客觀呈現、傳遞與檢驗。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畢恆達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中,更進一步解釋,做研究是針對學術問題,「一個資料蒐集、分析與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

一般來說,論文可分成六大部分:問題意識、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分析與發現、結論與參考書目

一、問題意識:說明研究動機、背景的前言。

二、文獻回顧:因應研究主題,有脈絡地整理既有理論與經驗研究,說明自己在學術版圖上,將採取何種觀點提出研究問題。

三、研究方法:解釋要採取什麼樣的方法蒐集與分析資料,回答研究發問。

四、分析與發現:這部分是整本論文的核心。研究者要說明,透過研究,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發現,跟既有的理論與研究之關係為何。

五:結論:說明研究發現對學術版圖有何影響,還有哪些未竟之處與未來研究建議。

寫論文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看似結構井然,只是一篇包含起承轉合的長篇文章,有這麼難嗎?恐怕是「非常艱難」,王汎森笑說。投入學術至今超過25年,他仍時感困囿,「如果隨隨便便能寫出來,就不是很重要了。」

寫論文的過程包括:找指導老師、決定題目、寫提案、找口試委員進行提案口試、開始研究、研究成果口試與最後修改。如何順利完成畢業?坊間有數十本厚厚的論文寫作指導手冊;然而,許多問題,卻是實際踏入學術寫作場域才知一二,而非按圖索驥能解。

從研究生的熱門話題、坊間盛行《研究生了沒》等笑話與文章,以及教授的觀察經驗中,可以發現,撰寫論文有三大不可不知的癥結,既是研究生「卡關」所在,也是握得先機的契機。

首先,指導老師很重要。

研究生之間,流傳一篇寓言。森林裡,一隻兔子接連遇到狐狸與狼,當它理直氣壯地說論文題目是《兔子勝過狐狸與狼》,狐狸與狼不相信,隨它入洞一探究竟,卻再沒出來,原來,在洞裡坐鎮的是兔子的指導教授——獅子。寓言的結論是:「論文的題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是你的指導教授。」

與指導教授維持好關係的祕訣

如前所述,研究所採「師徒制」,畢業與否、何時畢業,指導老師不僅扮演學習路上指引的明燈,也是負責仲裁的「老闆」,如何經營與指導老師的關係,牽涉許多「眉角」。

清大動機系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當前高等學術環境累積許多問題,在一味追求論文發表績效之下,應當追求品質與創新的學術論文,反而有如汽車生產線般量產。

大學老師面臨升等與評鑑等壓力,在體制底層的研究生只得被迫參與其中。

然而,多數時候,學生可以主動瞭解現況,並選擇對自己學習與發展有利的狀況。

例如,在踏入研究所前,就主動瞭解所上老師的研究專長,或向學長姐打聽教授帶學生的作風。找指導老師,最好兼顧教授的研究領域和本身調性。

彭明輝提醒,理工科的學生若要進研究所,通常大三、大四就要決定實驗室與指導老師。向學長姐打聽,或與教授面談,都是評判方法。此外,學生搶老師,或實驗室搶學生等競爭狀況,也時有所聞。早一步瞭解,才能早一步判斷與行動。

心中有了老師人選後,還要看老師願不願意擔任指導,這過程也不容易。研究生必須視系所風氣,在適當的時機,拿出學習誠意,包括修課,或者是寫信申請與老師面談等。一位現任知名科技大廠的設計師猶記,即便他碩一表現優異,碩二要找指導老師,仍是忐忑不安;敲門時,手在發抖的景象至今歷歷在目。

確定指導關係後,一定要建立與老師溝通的管道與默契。因為除了學術上的指導,更要互相瞭解,例如,老師對於畢業論文有哪些要求、以及學生希望畢業的時程等,學生才能在老師的幫助之下,順利走出研究所的大門。王汎森在中研院多年觀察,發展良好的研究生與學者,通常有個好老師。所謂好老師,或許很會教,或許很會引領。總之,唯有良善的師徒關係,才能一起合作與摸索,必定要謹慎尋找與經營。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選對研究主題 成功了一半

確定研究領域以及指導老師,決定研究主題,也是另一件大事。「選對題,成功百分之五十;選錯題,研究生涯注定是個悲慘經驗(miserable experience),」王汎森嚴肅直言。

畢恆達說明,對理工醫學科的研究生而言,選擇指導教授的同時,幾乎已決定研究題目,論文多跟著老師的大型專題或指定的方向走。

不過,人文、社會、設計或商學等其他學院的學生,大多是依自己的研究興趣,在碩一升碩二時找指導老師,碩二開始與老師討論研究題目。

選題本身要花很多功夫,論文題目愈快決定愈好,可以集中選課,並從期末小報告開始習寫,不但能累積文獻,還能得到修課老師與同學的建議,省去許多摸索的時間。但尋找題目的靈感從何而來?課堂的指定閱讀、延伸論文與討論、研究群、演講、研討會、新聞事件與日常生活等,處處留心皆學問。

好論文三要素 熱情、熱情、熱情

有人說,條件好的房地產有三要件:地段、地段、地段(location),畢恆達認為,一個好的論文主題也有三標準,那就是「熱情、熱情、熱情」。研究者對於知識、田野與社會問題有熱情,才可能長期而認真的投入,所做的研究才有意義。台大社會系副教授曾嬿芬在《教授你為什麼沒告訴我》的序文也附議,有熱情的作者,才能寫出有趣的論文。從興趣出發後,也要檢驗題目是否在學術領域的範疇。

怎樣是好題?彭明輝表示,第一,必須要有學術意義,做的人不多,不要沿用相同的理論或方法,得到同樣的結論。王汎森則巧妙比喻,在一片薰衣草田旁邊,再種兩棵薰衣草,沒意思;最好自己開墾一片菊花田。

第二,研究的材料必須相對集中、容易取得,而且所需工具都能掌握。有時候,縱然有滿腔熱情,還是必須限縮研究範圍,以小窺大;若想包山包海,或想太遠,反而苦了自己畢不了業。

長期抗戰 心態調適很重要

最後,寫論文是一場長期抗戰,心態調適是走完全程的關鍵。

首先是寫作心態。王汎森分析,一篇論文,研究時間占六成,寫的時間占四成,論文需要要花時間經營,很難寫一次就過。但研究生經常鑽牛角尖,或自我要求過高,非得等到觀念釐清才寫,結果一學期過去,仍一點材料也沒有。

文化思想家余英時曾告誡他的學生、包括王汎森,碩士與博士班只是個訓練過程,千萬不要想寫出什麼風雨名山之作,因為凡這樣想的人,最後一定失敗。畢恆達認為,寫作是思考的過程,只要有一點想法,就動筆寫,再持續修改。

曾嬿芬延伸指出,另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在於,論文的讀者都是比學生更熟悉該領域文獻與研究方法的老師或專家,研究生因擔心無法告知老師不知道的事情、研究沒有意義等沮喪,而啟動「自我防衛」的機制,生產出冗長、抽象又沒有重點的文章。此時,學生可以練習角色對調,將老師視為學生,自己當成老師,導向正向的寫作學習態度。

再來是寫作實務的問題。對時下許多年輕研究生來說,寫篇言之有物的短篇文章都有困難了,遑論規模達10萬字的論文,沒自信、恐懼與逃避等心理問題自然浮現。政大心理系副教授兼身心健康科主任陳嘉鳳建議,研究生不用把寫作焦慮放大,而是要對症下藥,逐步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

王汎森的錦囊也是如此。他認為寫論文要從1000字、3000字、5000字開始練習,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寫論文前,修課的報告、研討會與期刊論文發表的訓練格外重要,有助於學生克服寫作窒礙。

拆解關卡 一次解決一個難題

其中,理工科的論文模式有固定規範可循,但人文、社會與設計學院的論文必須全然自己操刀,需要長時間寫作,過程會出現許多「寫作關卡」(writing block),就是不知該如何寫下去。王汎森在美國見過非常多聰明的同學,都因過不去,黯然離開學校。

王汎森的辦法是把困難分解處理,不得已的時候,將論文的分析零件化,一次處理一個,免得路走到一半卡住,再也無法往前。

另外,要不斷訂完成期限,一次一次,總會做好,「通常有困難的時候,正是突破的時候,把它當成一個有意義的挑戰,好好面對。」

最後,論文唯有透過自己閱讀、思考、動筆,才能完成。親密的家人朋友,不但無法從旁協助,甚至常常無法理解箇中的困難與氛圍而起衝突,研究生不免會感到孤單。再加上,研究生各有寫作與生活步調,經常自覺被排除在社會軌道外,而無以為繼。

遇到難題 記得找其他人幫忙

陳嘉鳳提醒,研究生若以為一切只能「靠自己」,壓力變得非常大,而且會失去許多需要靠分享一同解決問題的機會。只要察覺自己有嚴重失眠、長期痛苦等憂鬱的症狀,一定要請信任的人或諮商中心幫忙,借助別人的力量跳出負面迴圈。

再有興趣的東西,做到最後,都會碰到困難,特別是讓研究生血淚交織、又愛又恨的論文,該怎麼克服?王汎森用明朝思想家王陽明一段被遺忘很久的話勉勵研究生,「人莫賤於無志,一個沒有志的人,像一塊死掉的豬肉。」

研究所的考驗,都只是訓練的過程,而不是一生的過程,若能不改其「志」,卡關時,仍勤於練功,終會累積足夠的經驗值,破繭而出。屆時,在碩士班所培養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將是職場無法提供、珍貴的人生資產。

論文寫作症候群

近年來,研究生轉寄率最高、流傳最廣、甚至被媒體報導的是一篇名為〈論文寫作症候群〉的文章,許多研究生看了都覺得心有戚戚焉。

作者江源慎指出,研究生決定論文題目,準備開始寫論文時,經常覺得他人的研究成果沒什麼,煞有其事痛批一頓的同時,覺得自己天縱英才,發現一個沒有人做過的重要角度,必將寫出重要鉅作。

動筆後,發現自己懂的東西太少,工具不夠,但回頭改題目已經來不及,這時才明白為什麼原先以為別出心裁的題目為何沒人做過。

寫不下去時,許多研究生會思考從未想過的人生問題,例如,人到底為什麼活著?念碩士的意義?甚至躲避與指導教授見面,不想參與人群,放鬆娛樂又有罪惡感,於是培養出讀書外的第二專長,像是織毛線、刷馬桶或寫小說等。

該文因一針見血的點出寫作各個階段的焦慮,贏得研究生的共鳴。(王思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