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法學教授 陳長文
與談人︰中華民國總統 馬英九
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
紐約大學理工分校校監/前校長 張鍾濬
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 林任君
連續三年參加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的馬英九總統,擔任特邀貴賓進行開幕或閉幕致詞,已經成為此一盛會的傳統。
今年的峰會,在這項傳統之外增加了一項創舉,讓馬總統與各界特邀貴賓一起坐下來,即席問答,和各界人士交流意見。
主持人是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法學教授陳長文,與談人則有三位華人領袖,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紐約大學理工分校校監/前校長張鍾濬,以及《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
身為馬英九民間好友的陳長文,一邊主持,也一邊提出大膽的建議,希望未來兩年的峰會場合裡,馬總統能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公開見面晤談。
馬英九雖然沒正面回應這個建議,但是,「馬胡會」的倡議仍引發不小波瀾,第二天各大媒體均以焦點新聞大篇幅報導。以下是觀點交流的精華摘要:
法治納入ECFA,建議馬胡會
〈主持人〉陳長文:今天在這裡,我的感觸很多,應該是高興遠超過其他的感覺。
高希均剛才提到,從2008年到2010年,總統每一次都應邀,這也是我們的榮幸,同時也說希望這個傳統,才三年就叫作傳統(笑),希望能持續下去。
我甚至覺得高希均、王力行以及我們大家,2011年如果可以有這個願景,馬先生、胡先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能在台北、上海或北京(會面),如果不是2011年的話,2012年也可以。如果2012年因為政治經濟等等因素不允許,各位確保一件事情,讓馬總統繼續2012年之後來擔任這個責任引導大家,這是我的建議。
兩岸簽了ECFA之後,我們談讓利,也就是經濟能夠相互輔助,彼此提升。中國大陸各省、各個書記來,每次都是幾十億的採購,我們非常高興,我也很高興。
但是不要忘了,除了法治之外,我希望總統可以考慮在ECFA的議題裡頭,責成陸委會一定要把兩岸法治的交流,特別是廉能的政府跟企業的誠信,列做一個議題。我今天為了這件事情特別寫了一篇文章,希望總統能夠參考。 馬英九答(以下簡稱答):因為你的問題是臨時提出來的,我只能說,我會慎重考慮(台下一片笑聲與掌聲)。
合作中日美東協,目標六國論
〈與談人一〉林任君問:ECFA生效之後,台灣其他的貿易協議簽署進展如何?有什麼具體的目標?台灣對與新加坡洽談的經濟合作協議有什麼期待?
第二個問題是,ECFA將創造兩岸經濟新商機,但是也將導致台灣的經濟結構產生變化。請問馬總統,政府要如何確保這些改變將讓全民受惠?
答:跟大陸簽ECFA,是6月19日。8月5日就跟新加坡發表聯合新聞稿,雙方要來探討簽訂兩個台新經濟合作協議,現在已經在進行。
我們主要的貿易對象,第一是中國大陸,第二是日本,第三則是美國。如果以國家集團來說,東協當然很重要,這些國家都是我們連繫的對象。
跟美國簽FTA的機會不大,因為國會的授權還沒有恢復,比較可能的是在現有貿易投資協議TIFA架構下進行協商,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開始。
跟日本也在聯繫當中,不一定是所謂的經濟合作,或者是貿易協定,還有其他個別的項目在談。
最重要的是,簽訂ECFA之後,台灣在整個東亞或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很多國家看到大陸願意跟台灣改善關係,他們也覺得他們為什麼不可以呢?因此這方面來跟我們接觸的國家愈來愈多。
我再強調一點,我們不是要跟每一個國家都簽自由貿易協定。經濟跟台灣有互補關係的,簽了才會有實際的效果。
我們現在的目標,三年前就已經訂出了「六國論」(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顧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第一個就是把台灣打造成全球創新中心。創新不限於任何一種產業,工業、農業與服務業都可以。
同時,產業結構也必須要改變。金融海嘯帶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因為我們把所有的產業幾乎都集中在ICT(資訊跟通訊科技),未來勢必要有所分散。
大學自主,彈薪計畫引人才
〈與談人二〉張鍾濬問:我個人認為,在ECFA以後,台灣很有希望變成亞太地區優質的高等教育中心。但是要達到這個理想,台灣在制度跟人力資源上,都有可以進步的空間。
現在台灣的大學教授還是公務員制,大學校長直接向教育部長報告,中間沒有一個理事會或董事會的組織,使得大學操作比較沒有彈性,在預算與招生都有這種現象。
請教馬總統,韓國與日本在這方面做了改良,台灣在制度上是不是有些打算?
答:2010年8月開始,台灣有個「彈薪計畫」,換句話說,將來會有1200位教授,他們表現好的話,薪水就可以給到很高。
這是為了因應全球挑戰,不論是香港、大陸和新加坡,都在搶我們的教授,我們感到壓力很大。
第二個,教育部已經開始建立大學自主自理的計畫,將來大學會設有自主自理委員會,就像剛剛講的,國外大學有董事會的機構,所以校內的自治事項能夠有大的決定權。
第三個,五年500億的計畫現在還維持傳統,一年100億,讓大學能夠請世界級的名師到台灣來。目前為止,我們現在大概請了600多位,其中有86位屬於諾貝爾級。
我們一步步往這個方向走。但是我們開始得太晚,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研究與教學齊下,推雙聯學位 除研究外,教學也非常地重要。少子化的結果使得學生變少了,所以教育部積極推動把校園國際化,看哪些大學能夠提供全英語的課程,然後向東南亞招生。
最近剛好有十幾個大學到東南亞去考察,在那邊設分校或招學生來台灣,而東南亞許多國家表現了高度的興趣,包括非英語系的邦交國都很有興趣。也有一些邦交國的學生來台灣,願意學中文,再用中文學習,這也很有趣,因為他們覺得中文很重要。
最近剛來訪問的所羅門群島農業跟畜牧部長,就是屏東科技大學的高材生。也有從布吉納法索來的學生,在銘傳大學兩年,可以上台做脫口秀,學習能力很強。
現在教育部也在推「雙聯學位」,若是外國學校到台灣來設分校,制度上有點難,但是可以先從雙聯學位開始,台大跟北大兩邊正在進行安排。
2010年8月,非常感謝在場的立法院王金平院長,立法院通過開放與承認大陸學歷,並讓大陸學生到台灣來念書,這是我個人五、六年來的一個理想。
我很欣慰,我們上任前,外國學生占本地學生的比例大概是1.3%,現在已增加到1.5%,預計很快會超過2%。尤其簽了ECFA之後,更多人對台灣有興趣,想來台灣受教。
當三中心樞紐,才有黃金十年
〈與談人三〉施振榮問:未來華人如何對全世界的經濟做更進一步的貢獻?台灣在這裡面扮演什麼角色?在ECFA之後,總統不斷提出黃金十年,這黃金十年跟整個華人經濟體的關係是什麼?
答: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組成新政府後原來的構想,一個是做全球創新中心,一個是亞太經貿樞紐,再來是台商的全球總部跟外商的區域總部。
現在這些構想基礎都打下去了,有產業創新條例,獎勵綠能、生技,還有綠建築、電動車。但更重要的是調整產業結構,我們從勞力密集變為技術與知識密集,那是非走不可的路。
但是因為高科技產生的就業機會是比較有限的,台灣76%的就業機會,是由占企業總數98%的中小企業提供,如果沒有注重這邊的話,往往財富累積很多,卻沒辦法讓所有人分享。
未來怎樣拉近貧富差距、增加就業機會,就是政府非常重要的目標,這跟產業結構絕對有關係。
我推動12年國教的政見,再往上發展,就是要讓高職免費。
這對台灣的傳統產業很重要,這也是提供就業機會最多的產業。往後十年,成長一定要有高就業成長的發展,才能讓財富為全國人民所分享。
陸客來台灣,對台灣的經濟貢獻是愈來愈明顯。2009年來了100萬,2010年到9月底已經超過120萬。
不光是他們來這邊消費,更重要的是促進觀光產業,包括餐飲、旅遊、觀光與百貨,投資金額初步估計,從2009年到2011年,大概會有1200億,全部花在台灣,由各行各業一同來分享,不是集中在某一個行業。
多少年來,出國人數遠遠超過來台觀光的人數,現在有機會愈拉愈近,2010年來台觀光的有機會到500萬,已經跟我們出國的800萬,又拉近差不多200萬的數字。將來有一天,或許會出現「黃金交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