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電影《一一》是導演楊德昌的史詩經典之作,也是他生涯最後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但這片曾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作品,卻在台灣上映過程一波三折,如今4K數位修復上映,更是不能錯過。
2000年的電影《一一》是導演楊德昌的史詩經典之作,也是他生涯最後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但這片曾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作品,卻在台灣上映過程一波三折,如今4K數位修復上映,更是不能錯過。
台灣導演楊德昌於2000年執導的史詩鉅作《一一》,不僅是其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更被國際媒體多次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部片名看似簡單的作品,實則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涵,片名「一一」在橫向書寫時,像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並肩而立,而在縱向書寫時則上下相疊成「二」,象徵著個體在關係中合而為一的過程。
電影的英文片名《A One and a Two》也巧妙地呼應了爵士樂演奏前的數拍,為這部描繪人生複雜樂章的電影,定下了輕巧卻深遠的基調。
《一一》由楊德昌執導、編劇,吳念真、金燕玲、李凱莉、張楊洋、尾形一成、柯素雲與蕭淑慎主演,這也是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集大成之作,透過一個中產家庭的生活片段,深刻描繪台灣90年代社會變遷,奠定影史崇高地位。
當年,《一一》是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及《麻將》之後,楊德昌沉潛4年推出的新作,他曾透露如果想拍生命的故事,可以專注在單一的個人,但如果要拍從小到大、到老的生命階段,最好要拍一個「家庭」,「因為所有的年齡都有一個代表,所有的人又都是密切相關的,他們的經驗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
楊德昌雖早在開拍前15年就已寫好劇本,但因為故事縝密,人物關係複雜,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歷練還不夠,直到邁入50歲,擁有足夠的生命經歷和情感視野,有把握具體呈現片中描繪的家庭體驗與情感溫度,才進而拍攝《一一》。
《一一》對人生的闡述,刻畫社會矛盾與城市變遷
「人生有時,其實就像1 + 2一樣簡單。」《一一》描述,簡南峻(吳念真飾)年過40,是一家電腦公司的合夥人,與妻子敏敏(金燕玲飾)、兩個孩子(李凱莉、張楊洋飾)及年邁的岳母同住在台北的一間公寓裡。
在敏敏弟弟的婚禮當天,一連串足以改變命運的事件接踵而至,岳母突然中風、命懸一線,而南峻也意外與久未聯絡的初戀情人阿瑞(柯素雲飾)重逢,心中泛起久違漣漪。
此時,公司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一次偶然的機會,南峻與來自日本遊戲設計師大田先生相談甚歡,合作的火花就此點燃。南峻飛往東京洽談合作計畫,並在異地與阿瑞再度相見。
家庭自此捲入一連串難以預料的動盪。敏敏情緒崩潰,獨自投身宗教尋求慰藉;女兒婷婷初嚐戀愛的甜美與心碎;兒子洋洋在學校闖下禍事;而敏敏的弟弟則在新婚與舊愛間進退維谷。
在這場生活的漩渦中,每個人都被迫面對自己的人生選擇。他們將逐漸領悟:即使世界混亂如斯,生命,依然值得珍惜。
電影透過一個台北中產家庭的婚禮到葬禮,展現人生不同階段的愛與失落,被譽為「新台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楊德昌藉家庭縮影描寫社會矛盾與城市變遷,讓《一一》成為映照世代記憶的經典之作,多年來,《一一》始終被觀眾盛讚,「不同年紀看,都能體會到不同感動。」
楊德昌最細膩的鏡頭語言,讓故事交織真實的人性映照
《一一》以台北的一戶中產階級家庭,簡家為中心,鋪陳出一個龐大而細膩的眾生相。透過簡南峻、敏敏夫妻,以及他們的一雙兒女婷婷和洋洋,故事多線並進,交織出一幅關於家庭、愛情與人生的真實畫卷。
故事始於一場充滿波折的婚禮,緊接著婆婆的突發中風,將簡家成員帶入一個充滿挑戰與反思的階段。面對日復一日的瑣碎與沉重,每個人都試圖在困境中尋找出口。
簡家看似平靜的生活表象下,暗藏著人生的種種無奈與迷惘。簡南峻與舊情人的重逢,讓他反思過往的選擇;妻子敏敏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遁入空門,尋求心靈平靜;大女兒婷婷在初戀中體驗到苦澀,也走上了與父親相似的道路;而年僅8歲的小兒子洋洋,則以獨特的視角觀察著世界。他認為「人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於是拿起相機,拍下人們的背面,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真實。
楊德昌以極其冷靜與客觀的鏡頭語言,將這些日常中的片段編織在一起,沒有戲劇化的衝突,卻充滿了細膩的情感力量。
電影不僅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觸及了生命的本質。它讓我們看見,無論是看似平靜的中年人生,或是充滿困惑的青春期,每個人都在各自的「一一」中獨自面對,同時也在「二」的關係中尋求連結。
《一一》以其溫柔而深刻的筆觸,讓我們在觀影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理解那些生命中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的瞬間。
《一一》所呈現的故事,或許就是每個人的「背影」
《一一》其魅力不僅來自於鏡頭下的台北日常,更在於它深入骨髓的生命哲學,讓無數觀眾在觀影後感到一種如夢初醒般的震撼。
有人說,電影173分鐘的片長,卻讓人彷彿活過了一輩子。這種奇特的感受,正如片中小兒子洋洋所說的,他拍下人們看不到的背影,因為人生總有看不到的另一半。這部電影,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背影」,讓我們得以回望那些被遺忘的困惑與掙扎。
電影細膩地捕捉了人生各個階段的停滯。中年人簡南峻在事業與情感上的進退兩難,讓他困惑於當初的選擇;妻子敏敏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感到人生被掏空,只能遁入空門尋求解答。
他們原以為再活一次會有不同的結局,卻在發現「沒什麼不同」的悲哀中,最終體認到生命的本質。然而,這並非悲觀,而是一種直面現實後的豁然。
與此同時,大女兒婷婷在青澀初戀中經歷了背叛與成長,在疼痛中理解了愛情的複雜。而最小的洋洋,則以一種最純粹的視角,觀察著周遭大人的困境,他用相機捕捉他們看不到的世界,用行動回應對他的打擊。
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生命最本真的活力,那股即使被生活磨損,依然能找到出口的希望。
《一一》最動人之處,在於它成功地讓觀眾在短短3小時內,經歷了一場跨越年齡的生命輪迴。從10歲的懵懂洋洋,20歲的困惑婷婷,30歲的掙扎阿弟,到40歲的迷茫敏敏與南峻,乃至於60歲看盡一切卻沉默的婆婆。
每一個角色都像是我們人生的投影,讓我們得以在不同階段,與自己進行一場坦誠的對話。電影揭示了生活的真相,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一一」,而所有這些「一一」交織在一起,便組成了整個世界。
《一一》是一次深刻的反思,讓人們學會欣賞日常中的不完美,並在平凡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一一》台灣上映過程一波三折,4K數位修復更不能錯過
楊德昌導演的經典之作《一一》,在國際上獲得崇高讚譽,然而其在台灣的發行過程卻一波三折,成就了一段傳奇而遺憾的歷史。
這部於2000年坎城影展首映並榮獲最佳導演獎的電影,因版權問題一度未能登上台灣的大銀幕。當時,由於版權由日本製片方持有且發行費用過高,加上新聞局因其非台灣製作而拒絕提供旅費補助,都讓楊德昌感到失望,楊德昌也沒讓《一一》報名金馬獎,最終導致《一一》錯失了當年的台灣院線。
即便在楊德昌導演於2007年逝世後,儘管各界努力推動重映,版權問題依舊讓計畫延宕,讓無數台灣影迷引頸期盼。
直到楊德昌導演逝世滿10年的2017年,在電影主創團隊與眾多影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一》終於首次在台灣正式上映,讓這部經典之作得以與故鄉的觀眾們在大銀幕相遇。這場遲來的首映,不僅是對楊德昌的紀念,更是一場深具意義的文化回歸。
時光荏苒,如今正值《一一》上映25週年,片商特別推出了全新的4K數位修復版,讓這部作品的經典地位得以歷久彌新。該版本集結全球影人心血,力求重現經典原貌,並特別邀請曾獲4A創意獎、金曲獎及台灣電影行銷獎提名的頂尖平面設計師陳世川操刀設計全新「純真版」特典海報,堪稱影迷夢幻逸品。
《一一》史詩經典,超乎想像的電影盛宴
《一一》於2000年讓楊德昌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台灣導演,4K修復版更獲選為坎城影展「經典單元」開幕片,盛大重返國際舞台,讓歐美影迷趨之若鶩。
這次由陳世川設計的特典海報,延續原版紅色背景,卻以帶有歲月痕跡的質感,呈現復古卻又蒼涼的氛圍。海報場景回到《一一》最經典的囍宴片段,小男孩洋洋穿著筆挺西裝、手握粉紅氣球奔跑離去。氣球在畫面中化作光暈,象徵童年與美好稍縱即逝;而片名「一一」則以書法筆觸揮灑,彷彿一首靜謐詩句,將時間與記憶永遠留存。
《一一》修復過程橫跨多年,由楊德昌遺孀、也是本片配樂的彭鎧立四處奔走,從版權洽談、修復細節到監督調色皆親力親為。法國發行商Carlotta製片人保羅邦庫爾(Paul Boncour)擔任推手,並與日本Pony Canyon跨國合作。聲音修復由金獎大師杜篤之擔綱,調色由Imagica的山口昇負責,彭鎧立更親自監督修復成果,因其全力付出而獲得高度讚譽。
對於那些錯過在大銀幕觀賞《一一》的觀眾而言,這次的4K數位修復版不僅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更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電影盛宴。透過最頂尖的修復技術,我們將能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重新感受這部電影的深刻與溫暖,體會簡家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喜怒哀樂,並與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再次親密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