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有機會前往上海世博局訪問,那時候世博局領導對我說,為了籌辦這史上最大世博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員工們早就抱著「週六保證不休假,週日休假不保證」的精神在工作。這樣的狀況要持續到2010年10月31日世博閉幕。
這句傳神的形容一直讓我記憶猶新。那時接待的世博新聞人員接完一通電話,馬上會有另一通電話響起,想要說上3分鐘完整的對話簡直難上加難。至於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早有一個外號:「吳三點」,因為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半夜3點。 就這樣日夜拚戰,不計算上海市政府的其他建設,光園區內中國就投資了18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836.82億元),堪稱史上最貴、最大規模、最多參展國家與組織的上海世博,終於5月1日開幕了。
這次世博對台灣人的意義也堪稱空前,可說是有史以來台灣人可參與世博最深入的一次。
距離上一次台灣人參加世博會將近40年了。這次因為百萬台商居住在大陸,許多台商成為世博的贊助商、供應商,甚至不少台灣藝術家、畫家、設計師等都參與世博的不同計畫中。更不用說吉祥物海寶,還是台灣人設計的。台灣還有四個主題館隆重登場——台灣館、台北館兩個城市方案、和震旦館。
至於台灣觀光客估計至少百萬人次。上海直航台灣只要一個半小時,加上語言相同,讓過去沒有參觀過世博的一般台灣遊客也心動。 因此《遠見》編輯部也像世博局人員一樣,開始啟動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希望為讀者呈現最完整、最深入、也最實用的世博報導。
長達半年企劃 連世博局都讚賞 特刊籌畫約半年,面對面訪問超過150個人,從中嚴選30個國家館、14個城市館、14個企業館,總共58個館詳細報導。另外針對2萬多場表演、以及世博期間,園區內外的吃喝玩樂等實用資訊,詳實提供給讀者。
這本特刊要特別感謝許多同事的辛勞。資深撰述邱莉燕、資深記者陳建豪、資深攝影陳宗怡、攝影記者蘇義傑,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進出上海採訪與攝影,克服了許多困難。在內部製作團隊,包括執行副總編輯何文榮、視覺總監陳之俊、藝術指導李瑞鳳、資深文稿洪綾襄、與美術副主編林薇依等人的認真編輯,才讓這本特刊趕在5月1日前出刊。
放眼全球,截至目前為止,這本專刊應該是唯一最詳實的深入報導。《遠見》的努力讓接待全球上萬名記者的世博局領導也印象深刻。在4月13日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振武、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上海世博局副局長胡勁軍等人皆出席的一場世博記者會上,在大陸上百個媒體面前,副局長胡勁軍唯一提到與稱讚的台灣媒體,就是《遠見》雜誌,他提到《遠見》雜誌做得很好,希望其他媒體可以參考。
資深撰述邱莉燕寫道:「第一次獲准進入園區內,是今年2月初,站在一堆又一堆散落的磚塊和水泥面前,只感到一陣陣心焦,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傳說中美麗奇特的展館?後來再去,很多展館的雛形已經出現,站在一棟又一棟只是半成品的建築前,心焦減少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驚歎,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國家為了做好這件事,多少人花了多少心血!」 資深記者陳建豪則寫道:「大半年前開始世博專輯,初次見面的受訪者,都不願意公開預計展出的內容,想要保有營運前的祕密,在不斷追問下,終於翻動了神奇的一頁。乍看很懷疑,這些奇幻真可實現嗎?一回回前往上海,目睹一點一滴成真,不禁在心中大喝采!但世博園區真的太大,就讓這本記載夢想成真的專輯,陪你走一回吧。」
史上最大的世博會,內容真的非常豐富。4月初抵台的上海市長韓正在誠品書店翻閱《遠見》雜誌4月號〈世博搶先看〉時,60多頁的封面報導,看完後他意猶未盡地說:「只介紹一部分」。 現在這本約220頁的特刊,深度、廣度再增加許多,是讀者參觀世博前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