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首度曝光 富士康庫納霍拉新廠 到漂亮地方設廠 才能賺到錢

楊瑪利、邱莉燕
user

楊瑪利、邱莉燕

2008-11-01

瀏覽數 46,850+

首度曝光 富士康庫納霍拉新廠 到漂亮地方設廠 才能賺到錢
 

本文出自 2008 / 11月號雜誌 巴菲特 滾錢人生

登上藍色扶手樓梯,大大的「FOXCONN」深藍字體,印入眼簾。工廠入口處設有十公尺的露天大樓梯,然後再進入位於二樓的大廳。

這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富士康在捷克庫納霍拉(Kutná Hora)新廠的獨特設計。

站在天橋上往左看,一整排挑高的物流倉庫,停靠三輛大卡車,在陽光底下蓄勢待發,這才發現廠房如此設計是為了「生產線直通物流」,產品一完成,立刻就運送出去。

目前鴻海集團在歐洲共有四個廠,全數聚集中歐,兩座在捷克,組裝電腦,並生產液晶顯示器、電腦零組件和網通設備;另外兩座在匈牙利,除了代工手機,也生產電腦。

富士康第一座廠始於2000年的捷克,位於布拉格城外、約一小時車程的帕多比薩(Pardubice),購自捷克知名製造軍用雷達公司Tesla的舊廠。

八年後鴻海增建第二個廠,同樣在布拉格城外,離帕多比薩約50分鐘車程的庫納霍拉(Kutná Hora)鎮,今年9月甫完工,《遠見》是第一批到訪者。

城市外貌 決定人才磁吸度

「客戶在歐洲的生意做得很大,對鴻海有更大的產能需求,」富士康執行副總裁兼歐洲總經理張邦傑分析。

帶著鮮紅色眼鏡,渾身散發書卷氣的張邦傑,甚至以「來不及生產」形容電子產品在歐洲市場的超速成長,尤其是液晶電視、電腦和網路。

客戶催得急,也因此,庫納霍拉新廠的建成,幾乎是破紀錄,從動工到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只花了九個月。雖然還沒全部竣工,但明春所有的生產線應可就緒,全力衝刺。鴻海在捷克運籌歐洲業務,還能向外輻射至南非和中東。

如今,帕多比薩廠已經是全歐洲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員工約6000~7000人,旺季更高達9000人,2005年銷售額為514億捷克克朗,2007年成長到720億克朗,富士康也一躍而為捷克第三大企業、第二大出口商。

鴻海布局中歐的開端,始於1999年,曾任富士康美國總裁和新加坡董事總經理的張邦傑,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命,負責籌設歐洲總部事務。

「漂亮的地方才能賺錢,」感性的張邦傑笑著說。當年他到歐洲第一站便考察布拉格,第一眼就喜歡上這個城市,「整個布拉格就像一個大型美術館。」

加入鴻海逾19年的張邦傑,專長之一正是國際投資分析。

他認為,在漂亮的城市蓋工廠,找專業經理人比較容易,因為專業經理人會被美麗城市的風情所吸引。

「外貌決定論」的獨特見解,讓同時也負責俄羅斯蓋建新廠的張邦傑,在選擇廠址時,挑中了聖彼得堡廠,因為「聖彼得堡比莫斯科漂亮。」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事實上,布拉格讓張邦傑「一見鍾情」之處,還有它的地理位置適中,就在歐洲的正中央,「很多東西在捷克生產,兩天會到歐洲各國。」

因為鴻海不管是電腦抑或通訊類的客戶,常常希望馬上就拿到產品。若是從遠東運過來,海運平均要35天,空運雖只3天,但運輸成本不符經濟效益。

地理位置 比低廉勞力關鍵

正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張邦傑喜歡布拉格,鴻海才會將歐洲營運總部從芬蘭遷到捷克,原本預定在巴黎設廠的決定也一夕翻盤。

當時,張邦傑拿著「單程機票」來到捷克,展現要長期待下來、以及一定要做成功的決心,從沒想過什麼時候會調回美國。

近三年來,捷克的成本節節上揚,匯率從八年前一美元兌40克朗,上升到今年最高時14.5克朗,加上員工年年加薪10%、勞力也短缺,全廠至少聘用了1000多位斯洛伐克的外勞,每個月給人力仲介的費用就是1億克朗。

儘管如此,張邦傑仍認為不能遷出捷克,甚至還繼續加碼。「在捷克設廠是為了地理位置,不是為了便宜的勞工,」他以肯定的語音說,若光是為了成本低廉來到捷克,其實並不適合,但若是考量客戶的方便,捷克會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這種物流上的優勢,還會持續十年。

揮軍東征 歐洲將超越美國

張邦傑透露,鴻海的客戶比重,一向是50%在美洲,40%在歐洲,10%在亞洲。不過,現在歐洲的客戶比重已經超過美洲,並非美洲市場萎縮,而是歐洲後來居上。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忽視歐洲市場,」張邦傑指出,倘若美國經濟呈現衰退時,歐洲會是另一個「替代」。

另一件比較不為人知的是,鴻海在捷克默默從事當地社區公益,積極而低調。譬如捐贈乳癌斷層掃瞄等醫療器材給當地醫院,還有贊助當地兒童合唱團,幾年前,張邦傑還親自帶他們到台灣遊玩,不過,做的更多的是急難救助。

儘管已有四座工廠,但是張邦傑分析,目前也只能應付歐洲客戶七成需求,未來鴻海在歐洲共需要六個工廠,好涵蓋整個事業群的代工業務。

因此張邦傑不僅在捷克增設廠房,也積極往東邊國家尋找新的生產基地,「要到哪裡去我不能說,我只能說有在研究,方向的確是往東。」

到時候,捷克的生產線會「升級」為代工較高階的電子產品,較低階的,則會朝向中歐更東邊移動。

中歐研發中心的設立,也在祕密進行中。「整個歐洲合在一起看,成長會很快,」張邦傑信心滿滿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