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往兩端布局,化糧荒為良機 讓台灣農業微笑全球

范榮靖
user

范榮靖

2008-06-13

瀏覽數 32,450+

往兩端布局,化糧荒為良機 讓台灣農業微笑全球
 

本文出自 2008 / 6月號雜誌 大發糧財

沉寂許久的糧食價格突然變高,台灣農業也跟著由黑翻紅,吸引眾人目光。

4月30日早上9點不到,台北巿徐州路上,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201室,擠滿了500多人,座無虛席。會場上新任副總統蕭萬長致詞時肯定地說,「透過科技改良,可以創造糧食與能源發展雙贏。」

這是宏仁企業集團與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能源、糧食、農業、與台灣經濟發展研討會」。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有感全球糧食問題日益嚴重,自掏腰包舉行這次研討會,希望各界人士為台灣農業找出路。

「世界的危機就是台灣的轉機,台灣農業的強項在技術,這是最好的時機,」王文洋拋磚引玉,期許更多人士重視台灣農業。

搶進農金時代,全台企業動起來

無獨有偶,前年8月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也推出品牌基金,積極推動台灣農業朝向國際化及品牌化發展,讓台灣農業微笑全球。

近年來,愈來愈多賢達人士關注農業,找尋台灣農業的未來。

三年前,台橡董事長黃育徵退居幕後,專職董事,也著手關心台灣農業的未來。「我把農業看成文化事業,這是很有意義的事,」53歲的黃育徵興奮地說。

時時找尋產業明日之星的創投業者也很積極。

今年5月8日,在首次來台舉辦的亞洲私募股權與創投論壇上,台灣工銀科技顧問公司總經理駱怡君明白指出,她看好的未來產業之一就是農業,她已經下鄉拜訪過多位農夫,甚至還拿鋤頭整地,體會農夫的生活,「鋤頭還真的滿重的,」她笑著說。

「農金絕對是未來的主流,」駱怡君的創投已經投資了旅美華人科學家石家興創立的BRI酵素飼料公司,預估會有20億美元產值。

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農業生技商機,2007年產業規模就高達530億。(見頁312表1)為了搶得先機,老字號的中華開發工銀邀請了多家農業生技公司進行簡報,現正仔細評估投資的可行性。

克服WTO魔咒,夕陽產業將成明日之星

眼前,台灣農業已走到關鍵的分水嶺了。

1996年前,台灣農業產值每年穩定上揚;但到了2426億元高峰後,卻開始下滑, GDP占比也逐年下降。(見頁312表2)

「台灣農業非常弱勢,」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從事水稻研究20多年,感慨地說。尤其1990年代後,兩岸交流,台灣農業自豪的優良種原,竟被台商私下帶往中國,在當地開花結果,反噬台灣海外巿場,更使台灣農業慘不忍睹。雪上加霜的是,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處境更為嚴峻。

當年農委會就估計,台灣農地種植面積將減少5.3萬公頃、1.8萬至2.7萬位農民受到牽連、農業產值銳減247億元,占GDP比重更下滑至1.9%以下。

當時台灣的農業,儼然就是夕陽產業。

先是耕地面積狹小,每戶農家大約只有1.1公頃,沒有規模經濟。農民平均年齡也過高,45歲以上約占85%,教育程度也低,不到三成念過中學,使得農業走向專業化,有一定難度。

但這些年來,經過不斷調整,加上高糧價議題持續發燒,催化農金時代到來,台灣農業行情再次看漲,孕育愈來愈多的農業新貴。

既有優勢1 生產研發也將導入科技思惟

其實,從日據時期開始,台灣就已建立技術優勢,吸引有志之士加入。例如,1986年,中研院成立分子研究所,致力研究水稻基因序列的余淑美一家四口就從美國康乃爾大學回國服務。

個子瘦高的她說,小時候最喜歡去田裡幫忙爺爺耕田,一看到稻田,整個人的心情就很寧靜,奠定她日後研究水稻的基礎。

此刻,在研發優勢上,更要精益求精。

走進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內的魔米生技廠房,輸送帶上跑著機能性米飯、米製品、以及米飲料等,琳瑯滿目。

這是傳香飯糰轉投資的公司。繼飯糰後,魔米導入科技元素,致力米食科技化發展,「改造傳統米食,創新現在米食,創造未來米食,用米感動世界,」魔米生技總經理余政隆說。

既有優勢2 用前端技術,建立全球利基

在研發上,即使公司不大,「如果掌握前端技術,也能放眼全球市場,」現年69歲,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家禽系教授石家興點出。

石家興是全球第一位發現在沼氣醱酵中,雞羽毛完全被分解。他因此從沼氣槽中分離出分解羽毛的細菌菌種,接著純化出角蛋白酵素,在1989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並獲得專利。

這個技術最大的用途在於,添加到畜產動物飼料裡,可提高飼料中的蛋白質消化率。尤其,最近黃豆價格高漲,飼料價也跟著上揚,如果飼料加了角蛋白酵素,提高消化率,豆粕便可減量使用。因為極具商業價值,他於1999年創辦BRI(BioRes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初期資本額400萬美元。

2000年,台灣的誠信創投拿出100萬美元挹注;去年台灣工銀也很看好,加碼投資。

「研發技術之外,專利、商標、或品種權也很重要,」台橡黃育徵提醒。

農友種苗就深諳這個道理。由於農友做的是全球生意,為了成功打入每個巿場,「必須申請當地品種權,才能保護自己的農產品,」農友種苗董事長陳龍木分析。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創新模式1 簡化機械操作,輔導老農學習

不只如此,現代農民只要善用技術、機械與種苗等,就能成為農業新貴。

開車駛入新竹縣竹北巿新國街,巷道減為單線道,綠野田間,來到煌智自動化蔬果育苗場。走進工作室,只見一位身形瘦削,年過七旬的老翁正準備操作穴盤自動播種系統。

他先熟練地在液晶螢幕設定,確定每個環節無誤,再按下啟動鍵,種子直接打在穴盤上,每個空盤各有128個穴格,可種128顆種子,播種精確度高達99%,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這位老翁正是煌智自動化蔬果育苗場負責人郭重炘,現年74歲,國中畢業後就投身蔬果育苗農業至今,不曾間斷。

九年前,他捨棄傳統土撥方式育苗,改用自動化設備,產量多出10倍,收入倍增至每年300萬~400萬元,甚至去年更有700萬元進帳。

原本,朋友建議他,可請一位年輕人幫忙,但他堅持自己學。「年紀、學歷都不是問題,操作機器很容易啦,一點都不難,」郭重炘笑著說。

創新模式2 協助原住民,建立有機產銷通路

「走向有機,也是農夫提升競爭力的一條新道路,」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點出。

這幾年,台灣本土生產的有機農產品成長迅速。從五年前的0.66億元增至去年的9.6億元,成長超過10倍。(見表3)

甚至,有機農業也能用來幫助弱勢族群。

今年1月,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作家王文華共同舉辦的若水國際第一屆「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結果揭曉,結合農業、環保、與原住民關懷的「曙光計畫」便從中脫穎而出。

陳雅楨、王鵬超、李志強和呂佩娟四人組成的團隊,協助原住民栽種有機疏菜,同時用部落的廚餘做肥料,收成後再交由他們販售,並將利潤回饋原住民。

創新模式3 組織佃農團隊,以規模壓低成本

現在,不只精緻農業,就連傳統農田,在一群人的努力下,也能改變小農宿命,產生新的生命。

3月,南下雲林縣斗南鎮,剛下交流道,就聽到「噗、噗、噗」聲響,望向前方,一台約翰迪爾(John Deere)曳引機穿梭於一望無際的農田。

操作這台機器的是一位戴著眼鏡,手長腳長的年青人,一邊聽著流行歌手郭靜的歌曲「我不想忘記你」,一邊駕著曳引機馳騁整地。

他叫歐孟瀚,現年25歲,畢業於嘉義大學森林系。去年退伍後,為了就近照顧家裡,他進入斗南農會工作,成為現代農夫。

在這一大片田中,不只歐孟瀚一人,還有另外14人共同奮鬥,不少具有大學學歷,更有7人都是六、七年級生。

他們向農民租下休耕地,耕種面積達500公頃,可謂全國最大佃農團隊,前二期種植水稻,第三期則是馬鈴薯或胡蘿蔔。

產量大,就握有通路議價能力,馬鈴薯一公斤可以賣到40元,比其他單打獨鬥的農民多了35元;銷售後再依績效分紅,有人年收入上看百萬元。

創新模式,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扮演關鍵居功厥偉。

台灣加入WTO,農民開始休耕,張有擇從危機中看到機會。他和台灣大學生物機電系教授方煒等人,先向休耕地主承租農地,遍布彰化、雲林、台南等地,再號召有志青年加入,返鄉耕種。

農地面積大,需要機械化耕種,斥巨資購買設備,四組播種機械就要價6000萬元,其中農委會補助一半。「這是一大進入門檻,不是任何人都能仿效,」張有擇補充。

因為大規模生產,加上機械化栽種降低生產成本,使得他們在巿場上具有議價能力。

不只如此,為了鼓勵佃農,還仿效高科技公司,設計分紅制度。他和方煒苦思後,將農夫角色分為兩類,其一叫做田間管理員,可以績效分紅;另一類則是機械耕作員,領的是固定薪水。

斗南農會的小地主大佃農模式已在各地引起廣大回響,近期已有不少農會、機構前往觀摩,連中國最高農業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在密切研究中。

不論研發、生產,最關鍵的就是,「千萬得要知道巿場在哪,懂得行銷才行,」台橡黃育徵提醒,巿場不是僅限國內而已,應該放眼全球。

種植也並非要在台灣。如同高科技委外代工一樣,「台灣只需研發、行銷,種植可以種在國外,擴大面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長黃裕星補充。

未來農業將走深度化、產業化

更有甚者,打造台灣農業競爭力,除了行銷、品牌,應該從生產經濟、知識經濟如何進化到文化、創意經濟思考。

「不是只賣產品,還要賣感覺、賣服務,結合當地的文化,以符合農業英文agriculture(地的文化)字義,」黃育徵舉例,開設類似日本料理東西軍節目,但裡面食材全是來自台灣各地,拓展旅遊商機。

休閒農業也是個例子。台大林國慶舉例,瑞士土地也很小,但在政府輔導下,不少轉型休閒農業,結合當地特色、生態,吸收國外觀光客,活絡經濟,台灣也可效法。

長期目標,台灣農業更要轉型成為農業服務業。「我們可以輔導他人農業品牌經營、接受委託研發、或是採取整廠輸出模式,賺服務的錢,」黃育徵闡釋。在農業再度成為顯學的時候,相關的上、中、下游,「只要能走向產業化經營,當能開創春天,」宇智顧問董事長徐小波總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