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經濟人-與巨變中的世界同步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89-02-15

瀏覽數 14,250+

新經濟人-與巨變中的世界同步
 

本文出自 1989 / 3月號雜誌 第033期遠見雜誌

一、不在守舊的隧道中徘徊

社會進步的步伐永遠被古老的觀念與落伍的行為拖慢。例如「為政不在多言」的想法就是古老的觀念,「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做法就是落伍的行為。

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從不徘徊在守舊的隧道中。它必定面對變局,做勇敢的選擇與痛苦的調整。揚棄不再合適的觀念,調整不再合適的行為,才能從落伍的俘虜變成現代社會的主人。

在進步的民主社會,資本主義可以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但經濟人(Economic Man)的貢獻有目共睹;在落後的專制社會,共產主義仍然被視為至高無上,但共產人(communist Man)的成就卻是一片空白。過去二百多年中,市場體系下的經濟人,為西方社會帶來了效率與財富;全面控制下的共產人,為共產世界帶來的仍是虛無飄渺的「共產天堂」。

戈巴契夫與鄧小平要在那強硬的體制下從事經濟改革,比登天還難。他們有能力重點突破,放射人造衛星登空,但沒有能力在地面上對人民提供足夠的麵包與牛油。配給、黑市、排長龍是對共產天堂最現實的諷刺。

進步的市場經濟觀念開創了富裕的西方世界,僵硬的馬列主義帶來了貧窮的共產世界。這再度證明: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

二、「經濟人」的經營模式

四十年來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股無形力量,就是把正確的進步觀念付諸行動。其中一項重要的觀念就是鼓舞市場體系中經濟人所擁有的那份強烈的企圖心。這些經濟人--就是那些企業家--在追求經濟效率與創業利潤的過程中,不僅為自己累積了財富,也為社會增加了就業,為政府增加了稅收。他們也同時在世界各地開拓了市場,把中華民國放回國際棋盤上。

這些第一代創業的經濟人,在台灣經濟起飛階段中,有過歷史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的快速成長中,曾經成功的經營理念與商業行為,已不再適合劇變中的當前社會。回顧過去四十年,第一代經濟人的經營模式是:

--生產方式偏重勞力密集。

--產品偏重抄襲與模仿。

--用人偏重家族。

--財務上偏重利用法律邊緣的漏洞。

--與員工分享利潤的觀念淡薄。

--對於污染的防治淪於空談。

面對強烈的國際壓力與快速的社會變遷,第一代經濟人必須要在觀念上與行為上做全面的調整,讓我們在這關鍵時刻共同來為「新」經濟人催生。

三、面臨不同的世界

邁入二十世紀末葉時,「新」經濟人所面對的是一個幾乎完全不同的世界。

國內的變數有強烈高張的勞工意識、環保意識、消費者意識,以及步伐加快的自由化、國際化、民主化。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過去有禁忌的(如罷工)已經不存在;過去受歡迎的(如設廠)已經動輒遭受當地居民反對;過去受到保護的(如某些產業及產品)已經要面對競爭;過去外貿導向的資源分配,現在要顧及國內的需要。

國際的變數有美國的壓力、保護主義的壓力、台幣升值的壓力、國際競爭的壓力,以及難以捉摸的大陸市場。

事實上,當每人所得達到六千美元時,過去曾經成功過的小本經營理念要做徹底的修正,例如:

--不能再以產量為主: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才能減少保護主義的衝擊,以及增進本身的優勢。瑞士的高所得即是來自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策略。

--不能再以家族為主:近年來國內投資意願低落的一個原因,我一直認為是;第一代的創業人不容易輕信家族以外的專業人員來創辦新的事業,而自己創業的產品又面臨生命週期中的衰退。

--不再依賴政府的保護:經濟發展初期,政府可以有短暫的獎勵性措施。經過這麼多年的保護,必定要憑自己的實力,接受市場上優勝劣敗的裁決。累積了七百多億美元外匯底存的國家,是沒有理由不減少對國內產業的保護。這些產業與其花費心思,甚至以不正當方法勾結民意代表,抵制市場的開放來維護自己的特權,不如早日走出溫室,接受競爭的考驗。

--不再在法律邊緣經營:不靠送紅包來辦通事情,不靠兩本帳來逃稅,不靠失實的廣告來推銷產品,不哄抬價格來欺侮消費者,不靠壓低員工福利以及忽視環保來增加利潤。

如果這些經營理念早被推廣,社會上就不會有過去的十信案以及今天的榮星案,同時也會減少各種對抗廠方的自力救濟運動。

四、發揮企業良知

同樣重要的是,「新」經濟人不能再以累積個人財富、經營一己企業為滿足,他必須要發揮企業良知,開始履行社會責任。

在美國富比(Forbes)雜誌上,台灣已出現過幾位世界級的大富豪,但台灣還沒有出現過大富豪捐贈設立大規模的基金會。懂得賺錢的經濟人,必須要逐漸變成懂得善盡社會責任的「新」經濟人。

「社會責任」對企業家來說,不是一個只有花錢而沒有回收的行為。在西方,善盡社會責任的大公司,就會提升企業形象,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讚許。

在台灣的「新」經濟人,立刻要盡的兩大社會責任是:減少公害,不再以產生公害的方式從事生產。企業成本中,一定要包括減少公害的支出。消費者及附近居民已經無法再忍受公害的持續存在。過去廉價的生產成本,常常是以犧牲下一代子孫幸福而換得的。發了財的經濟人不能再轉嫁這種社會成本。

另一項是對於勞工的照顧與尊重。當廉價勞工與解嚴同時不存在時,勞工運動當然就會風起雲湧。對付的辦法不是阻止或者懲罰,而是溝通與協商。對員工不應再有性別、籍貫、黨籍等歧視,大型企業要為員工提供合理的工資與福利。

「新」經濟人也應當參與當地社區的各種公益性活動,使人民相信「新」經濟人不是舊生意人。

「新」經濟人為了自己,也為了社會,要有廣闊的世界觀。有了世界觀,才能怯除狹隘、短視的島國心態。

五、「新」經濟人素描

「新」經濟人的產品不再仿冒,決策人員不再限於家族,他毋需政府保護,他對勞工尊重,他不再製造公害,他也不再有兩本帳逃稅;他的投資不限於國內,回收的年限不再是短期;他重視研究與發展、資訊及人才的培育;他累積財富,但樂意與員工及社會分享利潤。

台灣需要這種「新」經濟人嗎?答案是:如果沒有這種「新」經濟人,我國就不可能變成現代化的國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