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正在悄悄把IP變成一條24小時不停機、為公司狂吐鈔票的生產線。2025年上半年財報中一個數字藏著關鍵:庫存週轉天數從102天猛降到83天,爆款商品上架即售罄──這不只是飢餓行銷,而是一套精密計算的IP變現系統,更是這個時代最優雅的賺錢模式。
中國大陸知名潮玩泡泡瑪特(POP MART)又跨界聯名了,這次是新上市手機vivo V60。「從談合作到拍板定案,超過一年的時間,」vivo 台灣總經理陳怡婷透露,早在泡泡瑪特在港交所股價瘋漲之前,便展開馬拉松式洽談。
令人好奇的是,泡泡瑪特迄今總共有93個IP,為何vivo會選「ZSIGA 」這個知名度尚不如LABUBU的「帶刺小孩」,一個既叛逆又童真、真誠表達內心情緒的公仔進行聯名?
「這個IP,其實是接下來泡泡瑪特想要主推的一個系列,」陳怡婷表示,聯名銷售可互相導流,彼此共享對方的粉絲基礎。此外,ZSIGA的概念主打「慢下來」和「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導」,也與台灣消費者嚮往的慢活不謀而合。
不只是vivo,泡泡瑪特還跟迪士尼(Disney)、漫威(Marvel)、三麗鷗(Hello Kitty)、哆啦A夢、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都聯名過,名副其實真的「很百搭」,也為泡泡瑪特的獲利帶來新的增長點,這正是為何網路上有人感歎,泡泡瑪特造IP:「真的和印鈔票差不多了。」
公仔搶手,黃牛炒作暴漲數倍
網友「貓大人的fire計畫」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曾經一度覺得泡泡瑪特更多是短時間的風潮,特別是2022~2023年的營收成長放緩,一度加深了他的刻板印象。
直到2025年7月參加了一場位於北京的線下特展,才真正認識到泡泡瑪特背後強大的粉絲經濟和「黃牛生態」。結帳櫃檯前,基本人均消費都在2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我搖號搶到的299元手辦,取貨當場就有人600元回收,」這位網友分享說,過了兩天,再去二手拍賣網站查看同款公仔的價格,竟然已經漲到了1200元,追逐炒作的現象十分瘋狂。
再翻開泡泡瑪特2025年上半年財報,業績也「漂亮到炸裂」。總觀財報共有以下3大亮點:
█ 亮點1:全球化成績令人矚目。
自2019年在韓國首爾開出第一家海外門店起,迄今搭建的全球銷售網路已逐步成型,營收不再侷限於中國大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洲門店的營收成長高達 1142%,亞太也有 258% 的成長,顯示海外市場的爆發力遠超預期。
觀察泡泡瑪特成長快速的三大市場:美洲、亞太和大陸,可以發現各有不同的策略。
美洲部分靠TikTok直播帶貨,加上符合當地文化的聯名合作來打開市場。亞太市場主打旅遊零售通路,並透過蝦皮(Shopee)線上滲透,快速鋪貨。而大陸市場則聚焦三、四線城市的新客群,同時加強會員經營,把用戶綁得更緊。
泡泡瑪特成長快速的三大市場 | ||
---|---|---|
區域 | 門店數量 | 營收成長 |
美洲 | 41家 | +1142% |
亞太 | 69家 | +258% |
中國 | 443家 | +135% |
資料來源:泡泡瑪特2025年上半年財報|整理:邱莉燕 |
█ 亮點2:IP孵化,如同工廠流水線。
潮玩最大的挑戰是「新鮮感會過去」。財報中顯示,泡泡瑪特的第一個IP「MOLLY」收入占比,從2023年為 15%降至如今的9.8%,但新的爆款IP如LABUBU(拉布布),還在持續刺激著粉絲們的購買衝動。
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產品系列,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48.14億人民幣,營收成長高達668%,並占總營收34.7%的比例,說是公司的「自動提款機」也不為過。
LABUBU的超級爆發力,意味著泡泡瑪特不再過度倚賴單一明星IP,而是不斷孵化新的IP,延長品牌的生命週期。再加上與美妝、餐飲、時尚等多元化產業聯名助攻,人們在不同場景都能遇到泡泡瑪特,擴大影響力。
還令人驚訝的是,泡泡瑪特現在公司內部擁有多達1830名設計師,比去年同期增加招聘了48%,而非只跟外部設計師合作。
更罕有人知,新的IP是以標準化作業流程「產出」,確保每年能推出20個以上的IP。接著將IP矩陣釋放到市場上,由市場買氣來檢驗哪個IP更具價值,出爆款的機率也因此提高許多。
而在如此高強度的IP生產下,研發費率僅0.56%,遠低於行業均值3%,效率堪比「超級印鈔機」。
█ 亮點3:庫存壓力下降,爆款供不應求。
財報上顯示,存貨週轉期從去年的102天,明顯縮短至83天,庫存壓力顯著緩解,部分熱門商品甚至才剛推出,就迅速銷售一空。
雖帶有些許「飢餓行銷」的操作意味,但高效的周轉效率,無疑為這個消費型品牌帶來正面效益。
同時,泡泡瑪特也在嘗試更多IP延展,無論是北京的泡泡瑪特主題樂園、商場內的特色專區,乃至拍電影、做成珠寶首飾,都正在一步步測試IP的長線價值。
分析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IP經營絕對不是只追求短暫的熱度,而是體系化的長期布局,才能真的像印鈔機一樣,持續產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