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善用台灣基礎, 借重大陸市場跟通路

醫療科技的整合與創新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0-12-20

瀏覽數 21,500+

善用台灣基礎, 借重大陸市場跟通路
 

本文出自2010華人峰會專刊

推動醫療科技的整合與創新,可以讓醫療行為更進化。而醫學工程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更能協助企業跨入醫療照護這一個新藍海。

別開生面的「醫療科技的整合與創新」專題論壇,特別請到醫療科技領域的全球巨擘,齊聚一堂,探究未來醫療科技的整合創新之道。

何大一所發明的愛滋病「雞尾酒療法」舉世聞名,1996年的《TIME》雜誌因此評選他為年度風雲人物,稱他是「人類在對抗愛滋病之戰中扭轉乾坤的真正英雄」。

汪建帶領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是因為人類基因組計畫而誕生的。自2007年至今,員工人數從100人增長到3000人,目前每個月的合約超過上億元人民幣,而且幾乎每個月都有一篇《Nature》系列或文章發表,《Science》論文可以達到10篇以上。

由於華大所從事的基因檢測,進度之快獨步全球,常受邀到國際會議發表演說,令人訝異的是,代表華大發言的研究員超級年輕,平均年齡不到24歲。

醫療科技的潛力無窮

張文明的經歷也非常奇特,在新幾內亞出生,後來在新加坡長大,高中和大學前往美國、加拿大念書,2005年回到上海,負責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部大中華區的業務,包括香港、台灣的業務。

台上眾人先是肯定醫療科技的潛力無窮,從每位講者的背景便可得知,目前全球知名的研究人員和從事醫療科技的企業,正以資金、技術、人力及產業基礎為基礎,為醫療科技提供源源不絕的創新能量。

備受尊崇的何大一,在比較美國與台灣的生技公司後發現,台灣較不重視基礎研究,也比較功利,總是希望盡快獲利,這些都和生技產業需要長期投資、長時間研發的本質背道而馳。因此,他更冀望政府能發揮「帶領者」和「整合者」的角色。

再度來到台灣的汪建,則是帶來基因檢測領域的好消息,華大已經發現某些特定疾病的基因有什麼不同,近期並將有遺傳疾病以及癌症基因檢測的重大突破。

張文明從企業經理人的角度出發,強調「服務始終來自於人性」,醫療科技也不例外。

幾位專家相當專業的談話,儘管有些專有名詞讓人不甚瞭解,卻也盡力將一些原理和趨勢說得生活化,凸顯出醫療科技的重要性。以下為論壇精采內容:(文∕邱莉燕)

政府法規影響醫療整合

〈主持人〉李鍾熙:我想醫療的新機會非常多,但整合而言有特別的困難,因為醫療是個管制性的產業,不管是藥研發、臨床實驗,到製造、生產、銷售,或是提供醫療服務,醫師執照等,都和政府的法規相關。如果這些面向彼此都不暢通,那麼整合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這個議題是有非常多能夠討論的地方。

現在全世界的政府都如火如荼地推動health care reform,從歐巴馬總統的到中國大陸的醫改,都是非常多的機會。

另外,中國要推新醫藥跟生技,是新興七大產業之一。而台灣的六大產業中,有生醫產業和醫療照護產業,六個之中就占了兩個,可以說是非常重要。

各國政府都在進行醫改,加上社會漸趨高齡化,也提供了將來醫療藥物診斷的機會。尤其中國大陸一胎化,對於高齡化社會又有更多特別的需求,這也是一個機會,科技的進步和改變也是其一。

今天的與談者非常優秀,先歡迎發明雞尾酒療法的何大一博士。

生技潛力大,台美管理迥異

〈與談人一〉何大一:我在此要告訴大家未來生物科技的重要性。

製藥產業大多是從小分子開始,也就是含有波長為數百奈米的分子。現在的趨勢,是著重在比較大的分子上,特別是蛋白質。這包含了人類的蛋白質、細胞因子,以及非常重要的抗生素。

生物科技研究,可再進一步延伸到疫苗以及幹細胞的研究發展。舉例來說,抗生素產業,每年的產值約是150億美元,很快會上升到300億美元,而且這個數據,只是單株抗體的部分而已。

無庸置疑地,我們都清楚接下來的100年將會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半的活動多少都和生命科學有相關。

我覺得如果沒有趕搭這班列車,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生物科技的成功事例主要都是在美國,雖然說很多國家也都努力要迎頭趕上。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美國可以這麼早就有成果?企業科學家是背後的主因,他們擁有大膽嘗試的願景,也不膽怯地勇於追求。

在美國,對於基礎研究的支持,也是重要發明背後非常主要的關鍵,因為這些發明都是無法提前被預測的,然而憑藉不屈不撓的科學研究,重大的突破才會因應而生。

以台灣來說,我看到許多事物和生物科技被混為一談,因為這樣比較吸引人,但往往這不是真正的生物科技,而是比較屬於營養食品類、維他命以及美妝品等等。

台灣和美國的另外一個顯著差異,是在管理的層面,台灣公司的重點是擺在如何去創造營利,盡快地把生物技術轉化成可以銷售的商業產品。

我認為在台灣太在意於控制資金的耗費,避免犯任何的錯誤。但是這樣反而會減緩獲利的速度,這不是邁向成功的準則。在這場高風險的遊戲中,我深信我們應該要嘗試去獲勝,而不是去避免失敗。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觀察比較台灣和美國的生物科技公司,令我驚訝的是,公司管理的方式很不同。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在兩國的公司本來就有這種差異。

在美國,董事會是相當重要的,通常是負責公司的決策。而在台灣,大部分的權利和責任都是在董事長一個人身上,相對地,董事會反而沒有什麼權力。這樣一來,董事會就無法集思廣益來協助公司發展。

在生物科技這個領域中,和專家及科學家的協商討論相當重要。

台灣在半導體、電腦以及資訊科技上的優異成就,眾所皆知,但為何唯獨在生物科技產業上沒有突出的表現呢? 生物化科技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起步所需投入的資金,高出其他產業許多,而且資金消耗率相當高,又需要長時間投入,它應該不是只由公司控制,而是交由政府機構來管理。

人類基因組計畫,台美互合作

〈與談人二〉汪建:從十年前,幾個國家包括台灣的陽明中心,開始了人類基因組計畫。大概花了10多年時間、30億美元做了一個人的基因組。

今天在深圳華大,一天的產出量就可以完成將近1000人的個人基因組,這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基因組時代將會將會使人類的醫學、健康、生活方式變得完全不同。

從人類基因組計畫到現在,我們跟台灣同行都有不同層次上的合作,最近和台北醫學大學和成功大學都有各種不同的合作,很希望我們的技術平台或在疾病預防上,都能跟台灣一起走出一條新的路。市場在這裡,人才在這裡,未來也在這裡。

從人類基因組計畫30億美元到現在不到1萬美元,我估計再兩到三年,整體的價格就會降到1000美元以下,測序技術已經不是目前主要的花費了。

最近我們連續有好幾個重要突破,我們發現,黃種人和白人的基因先天就有許多不同,2009年我們有連續兩篇文章證明這個差異,並提出一個新概念。

其中有2000多個鹼基對,那個大片段在白人身上沒有,但是在中國人身上測出來;有200多個基因黃種人沒有而白人有,在黑人身上也不一樣。

我想David(何大一英文名)更加有體會,例如HIV感染後,在亞洲等有色人種間傳播得很厲害,白人就相對低一些。白人乙肝(B肝)得病的相對少,但是亞洲人就非常多。這都是種族基因易感染性的不同,都要透過基因檢測。

但現在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基因檢測計畫的規格很龐大,需要的臨床數量也多,各國政府都不願意投入大量經費。

只做一個人的標準基因組,對疾病的瞭解和預防有什麼用?應該要做到幾千、幾十萬人的數據。

現在基因檢測都是基於大家自願的基礎上去做的,要怎樣利用民眾、政府和投資人的錢一起完成統計過程,是最主要的難關。

另外就是定序設備(sequencers)和資訊化(informatics)的費用還需要降低,花費降低才有人敢做。

我們現正在做胎兒的遺傳性診斷,明年應該就可以進入市場,目前我們和歐洲的伙伴,已經在中國的一些醫院裡推展。

舉個例子,長沙號稱世界最大的IVF(人工授精)醫院,去年誕生了2萬多個人工授精的孩子。他們的常規檢測包括羊水穿刺等,每個星期要做500多人,統計下來,約有3%的羊水有染色體異常。

也就是說,中國每30秒鐘就誕生一個出生缺陷的新生兒,全世界每6秒就有一個天生缺陷。在這些天生缺陷中,有一半都是遺傳缺陷,用基因組的方法迅速就能檢測到。

我們希望推廣這個方法,不管是在大陸、台灣、香港,能有效減少很多遺傳性疾病帶來的天生缺陷。

個人基因組,和疾病預防、環境有相互關係,例如糖尿病、腫瘤,跟病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已經快了。

家醫照護,飛利浦強化3P

〈與談人三〉張文明:飛利浦這個百年老店大家都知道,包括您家裡的照明電燈泡,或是男士們的刮鬍刀。如果沒有,等下來找我,可以有特別的折扣。(台下笑聲)

可是在家庭醫療照護方面,飛利浦的許多發明其實很有貢獻。最近這幾十年,大約到1980年左右,在MRI領域的科學創新,都是飛利浦發明的。

你們可能有聽過台灣現在有最好的256 lines ICT,在三到五秒鐘內,就可以掃描一顆心臟,以前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檢查,但現在可以做到了,所以飛利浦這樣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國,我們仍然繼續投資這些創新發明,尤其是這幾年,我們在蘇州投資了一個5000萬美元的工廠,會開始生產斷層掃瞄這方面的設備。

我常跟我的團隊說,飛利浦有3P,第一個是people,第二個P是product,要在對的地方生產對的產品才有可能銷售出去。第三個P是process,醫療體系又是非常規範性的,所以不管在工廠,登記註冊管理方面,都要花費許多精力。

當然不是說你只要做到這三個P,就會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如果你能做到,那麼至少有80%的機率,表示你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所以目前我們已經在上海設立一個中心,做為未來中國區的開發主軸,特別在創新、研發方面。

醫療觀光要成功,當然要有很多要素,包括政府政策等。但要吸引新的病人到醫院,當然第一考慮的是你的服務品質,軟體部分等。第二個是設備,如果用1960年代、1970年代的設備來做,就可能不行,所以要買新的飛利浦設備(笑)。

第三個是服務的時間,總不能看個病要等一個禮拜。最後一點當然就是費用,費用很高的話可能就會有問題了。 因為我從新加坡長大,我看新加坡的系統,我覺得他們的醫療觀光做得非常好,這或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怎樣利用台灣的基礎,借重大陸的市場跟通路,這樣的合作,我覺得機會非常好。

特別是醫療資訊(hospital informatics)和醫療照護資訊(healthcare informatics),台灣在IT領域這方面很多人才。當然現在簽訂ECFA之後更有保障,中國的市場相當大。你若有對的產品和正確的價格,那麼就永遠有機會。(陳宜平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