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著綿延的台灣西部濱海公路旅遊,是許多人用來認識台灣的最佳途徑。走到哪,看到哪,好不自在。
但最近幾年,西部濱海的地景悄悄發生了變化。愈來愈多高大的風車,在沿海地區矗立而起。
泛映金色陽光的湛藍海面,披著秋意的涼風呼掠而過,風車葉片輕輕轉動,點亮人們的生活。天人合一的美景,油然而生。
風力發電,堪稱是最優雅的電力來源。
風電漸普及,意外卻頻傳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這天,台灣第100座風力發電機在彰濱工業區正式啟用。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百座風電機每年生產約4.2億度電,可供10.5萬戶家庭使用,並且每年可減少25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風力發電,也堪稱是最乾淨、低碳的電力來源。
但是,它完美嗎?
去年10月16日,台電新竹香山二號風力發電機因不明原因起火,發電機座高76公尺,當地消防車無力灌救。上億風力設備的投資,就在眾人的仰天長嘆中付之一炬。
今年8月8日凌晨,新竹縣一家紙廠的風電機也傳出火警,6000萬元灰飛湮滅。
德國最具權威的新聞雜誌《明鏡周刊》(Spiegel)指出,去年12月以來,德國境內發生多起風電機意外事故,包括機組起火、風車葉片斷裂、基座攔腰折斷等事故。
「當風電機變得愈來愈巨大,危險事故的數字也隨之向上攀升,」《明鏡》如此強調。
頻傳的事故讓愈來愈多人質疑:風力發電儘管夠綠色,是各方看好的乾淨能源,但是它夠安全嗎?
風力發電,僅百餘年歷史
人類使用風力,已有幾千年歷史。但運用風力來發電,卻才是一個世紀前的事。
1888年,美國人布拉許(Charles F. Brush)在克利夫蘭市首度嘗試使用直徑17公尺的大型風車結合齒輪箱(gearbox)來產生電力。但由於風車轉速太慢,所產電力相當有限。
直到1891年,丹麥的拉古爾(Poul La Cour)利用當地農村的風車塔,成功開發出轉速較快的風力發電機組。
他的25瓩風電機,在一次大戰結束前,已經傳遍丹麥各地。拉古爾也因此被尊為「風電機之父」。
風電供應,美中印成長最快
「過去五年中,歐盟境內新設的發電設施,30%都是風力發電,」歐洲風能協會(EWEA)執行長凱爾(Christian Kjaer)自豪地談著現代風電產業的成就。
凱爾回憶道,現代風電產業的發展,其實是起於1982年9月初,幾名丹麥的農機業者飛往美國加州,勘查當地的風力發電市場。幾週後,他們帶著一批訂單回來,開始生產風力渦輪發電機(wind turbine),正式開啟風電產業的新紀元。
1990年代起,風力發電的市場重心漸漸轉移至歐洲和亞洲國家。然而,進入21世紀後,美國再度推廣風電,並成為近年風電成長量最大的國家,而新興的中國、印度則是成長率最高。
「今年凈增的裝機容量將超過200萬瓩,」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說。
截至2006年底,全球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已達7390萬瓩,正式突破全球用電量的1%。預計到2010年,風電裝置容量將大幅提高為1億6000萬瓩。
然而,最重要的風電產業技術,卻主要由丹麥、德國、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所掌握。
未來趨勢,風電向高空邁進
在環保意識抬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趨勢下,也推波助瀾著風電潮流。
「1997年到2006年的短短十年間,全球風電裝置容量便成長了十倍。風電也將是未來最活躍的能源,」世界風能協會(WWEA)主席坎恩(Anli Kane)表示,風電產業前景一片欣欣向榮。
的確,風電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吸引眾多投資人和能源基金的挹注標的,也繼而帶動更多創新產品的誕生。
例如,你能想像:只要吹口氣,風電機就能轉動、發電嗎?
中國的廣州中科恆源能源科技公司研發出一種「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標榜「輕風起動,微風發電」。只需每秒1.5公尺的風速(煙可被吹動,但風向標還轉動不了),就能帶動發電機運轉,還可比傳統發電機提高20%發電量。
這款風電機並獲得3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的特別金獎,獲選世界「十大綠色發明」之一。
「什麼?空中發電?!」你沒聽錯,風電產業也在積極地「向上發展」。聖地牙哥的Sky Windpower公司正研發一款新型空中風力發電機,可在距離地面一萬公尺的高空中採集更為穩定、強大的風力進行發電。
荷蘭的皇家殼牌石油、加拿大的Magenn Power等公司,也都在積極地投資或從事空中風電的研發設計。
困境一〉忙接單,品質疏提升
風電的普及既然是大勢所趨,但風電究竟安不安全呢?
「風力發電仍然是安全的發電方式,」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葉勝年強調,目前風電產業雖然偶有事故,但整體來看尚屬零星個案,仍在合理範圍之內。
然而,幾家歐洲媒體卻已陸續提出不同的看法。
「銷售超頂尖,服務很抱歉,」這是德國產業雜誌《再生能源》(Erneuerbare Energien)的封面標題。
根據業界人士表示,風電產業由於發展迅速,訂單應接不暇,廠商為衝刺生產,導致技術改良與服務落後,從而增加了風電事故的發生機率與損害。
德國風電專家史托卡爾(Martin Stöckl)便抱怨說,風電機的葉片大量缺貨,常常得等上18個月才能有新的風扇葉片可以更換,實在曠日廢時。
此外,瑞典雜誌《新科技》(Ny Teknik)也在9月的報導中披露,英國兩座大型海上風電場,巴洛(Barrow)及肯特灘(Kentish Flats),都發生了多起風電機過熱故障的事故,使得大批風車必須「掛號」,等待更換齒輪箱。
「這些設備或許並不像廠商說的那樣可靠、耐用,」《明鏡周刊》質疑,風電機齒輪箱可能設計不良,因此容易導致機組過熱或造成短路。
「如今,風電產業必須再進行技術的革新與改良,」來自瑞典的創新能源科技(SEST)董事長賀柏森(Harald Herbertsson)觀察分析。
困境二〉地形費用,發展首要
台灣四面環海,旺盛的海風之外,還有強大東北季風。澎湖、蘭嶼等離島也都有豐沛風力。
自從2000年,第一座風電機在台灣土地上豎立起來後,包括政府及民間都積極地推廣風電。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到今年8月底,台澎地區共有127座風電機,裝置總容量21.72萬瓩,每年可發電5.8億度,可供14.6萬戶家庭用上一年。
聽起來頗為樂觀。但是,台灣風電的發展規模,卻受到兩大因素的局限:地形和費用。「台灣所有可放置風電機的土地,幾乎都插滿了,」台電電源開發處長余勝雄坦白表示,台灣由於平地幅員狹小、山地交通不便,實際能安置風電機的土地並不多。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面對媒體時也說明,台灣的風力發電總量最多只能達到215萬瓩,不到全台用電需求量的1/10。
既然陸上土地有限,那為何不發展離岸式(offshore)的海上風電場?
台電指出,由於海上的情況特殊、較難掌握,而且海風、鹽霧也會加速對風電機組的侵蝕,因此台電目前對海上電場抱持比較謹慎的態度。「其實丹麥、英國的海上電場也還在測試階段,」余勝雄說。如此看來,風力發電對台灣的長期電力供應網而言,貢獻相當有限。
困境三〉物價上揚,成本過高
隨著全球原物料上漲,風電機造價成本也水漲船高,造成台灣另一個發展風電的阻礙。
當初台電推出十年風電發展計畫時,風電機的單座造價約以新台幣1億元來推算。現在,隨著歐元強勢走揚,每座風電機的成本也提高了5000萬元左右,令台電坐立難安。
這筆多出來的預算赤字,如何追加補足?會不會因為造價過高而未來難以回收成本?都還需要進一步撥打算盤才能評估推行。
「台灣很小,更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另類能源,像風力、地熱、太陽能等,」未來學家坎頓(James Canton)在接受《遠見》專訪時,特別針對台灣所面臨的能源問題提出建言:「我們需要將所有可用的替代性能源都組合起來、集中應用到生活裡,才能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
台灣擁有發展風電的條件,但還要開發更多再生能源來組合搭配,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邁向綠色能源之島。
英國風力發電 活化產業
「政策驅使力是再生能源產業成功的最大關鍵,」英國貿工部2010年企業發展目標小組主任李察.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指出。
已是第三度來台的布魯克斯,對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一點也不陌生。
看著台灣地圖,他當場就能指出台灣西海岸哪些地區設置了幾部風力發電機,甚至還不忘補上一句說,最近離島澎湖也要開發海上風力發電。
布魯克斯強調,台灣其實跟英國很像,都屬島嶼國家,沒有太多天然資源、土地面積不大、日照的時間也不長,這適合發展風力再生能源。
政府明確政策 企業投資誘因
要怎麼發展再生能源產業呢?布魯克斯以英國為例,英國在2003年就通過能源白皮書,其中一項目標就是2010年時再生能源電力要占總電力消耗的10%,到2020年時,希望達到20%。
有了明確的政策訂出後,民間業者就有了投資誘因,也掀起再生能源投資潮。
「過去20年,英國風力發電總量不過1000百萬瓦(MW),但過去14個月,就建立完成了1000百萬瓦的風力發電量,」布魯克斯說明英國政策訂出後帶來民間業者投資的效益有多大,且這股力量還在快速發酵中。
以今年來說,至9月為止,就有2193百萬瓦的風力發電機組設置完成,其中有146座風場(wind farm)設置在島上,另有五座風場設置在離岸的海上,如全數加入供電行列,預計將占全英國電力供應量的1.5%。
而尚在組裝中的風力發電機組,還有1383百萬瓦,預計在今年底、明年初即可加入綠色供電行列。
布魯克斯更透露驚人的數字,指出大英國協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四地區,已申請或計畫中的風力發電廠就有332座,預計發電總量達到1萬4781百萬瓦,為現在風力發電總量的十倍之多,足見這股再生能源力量之龐大。
除了政府政策外,有利可圖才是業者願意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的動力。
以風力發電來說,現在全英國約有8000名相關從業人員,產值約有40億英鎊(相當於2680億元台幣),但預估到2020年,英國風力發電產業將有2萬7000名從業人員,產值更可高達600億英鎊(相當於4兆餘元台幣),潛力十足。
以英國風力發電快速成長的經驗,布魯克斯建議台灣應建構自己的再生能源供應鏈及產業,不能一味的靠別人。
截至2007年8月底止,台灣已完成127座風力機設置,數據顯示只能供應約14.6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但因台灣屬海島型國家,地狹人稠,且近七成陸域屬於山區,在近年陸域風場持續開發下,廣大的海域將成為接續風力發電之重要場域。
在這波全球再生能源的競賽中,台灣是否趕得上?各界拭目以待。(徐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