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指出,台美關稅談判美方要求台灣投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立委關注央行是否因此動用外匯存底。中央銀行今天說明2原則,外匯存底是否變動,一是看央行有沒有對外匯市場進行調節,二是看外匯市場供需。
台美關稅談判近尾聲,美國媒體Politico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方要求台灣投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而台灣目標月底前與美敲定協定。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邀財政部、中央銀行等部會進行報告,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關切台灣對美投資若達3500至5000億美元,央行是否因此動用外匯存底。
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表示,目前還沒有定案,至於對美投資是否動用外匯存底,必須先說明,外匯存底是由央行保管、運用,因此外匯存底規模是否變動,主要是看央行有沒有對外匯市場進行調節,以及觀察外匯市場供需。
賴士葆追問,廠商投資美國,會用新台幣換美元,影響匯市,央行是否會進場干預,嚴宗大回答「我們看市場狀況」。
賴士葆也關切近期金融市場波動,央行外匯存底配置有無大幅改變,嚴宗大說明,主要還是持有美元計價資產,占比近八成。
賴士葆指出,台灣央行持有美元資產是世界第一,嚴宗大僅回答,台灣持有比率是比較高。賴士葆接著詢問,是否有買黃金跟加密貨幣,嚴宗大表示目前沒有。
另外,賴士葆關切房市降溫,央行是否考慮鬆綁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嚴宗大表示,9月已經略有調整,央行理監事會每次開會都會檢討當前政策,下次開會時,也會進行內部檢討。
賴士葆詢問,這是否意味可以預期央行12月將鬆綁管制,嚴宗大說,要等理事會開會才知道。
美媒:美要求台灣投資!規模3500至5500億美元
台美關稅談判近尾聲,美國媒體Politico今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方要求台灣投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而台灣目標月底前與美敲定協定。
台灣在7月曾傳出政府為爭取最佳關稅,有意加碼投資美國3000億(約新台幣9.32兆元)至4000億美元。
總統賴清德11日形容台美對等關稅談判「缺臨門一腳」,目前暫行關稅20%,目標是稅率降低且不疊加,美國對半導體進口展開「232條款」調查方面,也盼取得最惠國待遇。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今天引述「熟悉台美關稅談判情況、獲准匿名發言的人士」指出,如果美國政府停擺能盡快結束,台灣希望能在本月底前敲定關稅協議。
即使最高法院可能推翻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Politico報導,台灣仍持續推動與美國的關稅貿易協定,因為更擔心美國商務部正進行的「232條款」調查可能對台灣在全球居主導地位的半導體產業徵收新關稅。
報導指出,目前,川普政府正在與台灣就關稅協定中的一項條款進行談判,該條款要求台灣在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這項安排仿照美國政府與韓國和日本達成的類似承諾。
知情人士指出,這筆投資金額的規模將「介於韓國的3500億美元與日本的5500億美元之間」。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0月初訪美後,曾召開記者會說明擴大對美投資部分。她指出,已經向美方提出有別於日韓的「台灣模式」,將以企業自主規畫,搭配政府金融信保,透過政府對政府模式合作,共同開發產業聚落。
對於報導提到的最高院可能推翻川普關稅,駐美代表俞大㵢8日於台僑餐會上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最高法院裁定與台美關稅談判應分開看,不能冀望法院裁定。台美都盼盡快完成談判,結果指日可待,但最後仍是要雙邊同意。
Politico這篇報導也說,最高法院裁定權衡川普關稅權力的界限之際,外國預計與美國政府的談判將加快進展,判斷如果最高法院裁定川普的關稅政策無效,可能會削弱美國政府的談判能力,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因此更有機會在未來的關稅協定中占主導地位。
一位歐洲小國的官員匿名表示,「大門已經敞開,我們打算伺機而動」。
無論最高法院最後做出何種裁決,這名官員指出,所有尚未與白宮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都面臨壓力,必須追求「與已達成降低關稅協議的其他國家相比最有利的結果。」
美國最高法院上週就川普動用緊急權力課對等關稅的合法性言詞辯論,大法官不分保守、自由派都質疑川普作法。不過,即使關稅最後被推翻,川普仍有其他法律工具,可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等其他法源加徵不同關稅。
本文轉載自2025.11.13「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