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自己總是陷入「減肥、復胖、再減肥」的惡性循環?你以為你是在對抗美食的誘惑,科學家卻發現,其實你是在跟身體深處裡那個強大的「胖記憶」戰鬥。那該如何逆轉?請見完整拆解。其實方法比多數人想得簡單。
好不容易減肥成功,但體重居然反彈了,要怪自己一時貪嘴不夠自律嗎?別沮喪,科學家最新發現指出,復胖不全然是自己的錯。
早在2005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綜合多項長期研究便指出,雖然許多人可以成功減掉 5~10%的體重,但大多數人在一年後會復胖,且高達80%的人在5年內會復胖所減掉的體重。
被譽為「肥胖研究之父」的美國路易安那州立大學榮譽博士喬治.伯瑞(George Bray)在2019年接受美國營養學會的專訪時表示:「我對尋找有效治療肥胖的方法這麼難感到驚訝。同樣讓我驚訝的是,目前還沒有發展出有效的策略,來提高能量消耗做為減肥的機制。」
學界一致公認,減重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但長期維持體重則更具挑戰性。科學家還發現,復胖和減肥方式無關,無論是節食還是運動,或是吃減肥藥,甚至是手術減肥,體重都會反彈。
體重一開始減少,但在幾週之後又恢復原狀的現象,又稱為「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意指體重的下降與回升反反覆覆,像溜溜球一樣上下擺動。
減肥的盡頭是復胖?
2024年發表於《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一項研究,甚至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週期:減重者在前六個月通常會經歷快速的體重下降,但在第六個月之後,便進入「減重高原期」,即使更換飲食方式,例如從低脂飲食轉為低碳水飲食或反之,也無法有效重新啟動減重。
此時,多數人會更加努力減肥,把體重再降下來。但比較悲劇的是,一次次的減肥,迎來的可能是一次次的反彈。
「溜溜球效應」還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因為它可以說是一場不公平的遊戲。
因為身體由脂肪和肌肉組成,當努力減肥時,脂肪和肌肉雙雙減少。倘使一不小心復胖,事情就變得不妙了:脂肪會像個耍賴的選手,以驚人的速度衝回身體裡面,還順便霸占了肌肉原來的位置。
如此反覆幾次後,身體就像被玩壞的溜溜球一樣,最終陷入一個超崩潰的局面:體重愈來愈重、脂肪愈來愈多,而身體最需要的肌肉卻愈來愈少。
瘦不下來,細胞「記住了你胖的樣子」
很多人都覺得,復胖是因為自己沒毅力,忍不住又大吃大喝。但其實,這場減肥大戰的「潛伏者」,是你的細胞記憶。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溜溜球效應」背後的機制:脂肪細胞有記憶,能記住你胖過的樣子,絕的是,細胞更喜歡你胖的樣子。這份報告在2024年11月,發表於全球科學界公認的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脂肪細胞會記住超重狀態,並且更容易恢復到超重狀態,」該研究的作者、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員馮梅耶恩(Ferdinand von Meyenn)表示。
這一切都源自於「表觀遺傳學」,這些基因構建塊上細小但具有特徵性的化學標記,作用是「告訴細胞它是哪種細胞,以及它應該做什麼。」研究人員還指出,脂肪細胞是長壽細胞,平均能存活十年,目前尚未研究出脂肪細胞能記住肥胖多久。
體重反彈是常事,堅持最重要
既然身體裡的細胞已經喜歡上自己肥胖的樣子,減肥還有用嗎?
別灰心,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透過分析17萬個人體細胞後,發現減重將觸發一系列正面的影響,包括清除那些受損或老化的細胞,以及增加有害脂肪的代謝。
報告同樣發表在《自然》期刊,發表時間是2025年7月,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接受減重手術的重度肥胖族群體內,觸發了脂質的分解和循環,並逆轉肝臟和胰臟等其他器官中有害脂質的積聚,同時清除掉老化細胞。
另外再根據美國國家體重控制登記處(NWCR)的資料顯示,那些沒有復胖的人中,90%堅持每日運動,例如天天跑步或快走1小時。
學界普遍也認同,鍛煉身體帶來的減肥效果,反彈程度最低,換言之,運動不只是消耗卡路里,還能打造出最不容易復胖的體質。那些能長期保持好身材的人,真正厲害之處在於把運動變成像呼吸一樣自然、像滑手機一樣上癮的習慣。接下來要怎麼做?你心裡應該有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