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台北街頭,宛如進入世界汽車博覽會場。除了鼎鼎大名的賓士、富豪等,還出現一大批一般人從未聽過的名字,像BENTLY(英國)、DALLAS(法國)、MASERATI(義大利)。
市場沸騰起來
五年前,台灣進口車的種類不到一百種,銷售量也從未超過一萬輛,現在不但車種增加了一倍,銷售量更陡增到十萬輛以上。單以和鄧小平座車同牌的賓士車為例,去年在台灣就售出近三千輛,僅次於香港,高居世界第二位。
進口車在台灣大幅成長,主要歸因於年來國民所得增加、台幣大幅升值,與關稅在去年由五五%調低到四二.五%。過去被視為昂貴奢侈品的進口車,瞬間變為部分公務員和受薪主管都買得起的代步工具。
猛然擴張的台灣市場就像一塊暴漲的大餅,吸引了全球汽車廠爭相分食。
歐美汽車發動一波又一波的低價攻勢,將市場占有率從原有的兩成拉到四成的高攀;受政策限制無法進口的日本汽車,乾脆與本地製造商合作,直接來台設廠。尤其是以平價國民車橫掃全球的豐田汽車重返我國市場,更在汽車界造成一陣「豐田震撼」。
突然間介入眾多的進口車和三家新汽車廠,台灣汽車市場彷彿在一鍋溫水之下加進一大把燃著烈火的柴薪,整個沸騰起來。
價格戰己經爆發。代理品牌最多的三信商事今年一口氣連續降價三次,九月份的降價甚至伴隨著回溯半個月的創舉,讓整個業界為之側目。「這樣可以使我們的降價跟別人不同。」任職於三信企畫室的高堅育直言,這次回溯降價的作法是基於行銷策略的考慮,反映出汽車價格戰的方式,也在「多樣化」。
價格也在衝激市場占有率。今年五月,二十多家汽車進口商以反映匯率為由,先後調低車價,使六月份進口車的市場占有率立刻竄升到五一%,首度凌駕國產車之上,創下歷史性紀錄。
國產車不願束手就擒
國產車當然不會在市場上束手就擒。
針對進口車凌厲的降價攻勢,國產車業者挑中進口車最弱的小型車市場,紛紛推出新款式,並且以低價切入。短短半年,就打出福特嘉年華、羽田新祥瑞、新銀翼等一千CC的小型車,價位一律壓低到三十萬以下,立刻牽制了進口車的成長,八月,國產車再度把進口車的市場佔有率打壓回三七%。
在汽車商人眼裡,大戰才剛剛開始。「不只進口車對上國產車;進口車中的代理商也會卯上貿易商,國產車彼此更免不了相互開火。」南陽實業總經理林進祥分析。
第一波的價格戰已經讓不少財務狀況較弱的汽車貿易商「陣亡」而退出市場。據一家船務公司代表指出,單單他們公司的客戶,今年上半年就有百家以上停止進口汽車。
戰況越來越激烈
「現在賣一部車要賠三萬元。」一家國產車中級主管搖頭嘆氣,表示對目前汽車界一片削價風潮的無奈。「虧損」、「賠本」的呻吟聲此起彼落,但是翻閱統計資料,卻沒有一家不在降價。
「進口車要消化庫存;國產車想保住市場。」羽田機械行銷副理陳松麟一語道破業者競相削價的潛藏因素。
可預見,進口車在降低目前約四萬輛左右的庫存以前,殺價仍將持續;工業局運輸科科長歐嘉瑞也指出,關稅將由目前的四二.五%逐年調低到民國八十年的三0%,屆時進口車的價格彈性更大,國產車要生存,就必須更努力。「市場一但失去,就很難再抓得回來了。」羽田的陳松麟對國產車同業提出警告。
為了保住市場,國產車三十多年來在保護政策下的遲滯腳步,無法不往前邁開。
扭轉形象
國產車中銷量第一的福特公司首先扭轉一般國產車的低品質形象。被部屬稱為「追求品質到走火入魔程度」的福特總經理歐棟(Auton)去年毅然決定以Tracer車系外銷加拿大,當時曾被同業譏為「做賠本生意的傻瓜」。
福特也果然在今年停止整車外銷,但此舉已在國內市場打響了「福特車品質足以外銷」的聲譽,逐步攻下七0%的計程車市場,總營業額也已經超越老大哥裕隆。
因應變局的裕隆汽車,也連番大幅改組人事。吳舜文逐漸退居幕後,獨子嚴凱泰出任執行副總經理,推展一連串新業務。今年二月,首先推出加裝電子噴射引擎的「新旗艦」--勝利八三OIA,以七十九萬元的低價迎戰進口車,並計畫跨向租車與汽車進口代理業。
「初步計畫引進日產車系。」裕隆總經理歐陽鍾智出人意表地宣布,他並且表示將與日產在台總代理、裕隆以前的三十年老搭檔國產汽車,協商代理權問題。
比裕隆腳步更快的三陽,不但搶先引進日本品牌、美國製造的「本田雅哥」,做起進口車生意,同時揚棄過去七、八年來「一車(喜美車系)賣遍天下」的作風,明年起在台灣生產雅哥車系。
三陽並且針對一般進口車最為人詬病的售後服務問題,伏下一支奇兵,率先採取由廠商主動的售後服務。包括每年定期舉辦二次「回娘家」的全車車體檢查,此舉在國產車中引起震撼,連聲寶汽車服務課課長朱堅騰也認為,三陽將帶動國內汽車服務業的興起。
以服務軟體決勝負
「無論怎麼改善,最基本的還是追求生產管理合理化。」和泰汽車營業部經理張重彥一針見血地指出國產車往後的生存條件。他表示,就車論車,將來進口車與國產車之間的差異性會逐步縮小,最後只有「各種服務軟體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今年克萊斯勒、飛雅特等進口車的一系列降價,由汽車價格向下延伸到零件價格,反映汽車業的廝殺早已從產品、價格、行銷、經營管理蔓延到服務體系。
「從現在開始,要打的將是一場全面戰。」國產汽車副總經理張哲偉說。
工業局的歐嘉瑞進一步分析,進口車未來最大的隱憂在售後服務系統追不上成長快速的銷售量,贏得這一仗,不見得就贏得下一仗;國產車則必須改善老問題,如生產線的合理化、管理、減低成本負擔等。
戰火已經點燃,進口車也擺出了將攻占半數市場的決心和陣勢;在「自由化、國際化」政策下,工業局不再扮演保護者的角色,未來國產車更需要真槍實彈的與進口車競爭。
消費者是獲利了,廠商的命運究竟是合併、淘汰,或者稱霸群雄,一切都將透過市場來決定。
豐田旋風
睽違十四年後,日本豐田重返台灣市場,掀起了「豐田旋風」。
今年五月可樂娜小汽車正式推出,以稍高於其他同級國產車的售價(約四十二到六十萬元)上市。在同業一片削價熱潮中意外地逆勢帶出一股搶購風,七月的銷售量為一千二百餘輛,讓不少原本因可樂娜採取高價路線而鬆了一口氣的同業再度緊張起來。
出手狠又準
其實豐田初步的成功來自兩年前就已開始的探路、部署工作。「市場和對手都摸熟了,出拳當然又狠又準。」一名汽車業者說。
熱絡的市場需求,遠超過豐田的產能(含商用車,年產四萬輛)。「為確保品質和口碑,我們決定少量生產,」和泰的張重彥解釋,產能的限制使豐田威力大減,九月份只售出六百多輛車。
豐田的出招並不只在汽車產品部分,一間間有透天窗、相當醒目的多功能展示中心,同時負責銷售、服務、零件供應,彷彿向若干台灣汽車銷售業「雜貨店也能賣車」的落伍方式叫陣,其他小動作還包括率先設立顧客專用停車場,延長營業時間到晚上九點等。
就連廣告促銷,豐田也揚棄以往台灣汽車業慣用的「香車美人」訴求。改換為四位文化界名人(郭小莊、吳炫三、陳秋盛、趙寧),刻意塑造豐田車高品質、高水準的廣告形象。
此外,豐田名聞世界的「中心衛星工廠制度」,也已引進台灣。
豐田旋風,看來是在逐漸強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