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明瑞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機會

70 亞洲、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68面金牌推手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0-08-03

瀏覽數 33,200+

林明瑞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機會
 

本文出自 2010 / 8月號雜誌 新台灣之光100

今年4月30日,在台灣主辦的第11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閉幕∕頒獎典禮上,中華民國(台灣)代表隊是最大贏家,在本屆16個國家與地區、130多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共囊括五金、一銀、四銅與六項榮譽獎,又包辦個人排行前三名,並且拿到「最佳理論成績」「最佳實驗成績」與「最佳女生」等特別獎項。

在會場內外穿梭的台師大物理系教授林明瑞(照片後排右三),正是培育台灣物理奧林匹亞王牌選手的幕後推手。

物理是台灣參與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的六種學科中,歷年來成績最為傑出的,所得金牌總數也居六科之冠!

目前在「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約80國平均成績中,1994年開始參賽的台灣約排名世界第5,截至2009年共得過32面金牌。

而2000年創辦、約15國參與的「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即參與的台灣排名亞洲第2,僅次於中國大陸,至今台灣共得35金,若算進今年B隊成績,則為36金。

沒有林明瑞,台灣的奧林匹亞物理競賽歷史,恐怕沒那麼早開始。

台灣在1991年左右推派「數學」「化學」參加奧林匹亞競賽,教育部依此推認應該有「物理」項目,於是請林明瑞去接洽。

林明瑞輾轉各種管道,好不容易在1993年得以「觀察員」的身分到當年度主辦國「美國」去觀摩賽事,卻引發中國不快。

一方要爭取國際空間、一方要宣示政治主權,林明瑞自此開始了與中國隊的恩怨糾葛。

1994年,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的主辦國是中國,林明瑞堅持闖關,不斷周旋,終於趕在開賽前成功「突圍」、率隊抵達北京參賽。

那也是台灣物理學生第一次正式參與奧林匹亞競賽。「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中國都可以允許我們去參加,那以後別的主辦國就沒有理由壓制台灣了!」林明瑞說。

那也是台灣物理學生第一次正式參與奧林匹亞競賽。

終於到1998年,大陸不再阻撓參賽。有著「鐵頭」個性的林明瑞,與中方代表達成共識:盡量讓兩岸學生自由往來,因為這些精英學生,都是未來可能影響兩岸發展的精英人才,應該彼此充分交流!

資優當火車頭,帶動普通教育

雖然參與奧林匹亞學科競賽的,許多是資優學生,但過去十幾年來,林明瑞關心的不只是資優學生,也不只是如何「贏」的問題。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資優教育應該要是火車頭,以此來帶動物理學習的風氣,而且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賽機會!」林明瑞指出,物理的選手都經過三關選拔,而且第一階段就開放普選,不是只從少數資優生中挑選。 以這次亞洲物理奧林匹亞來說,全台灣有127所高中、4000多位學生參與第一階段初選,選出300位,複選時再選出30位,最終決選出頂尖的八位。

進入初選、複選與決選後,每個階段的學生都會獲贈一套程度相對應的教材,而這些教材都由林明瑞帶領的14人教授團所編寫,教材資料庫已積累16年。

林明瑞觀察,有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考題已接近博士班資格考試的水準,因此透過約大二、大三程度的自編教材,逐步拉抬台灣學生的物理水準。這套教材已是台灣高中老師取經的祕笈,甚至還有遠道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外地的高中,向林明瑞請求授權。

每年只選五或八個選手,卻勞師動眾舉辦數千人普選、還分送上千套教材,影響所及,已讓愈來愈多台灣的孩子們,找到學物理的方法與興趣。不僅2000年後台灣物理奧林匹亞獎牌數明顯進步;近五年,大學物理系也擠進第二類組的前三志願排行榜,熱門度與電機系有得拚。

從1994~2008年的統計顯示,共71位物理奧林匹亞學生,其中有35位上大學後選讀物理系,比例約達50%。

林明瑞表示,歐美各國近年來主修物理的學生人數,平均約減少15%,因此歐美教授很好奇台灣的物理學習風氣何以提升如此之快。

除了用全國普選、教材普級的「撇步」來推動物理教育,身兼「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執行長的林明瑞,也默默推動整體科普風氣。

從1998年開始,該基金會所舉辦的「吳健雄科學營」已邀請九位諾貝爾得主、32位美國科學院院士與國際權威學者來台,每年都會有140位台灣學生可獲選參加講座。2008年,他再把觸角伸向國際,舉辦「亞洲科學營」,現在已是亞洲各國輪辦的國際科學青年營。

林明瑞相信,設立「科學高中」、系統性地發展精英教育,才是保持台灣競爭力的根本之道!這也是他將持續推動的事務。

台灣之光〉林明瑞

年齡:64歲

職稱: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健雄基金會執行長、亞洲物理奧林匹亞委員會會長

勵志格言: 奧林匹亞只需五到八個選手,但我舉辦全國普選,很多人笑我是笨蛋!但唯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瞭解「我,是有機會的!」

林明瑞

想對台灣說的話

日、韓與東南亞國家都砸下大量資源發展精英教育。人生下來資質本來就不平等,但我們要透過適性教育,讓機會均等,希望政府可以建立一套系統,好好發展資優/精英教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