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台美日退役上將齊聚一堂,參與民間「台海防衛兵推」,體檢2030年時,若共軍決定侵台時,三方有無能力贏得這場終局之戰。在這場兵推中發現,在共軍侵台之時,美國若打算協防,會需要承認台灣,以確立其出兵合理性。而台灣方也發現,解放軍可能從東岸等防衛薄弱點侵台,將給台灣帶來巨大的防衛壓力。不過,上述情境都是軍事推演的假設情境,並不能解讀為美國的台海政策與立場。這場兵推還揭示了哪些防衛弱點?
2030年,由於美中全方位對抗日久,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年輕工作族群低薪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各城市出現群眾街頭聚集砸毀公共設施宣洩不滿情緒事件日增,甚至有人高舉「共產黨下台」、「打倒習近平」的布條及看板。另一方面,美台政經軍全方位交流合作關係愈趨緊密,美方不夠中共抗議突破以往限制,現任部長級官員訪台行程頻傳,甚至連現役美軍少將級將領亦公開出現於台灣國防部相關眼訓會議場合……。種種因素下,讓中國決定發動武統,烏雲籠罩國際局勢。
所幸這場情境並非現實,而是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舉辦的一場民間兵推活動,這場兵推活動,共台灣、美國、日本3國9位退役上將參與,分台灣組、中共組、美國組、日本組進行4個階段的兵棋推演。上述情境為推演的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中共出動三隻航艦打擊群進入沖繩以東、呂宋島以東海域,及南海海域,威懾第一島鏈多國;到第三階段,解放軍調動台海當面空軍、火箭軍、陸軍遠火部隊,並向夏威夷以東海域發射東風─41彈道飛彈模擬彈頭,並切斷台灣周遭電網,危機一觸即發。
金馬圍而不打,台灣島上駐軍將成談判籌碼
在這場兵推中擔任中共組的團隊報告,研判解放軍在2030年時共有4艘航艦進行區域拒止,加上解放軍具多領域全面偵監及精準打擊能力,台灣的固定軍事目標均難以逃過解放軍的牽制與攻擊,戰爭初期將取得戰場的制電磁、制空、制海權。
另外,兵推也顯示,包括綠島、蘭嶼、望安嶼、七美嶼、彭佳嶼等離島,由於台灣的防衛力量薄弱,解放軍將快速奪占,部署陸航、無人機、遠火部隊,強化壓制台灣本島的作戰力量。至於金、馬兩大離島,解放軍則採取「圍而不打」的態勢,一方面是解放軍登陸部隊的發航地點將不在台海當面,而在寧波等台灣攻擊火力的範圍之外,解放軍決定不消耗兵力去奪占金馬,反而圍困金馬,將國軍在島上的駐軍作為人質,當作日後政治談判的籌碼。
除了奪占綠島、蘭嶼等小島外,解放軍也會將澎湖列為優先目標,奪占島上的機場。兵推也顯示,相較台灣西部地區,解放軍極有可能在台灣東部地區上岸,因為過往台灣均將東部視為戰略後方,防衛力量相對薄弱。而隨著解放軍各型兩棲作戰艦艇的質、量快速成長,2030年將有能力一次出動4支旅級部隊(每支旅約3─5千人),並避實擊虛、顛倒正面,從東岸登陸逼迫台灣投降。
美日雖高度重視台灣,但仍有些許歧異
而作為台灣最主要的友盟國家,美國組在4階段的情境推演中,均堅定支持台灣,從第三階段開始正式保衛台灣,反制「封鎖」等解放軍採取的作為,並於第四階段擊敗解放軍的入侵。
美國組在兵推後分析指出,解放軍從台灣東岸登陸「相當出人意料之外」,因為台灣東部地形複雜,若解放軍真從東岸登陸,風險將非常高。而整場兵推中,日本組幾乎參與了所有美國組的行動,原因出在近年中國對印太地區的脅迫行動,讓美日在這方面的合作發生了變化。這次兵推中,美國組在日本等盟友的協助下,成功打破中國對台灣的封鎖。
儘管兵推顯示美日將在解放軍攻台後緊密合作,但日本組指出,台灣跟日本畢竟沒有正式外交關係,加上日本憲法的限制,除非遭中國武力打擊,否則日本只能提供美軍後勤等協助,不會主動派軍來台海參戰,「台灣應了解日本的限制,了解在台灣有事發生時,日本能提供怎樣的協助。」
另外,儘管美日均高度重視台灣,但雙方在這一點上仍有些微歧異。對美國來說,美國僅專注於台灣的防衛作戰,但日本則是將整個印太地區視為重點。建議台日雙方應加強、或建立軍事溝通管道,才來了解在相關情境發生時,台灣能向日本尋求怎樣的幫助。
美國必須防止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
美國組在兵推中也發現幾個關鍵,首先是為了防止中國占領台灣,美國及盟友必須協助保衛台灣,並在中國入侵的情況下擊敗中國,「台灣要獨自做到這一點將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另外,台灣人民的作戰意志,將嚴重影響戰局的走向。此外,當中國決定入侵台灣後,美國將考慮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提供援助台灣的法理性。
美國組也表示,在保衛台灣的過程中,必須防止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並確保美中雙方均不會動用核子武器。
至於台灣組,也在兵推中發現了8點,包括:解放軍很早期就奪占東沙島;共艦隨漁船闖入台灣12海里海域,造成台灣的巨大困擾;澎湖迅速失守,速度遠超眾人預期;美軍到台灣部署;解放軍選擇自東岸登陸;美軍主動表達協助聯合護航;美軍思考封鎖麻六甲海峽,並扣留中國商船作為反制;日本詢問台灣為何不要求協助。
防衛作戰,台有四項優勢
台灣組的主推官指出,台灣在這場防衛作戰有四項優勢,一是國際持續性的支持跟協助,提供作戰資源外,也透過情報交流增加台海情勢的透明度,建議未來海空軍應積極爭取跟友盟國家的聯合演訓,持續擴大這項優勢。
第二項優勢則是台灣具備專責資訊作戰的機制與人才,有效整合民間與官方的能量,足以反對共軍對台的認知作戰與資訊戰。
第三項優勢則是台灣海峽強化本島的防衛縱深,海空域作戰空間有限,解放軍大部隊受到空間限制,無法發揮有效戰力,「就空軍推算,台海的空域大概只可以容量雙方加起來共166架戰機,」因此台灣僅須將一部分的兵力用來執行制海、制空作戰,建議海空軍的大部分兵力,應投入到反封鎖作戰,開闢安全航道。
第四項是台灣本島城鎮密布、中央山脈南北綿延,登陸共軍機乎沒有立足之地,有利台灣進行持久作戰。
台灣組指出,國軍近年籌獲的裝備,已可打到50─100公里外的目標,當解放軍在台海當面集結兵力、準備登陸時,距離不過150公里,可重點打擊、大幅削弱解放軍的部隊。資通電軍也必須建置戰略、戰術型電戰系統,來反制中國的衛星、飛彈及無人機。
至於戰力保存部分,台灣組認為,目前國軍的做法過於消極,必須調整思維,比方說,海空軍可考慮事先轉場、疏泊至菲律賓、沖繩美軍基地等處進行戰力保存,待時間有利台灣進行反封鎖作戰時,就可有效發揮這些提前轉場、疏泊裝備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