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底,中東的杜拜傳出債務危機,究竟是足以摧毀這沙漠皇城的沙塵暴,抑或只是虛驚一場?
11月25日,杜拜國有企業「杜拜世界」(Dubai World)宣布負債590億美元,並將中止償還債務半年,震驚世界,當天各國股市紛紛應聲倒地。與杜拜往來密切的歐股更創下七個月來最大跌幅。
稍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出面表示將不會擔保杜拜世界的公司債務。藉此做出切割的同時,並呼籲債權人儘速與杜拜世界協商重整債務,一時間令投資人與債權人傻眼。
不過全球股市很快就回穩,但杜拜當地股市仍持續下挫。至12月9日止,杜拜指數累積重挫26.7%,同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鄰邦阿布達比(Abu Dhabi)股市也受到牽連,大跌15.2%。
就在12月14日,眼見一批41億美元的債務即將到期,擁有豐富石油的鄰邦阿布達比緊急宣布資助杜拜100億美元償債。杜拜燃眉之急,終獲紓解,也激勵杜拜股市上漲10%,暫時化解這虛驚一場的信心危機。
歐洲受影響大,股市反應過度
現在國際上也從一開始急著把杜拜打落谷底,到可以理性來重新檢視杜拜的狀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與即將出任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的現任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威倫.彼特(Willem Buiter)不約而同認為,這次杜拜的財政危機,僅是個別的地區性商用地產泡沫化問題,並不至於衍生大規模的後續衝擊。
首先它的負責金額並不是很高,只有500多億美元。再者,它也不是美國華爾街。去年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影響到全球,但是過去多年來與杜拜有大量投資或借貸的金融業,限於歐洲,尤其是歐洲的金融中心倫敦,包括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滙豐銀行等,杜拜世界590億美元債務中有400多億來自於歐洲。
因此歐洲金融機構短期內的衝擊在所難免。但是其他世界受到杜拜的影響其實有限。
「其實全球股市和媒體有點反應過度,重點要看杜拜的償債能力,不是負債比例高低或金額多寡,」擁有20多年基金投資資歷的南台科大財金系助理教授朱岳中強調,這次杜拜世界並沒有真的發生違約,而且杜拜本身的資產總值還超過負債,加上鄰近友邦阿布達比的力挺,應該沒有立即性的危機。
靠外資和借貸,杜拜美夢易破
再說,杜拜還有油源豐富的阿布達比這個真正富裕的好大哥,可以緊急搶救,更讓杜拜危機稍緩。
阿布達比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與杜拜就像一對分家的兄弟。滿懷壯志的杜拜弟弟一直想闖出自己的事業名號,但缺乏祖產石油做後盾,於是在外面大量借錢,在沙漠裡大興土木搞起各種「築夢工程」。
杜拜一再提醒自己「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因此努力砸錢創造多項世界第一且唯一的人造奇觀,包括在海上蓋出高達321公尺的帆船飯店、人工填海造成的棕櫚島與世界島、將海底景觀搬進室內的亞特蘭提斯飯店(Atlantis Hotel),及世界第一高塔杜拜塔等。
杜拜奢華的建築成就搭配全球媒體的宣傳行銷,創造驚人話題,吸引許多有錢的上流旅客、商務人士前來「朝聖」。2008年內,人口只有100多萬的杜拜沙漠,國際旅客竟多達600萬人次,杜拜的旅遊業一度暢旺興隆。
杜拜也順勢招商、推銷房地產與金融業務,不僅免租稅,甚至打破伊斯蘭傳統,讓外國人得以持有杜拜土地,希望藉由種種優惠手段吸引外資、外國人才源源不斷地湧進杜拜。
過去十多年來的杜拜街頭,舉目盡是工地,處處可見外國臉孔。當時全世界都一致公認,杜拜是中東最耀眼的一顆鑽石。
但是油源只占GDP6%的杜拜,其實許多發展都要靠外資直接投資、或是自己借貸來投資。
2008年9月後,金融海嘯橫掃全球,金融機構紛紛緊縮銀根,外資紛紛把錢從杜拜抽走,不僅跨國企業在杜拜的投資案喊停,帶動外國白領陸續失業回家去,杜拜當地企業也因為借貸困難,開始捉襟見肘、左支右絀。
金融海嘯讓過度擴張的杜拜,瞬間招架不住了。看著還不出錢的杜拜老弟,阿布達比雖然頗有微詞,但這位坐擁豐富「油元」的老大哥最後還是出手相挺。2009年內三次金援杜拜,累計拿出250億美元。
海嘯加速月球基地經濟隕落
阿布達比真是位有情、有義又有鈔票的好大哥嗎?那可不一定。
「其實阿布達比是為了保住各國投資人對自己與中東地區的信心,不得不出手力挺,」富邦金控經濟研究中心資深協理羅瑋分析。
石油產量不豐、且逐漸耗盡的杜拜,在現任邦長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帶領下,很早便思考如何因應這個困局。後來,他做了大膽的決定。
「杜拜透過大量借款來實現抱負。包括棕櫚集團(Nakheel)等國有地產開發商,他們四處撒錢把杜拜的海岸線、天際線,轉換成一條條的頭條新聞吸引人們視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如此描繪。
2008年曾出版《杜拜:脆弱的成就》一書預言杜拜財務危機,並曾在阿布達比、杜拜教書的英國杜漢(Durham)大學高級講師克里斯多夫.戴維森(Christopher Davidson)表示,他將這種在沙漠中創造奇觀的發展模式稱為「月球基地經濟」(moonbase economy)。
他形容,杜拜的發展策略,就好比在荒涼的月球上建造奢華宮殿來招攬遊客,卻沒有其他更穩固的經濟來源做為支撐,故而難以永續經營。「杜拜統治者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光靠房地產、奢華旅遊和建築業並無法撐起一國經濟的根基,」戴維森強調。
事實上,杜拜也知道光靠人工奇觀當招牌的觀光業,並不足以支撐杜拜,除了加強房地產開發外,也宣示要將杜拜打造為中東金融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科技中心、媒體中心等,一個個大計畫紛紛推出。
只是去年的金融海嘯,令許多投資客、外商受到銀根被抽或面臨龐大資金壓力,只好撤離杜拜;加上金融機構放款趨於保守,更讓杜拜苦無周轉資金,許多偉大的建設計畫宣告停工。
「即使沒有金融海嘯,這種靠炒作商用不動產的投機發展模式一樣會爆掉,金融海嘯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羅瑋強調。
兩隱憂:世襲政治、財務不明
此外,杜拜的世襲政治體制,讓決策大權掌握在邦長手中,造成諸多政策與政府及國有企業財務不透明,也是另一項隱憂。
「整個杜拜的擴張,其實就是由穆罕默德一個人的意志所主導的,」一位知名外銀投信高階主管也指出政治決策集中在一人身上,一旦市場的變化超過決策者所能判斷的情況發生時,就是危機來臨的時候。
這次杜拜還不起債務,西方國家最受不了的就是不透明。「到底欠多少錢,怎麼欠的?不透明,沒有細節,更沒有人會出來說明,」許多英文媒體這樣寫著。
但是,在阿布達比出手後,此刻杜拜乃至中東地區的投資信心似乎又悄悄回溫。
杜拜當地部份工程已經陸續復工。世界島醞釀要復工,一度停工的世界最高建築杜拜塔,杜拜當局也宣布全球即將在2010年1月4日正式開幕。
美國《BusinessWeek》也指出,杜拜開放、包容的文化,以及高達800億美元的GDP產值,加上周邊地區合計達數百萬人的內需市場,仍對投資人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也仍然是阿拉伯國家所積極傚仿的對象。
杜拜,似乎不打算因為這次危機向世界舞台說「拜拜」。
「偉大抱負仍是我們的計畫伙伴,宏大理想仍是我們的目標,」12月1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慶日演說時強調。「除非我們確定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都能享有尊嚴的生活,否則我們努力的腳步將不會停歇。」他也在個人的Twitter網站上,重申這一段話。
在穆罕默德眼中,杜拜只是受了驚嚇,並未落敗。一向充滿鬥志與創意的他,或許已在積極籌謀,捲土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