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要:高等教育的運作
大學行政是由教育行政首長、教授、學生三種內部體系交互運作。最好的管理原則是政府只管一般政策與體系的大原則,將作法交由各校自訂,而學校行政由行政人員與教授共同負責分擔,以提升行政效能。遇危機事件,需組特別任務執行委員會來處理。
太學校長職責最重,負責與校內各行政主管、政府首長、教授、學坐、校友與校董會作多向構通,所以校內若有熱心教授分擔部分責任,加上學校行政主管在決策前能多諮詢外界不同意見,是最佳大學術政運作模式。
梅可望(東海大學校長):請介紹一些你的高等教育重要著作,以備詳讀參考。
科爾:一、「大學的功能」(The Uses of University);二、「校長造就不同大學」(Presidents Make a difference);三、「大學校長的多姿生活」(Many Lives of Academic Presidents)。
阮大年(交大校長):大學校長要有前瞻眼光以放眼未來,比許多政府主管的要求還高,面對錯綜複雜校務,重要治理原則為何?
不怕得罪人
科爾:大學校長的確是不好當。要有番作為勢必得罪一些人,而用人時也很難馬上決斷這個人是否為最佳人選。我在加大校長任內的重要治理原則是將加州大學比作雞尾酒會,儘量做到「人盡其才」,讓每個人發展他的抱負;必要時雖會得罪人,也是本著教育熱忱去說服他人。
林基源(中山大學校長):李遠哲教授以他在柏克萊加大經驗呼籲教授治校,你的看法如何?
科爾:學校重大行政事務如決定預算、營建法律問題等仍由校內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教授對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學生入學辦法、頒發學位、教授的聘任與升等的學術教育事務有決策權,但校長可再審慎考慮。我在柏克萊當校長時,就曾拒絕二0%教授會原通過的任用名單。
吳建國(高雄工專校長):如何決定是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管理?
科爾:可由幾個層次來看:一、政府對學校行政的干預度;二、學科分布;三、課程控制;四、學生分布;五、頒發學位;六、校內決策是否多由行政首長決定。台灣作法較像法國,目前是中央集權管理,應朝向政府愈少管的彈性化方向去努力。最近連保守的英國也在大力革新學校管理體制,值得注意。
演講摘要:高等教育的策畫
未來各國將有三0%的經濟生產力提升,與四0%的新知來自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因此政府的策畫應採聚集收斂模式(Convergence Model),製造各校彼此良性競爭的環境條件與制度,以分權的彈性管理,讓各校互爭長短,敦促大學永保競爭力。德、法、英、俄近幾年的高等教育管理較中央集權化,因而較美、日喪失經濟競爭力。公元二000年時,進步國裡約二分之一的工作(台灣約三分之一的工作)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去從事。
李崇道(前中興大學校長):你贊不贊成學術界與工業界或政府界自由交換教授智囊?
教授應避免為利益所惑
科爾:當然教授與外界其實世界溝通愈多,愈能學到許多實務經驗,但不能在職務上本末倒置。要顧及學術倫理與道義立場,避免為利益所惑。
吳伯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不同國家是否因不同發展層次,對高等教育策畫的重點與努力也應有所不同?
科爾:拉丁美洲國家曾將重點放在高等教育以提升個人名位,是欠考慮的失敗作法。他們首應掃除文盲,其次發展中學教育,最後才是高等教育。像日本的大學以前是注重技術而輕理論研究,現在經濟起飛後再大量投資基礎研究。所以應隨國家經濟發展由基層改進著手,再逐步往上提升。
劉兆玄(清大校長):你曾在推出加州高等教育重大計畫時,明示高等教育系統與功能的層次化(differentation),是基於那些理念?卡內基高教委員會與評議會為何公信力如此高,且推動革新成果豐碩?
科爾:就行政組織、研究重點、工作量、教授升等、學生人學等方面來看,如果把研究大學、培育專業人才學府及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放在一起策畫管理,反而太大,以致效率低、花費大,不如分為三個層次增加效益。
卡內基最大成就是對國家提出高教政策改革的剴切建議。由於一開始基金會每任領導人都是德高望重而有魄力,所以推動工作非常踏實,不但確切調查,而且會在政策確定前說服許多決策者,並能針對未來從長計議。
注意排名差的系所
林基源(中山大學校長):如何建立良好的評鑑教授系統,讓優良教授得到鼓勵?
科爾:沒有很好的教授評鑑系統。我的作法是看各系排名評鑑,尤其特別注意排名差的系所;哈佛大學較長是每一校務委員會的委員,這樣他可以做經常性評審。
金傳春:政府在高教策畫應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將教育理念全然付諸實現?你在天安門事件後對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所應擔當的時代使命有何建議?
科爾:政府的角色是與各大學溝通匯集不同意見,並作巨觀策畫(marco-planning),千萬不要去管細節作法。
由理念至實踐的有效作法是:一、為事實而堅持到底(當然工作時數必要長些);二、找一些有幹勁的人來辦事;三、在適當時機給予一些壓力,加速辦事效率。
一九六四年我在香港演講時所談的作法可適用於台灣:一、台灣或香港的高等教育若辦得成功,可作為未來中國其他地區參考模式;二、中國大陸往後的現代化需要許多人才,台灣可成為供給高級人才的場所;三、台灣要培育未來中國所需的各領域領導人才。
演講摘要:高等教育的革新
在改革高等教育上,我以前的作法是只要有人提供一些創新想法,我就設法找錢讓他嘗試。後來親睹幾種通識教育改革作法失敗後,較採取英國政治家柏克(Burke)的想法,改革高等教育在作法上「一定要有很好的理由」,以說服他人。
我擔任加大總校長時對校內政策做了下列重大改革:一、大量增加圖書經費;二、重視系主任、所長的領導力;三、非常注重終身教授的任聘辦法;四、提高教授薪水與他校、當地生活水準相配合;五、增加校園藝術文化活動;六、努力闢財,支持創新作法;七、讓每個加州分校各有特色。
林基源:綜觀美國大學行政權之演變過程,教授、學生、學較行政首長、政府主管四方面,誰是贏家?
科爾:學生在一九六0至七0年代是贏家,可惜後繼無力。教授是最大贏家。學校行政首長是輸家;政府主管在某些地方也是贏家。
難做內部改革
林基源:散播新知常遭爭執阻力,如何做比較適當?
科爾:大學易改變外面世界,但難做內部改革,最好的大學必是能經常自我反思接受批評的大學。
林瑞祥(台大醫學院教務主任):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與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有何不同?
科爾:通才教育是指學電腦用途、圖書館資訊、各種國際語言、教學計算等高技術層面的才幹訓練;通識教育是拓增一個人學習經驗的通思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