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黨軍‧國軍‧解放軍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09-15

瀏覽數 14,650+

黨軍‧國軍‧解放軍
 

本文出自 1989 / 10月號雜誌 第040期遠見雜誌

六月四日,中共解放軍在國際媒體的注視下,野蠻地攻擊無武裝的平民,激起全世界輿論一致譴責。這個事件使西方國家停止向中共輸出武器,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計畫造成嚴重挫折。

中共領導人為什麼會做出這種決定?他們為什麼會如此錯估國際間對天安門事件的反應?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人民解放軍兼負政治與軍事的雙重任務、中共領導人的個人經歷和中國大陸的現況中找到答案。

雙重角色間的掙扎

中共解放軍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因此它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角色之間掙扎--一方面希望成為一支各軍種平衡發展的現代化軍隊,一方面又要為黨的政治號召和鎮壓內部的反抗、暴動負責。六四天安門事件只不過是解放軍歷來執行內部鎮壓行動的一個最新事例罷了。

成立於一九二七年的中共工農兵團,最初的目標只是生存,及利用最有限的資源,建立一支擁有基本裝備和訓練的軍隊。在長征中,這支脆弱的武力,在思想上、物質上和訓練上,都學會了自立。這種自立精神一直被視為美德,參與長征的老兵日後更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中,獲得了絕對的地位和影響力,而這一批人最重視的是思想意識的正確性。

一九五一年解放軍在韓戰中損傷慘重,迫使它在蘇聯協助下進行現代化。

韓戰後,在國防部長兼軍委會副主席彭德懷的主持下與蘇聯進行軍事合作,這種推動軍隊專業化和國防工業生產現代化的構想,卻與毛澤東的大躍進計畫不合,彭氏因而被黜。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毛澤東要求軍隊要「紅」--思想要正確,這種領導方針上的分歧,在五0、六0年代始終困擾著解放軍。文革末期,由於共黨內鬥過於激烈,解放軍被迫涉入政爭,出面維護秩序。

再次現代化

直到近年,解放軍才由於蘇聯和日本的潛在威脅,以及它本身在中越戰爭中暴露出來的組織和技術弱點,再次在鄧小平手中推動現代化。

原先完全為國內使用和輸出革命而服務的軍事生產,現在都改成商業用途的國營事業,例如生產裝甲車、大砲、彈藥和反坦克飛彈的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生產戰略飛彈的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製造飛機的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造船的中國國營造船公司、製造電子儀器的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製造核子武器的中國核能工業公司等。這些公司不但為解放軍生產武器,也負責生產外銷武器。

中共的軍事現代化特別注重由軍方和民間同時收集、研析資訊。位於北京西北近郊的軍事科學研究院和國防大學都有專門收集、翻譯、分析外國軍事資料的部門。非軍事機構可以「北方科技資訊研究所」為例:它的六百名員工中有兩百七十名是工程師;擁有一百萬種以上的各類資料、最先進的視聽、印刷、資料整理及貯藏設備;它不但負責收集、研析、出版科技資訊,並且主辦有關各種民用、軍用的科技行銷展覽。

然而中共的軍事現代化必須倚賴西方的協助。它一度使西方放心地賣給它先進武器和技術,並且讓它取得科技資料。天安門大屠殺損傷了這種信任,暴露出中共解放軍仍然會為國內政治利益,背離它現代化、專業化的目標。過去中共領導人的強硬政策只是它自己的事,現在,它既然想依靠西方幫助,這種強硬政策就再也行不通了。

(取材自China in Crisis-The Role of Military,詹氏年鑑特別報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