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前的財務狀況,我總是很樂觀,因為我們有人,也有錢,實在沒有理由悲觀。有「人」,是指我們教育普及,教育水準高,有足夠的人才;有「錢」,大家都知道民間資金氾濫成災,國庫存底足夠調度,外匯存底更不用說。
戲裡的配角
政府理財,和家庭理財、企業理財都是一樣的,講求收支平衡。這麼多年我們很驕傲一直擁有健全的財政,收支一直維持平衡,以穩固的財政基礎來支持各部會發展計畫,就像唱戲一樣。各部會唱主戲,財政部則是一個主要的配角。
談到財政收支,最重要的就是稅收。稅收是經常性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從私人經濟中拿出一部分交給公有經濟。但是最近幾年,我們稅收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收入的比例越來越低了,例如十年前稅收占七0%,現在則不到五0%。為什麼?因為政府因應民意,要做許多重要投資,因此在支出面增加,收入面則降低,收支差距越來越大。
但我們並不氣餒,因為根據「預算法」規定,政府的經常性收入一定要滿足經常性支出,如果行有餘力,當然就做公共投資;如果不夠投資,就發行公債。
不過依據「中央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嚴格規定公債的發行只能做資本性支出。所以這幾年我們公債的發行大幅度成長,五年前只有一百億元,今年將近一千億元,明年會更多。
現在正在進行賦稅改革,大家一定希望大幅度地減稅或免稅,不可能希望有高度的稅收成長。在這種情形下,財政部怎麼辦?
我們要推銷幾個觀點:第一個就是「減加同步」。政府的支出就是人民的負擔,政府不會變錢嘛!第二個是「權利和義務平等」。享權利就要盡義務,俞院長一再向地方政府疾呼,一定要推銷「受益付費」的原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別搶我口袋裡的錢
另外,我們國人對逃漏稅不夠重視。在美國假如有人逃稅,他的鄰居或整個社區對他都不齒。因為他們有個觀念,本來政府要花十塊錢,這十塊錢是十個人平均分攤的,如果有個人不拿出來,其他人勢必得幫他負擔,所以你逃漏稅就等於是把我口袋裡的錢搶過去。大家有這樣一個體認,對逃漏稅自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在這方面還不夠。
到今天為止,報上常講國庫有一千多億的現金,為什麼不減稅?為什麼不補助地方政府?為什麼不做這個、不做那個?關於這一點,郭部長在不同場合一再強調,根據預算法中有關主計的規定,這算是「稅基剩餘」。現在我們發行公債,應該還本付息而還沒有還的有一千多億,國庫歷年結算的餘額有一千多億,兩者剛好平衡,等於既沒有負債,也沒有結餘。
我們要解決投資管道的問題,要幫助企業升級,所以我們積極推行「創業投資事業」,就是希望把國外生產和管理的技術吸引進來,同時透過合作關係,希望使我們的產品能打開國外市場。
過去我們吸引國外學人回國投資和設廠,但是根據過去多年合作的經驗,發現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政府投資,他們把錢不當錢的花;另一種是一個子兒都不捨得花。結論是什麼?就是財務觀念不一樣。
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是財政部最大的挑戰。郭部長特別強調兩點:
第一是儘量建立制度。因為制度的存在,才可以使事情長期推行;第二是儘量培植人才。自由化、國際化都要從人一點一滴做起。
當然,培植人才有個最大的困難就是,待遇不好不容易吸引人,新手來了幾年也被外面公同挖走了。這方面我們並不氣餒,只要是國家的人才都可以為國用。例如,財政部有人講,管銀行的金融司是一般公務人員的待遇,一個科長還不如銀行一個辦事員;國庫署的人也說,我們的待遇和其他單位不能比。待遇和培植人才有相當的關聯性。
待遇不好成問題
大家也很關心銀行、保險公司開放的問題。過去國內銀行要設分行較困難,現在我們儘量批准。以前到國外設分行限制條件也很多,現在沒有限制,只要你有本事,而且告訴財政部你有那些人才,原則上我們樂觀其成。到國外投資,財政部也是同樣的態度。
討論內容摘要
問:很多人說,台北市在晚上九點以後,地下經濟非常蓬勃。不知道政府對地下經濟問題有無對策?
答:地下經濟是我們經常挨罵的問題。任何國家都有地下經濟,不過範圍大小不同而已。稅收會有死角,地下經濟不僅是稅收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治安問題。
我們研究過,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結合治安及其他機關;收稅比起來還算是較小的問題,影響治安,問題才真的嚴重。
有一年過年時,台北市稅捐單位派了兩百多人晚上去站崗,我很擔心;這裡面有很多是女生,她們去站崗,我們得派男生送她們回家。讓這些人去對付地下經濟,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實在沒有這個本事,需要的是另一套作法。希望稅捐單位和地方政府、治安單位等有關機構聯合起來共同解決。
如果正門走不通
問:地下經濟蓬勃,除了逃稅是一大誘因之外,另外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正門走不通。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把一些行業納入正軌,例如期貨市場?
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看法是,期貨市場應納入正軌,但問題是目前沒有適當的管理辦法。經濟部本身很希望它慢慢地上化,財政部也是樂觀其成,因為會有正面的影響。
問:最近房地產狂飆,有人提到可用租稅的手段來解泱這個問題。不知次長看法如何?
答:根據我的瞭解,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用租稅的手段來阻止房地產狂飆。現在已有的租稅就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而已,還沒有考慮其他租稅手段。
這是一個經濟行為,從供給面來解決可能比較好一點。
(楊孟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