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位置、日本政府的企圖心與美術館兼容並蓄的功能定位來看,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做為日本第五間國立美術館,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
5月底,館長林田英樹在辦公室接受《遠見》專訪,刷白的牆壁,黑色的書櫃,白紗布掩蓋的窗外,樓頂空中花園開遍的山茶花在藍天下隨風搖曳。他如何帶領僅17名職員,扛下艱鉅的任務?而由新美術館的經營方式,也點出國際上美術館發展的潮流。
以下是林田英樹的談話精華。
這個美術館的成立背景,其實是來自民間的呼籲,各大美術協會總是要求政府:請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展出場地。政府也是拖了30年之後,才終於達成這個願望。
這個美術館,最大特點包括提供場地給全國各大美術團體展覽,光今年就有69個展覽;二是我們沒有館藏,因此跟外界合作、策展就很重要。
除了八成場地給各大美術團體使用,我們自己有兩大型展覽室,策畫展出,如最近天天大排長龍的莫內展,就是我們策畫的。
另一個展覽室則提出新的美學方向、美學經驗的嘗試,包括建築、時尚、動畫、多媒體藝術、設計都當作美術而展出。希望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體驗美術,這就是所謂的「新美術」。
當然,美學教育的普及也是我們的任務。我經常參加各國博物館或美術館會議,最新趨勢就是強化對大眾美學的教育。
所以我們也兼具培育日本設計師的功能。例如紀念品店一進門、最近販賣T恤的角落,就是開放給國內的年輕設計師。有時候是一些手工藝品,其實只要設計師的想法被接受,那裡就變成展覽他們商品的賣場。
美術能帶動周邊效應,我們非做不可
新美術館又期望為東京市民創造什麼新價值?
首先希望民眾能感覺到美術、藝術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很接近日常生活的。另外希望能一直提供不一樣的刺激,讓民眾有新發現。此外,也透過最新的藝術呈現,包括建築、時尚、美食、媒體設計等,讓民眾覺得很開心,來了還想要再來,這是我們希望能達到的。
這幾年來,東京的確正在改變風貌。森集團老闆曾經解釋為什麼在六本木之丘蓋森美術館,因為大家都很好奇,這是非常不賺錢的,而且還會賠錢。但是森先生說,美術館有點像是日本的廟前長長的商店街,賣很多東西,廟本身不會賺錢,但是會引發周邊的效應、吸引好的投資,改變整個地區的風貌,他認為美術正有這樣的力量。
而現在不論是民間和政府都相信,雖然美術本身不賺錢,但是會帶動周邊效應,所以一定要做。
例如國立新美術館一年營運需要15億日圓,自己收入只有5億多,完全無法打平,3∕4都要靠政府補助。這還不包括當初的建造經費。
日本政府的財政並不寬裕,但是政府還是堅持要做,因為覺得對美的培養,國家一定要出力,因此我們很努力,而且也很有自覺,一定要節省經費,不能浪費。
像我們人事就很精簡。負責做企劃策展的只有8名員工,全館員工17人,每個人非常辛苦工作,幾乎天天加班。
21世紀的新美術館,有開創新時代的責任
站在一個美術館館長的專業來看,我認為,美術館是代表國家在國際上做文化競爭,所以當然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的資源,讓我們有競爭優勢。
談到軟體的部分,近幾年來日本的設計力,無論在建築、時尚或漫畫、媒體,各領域上,日本的創作人與設計師都已經是世界一流的地位。
舉例來說,接下來,我們有一個展覽是跟美國洛杉磯的一個近代美術館合作,關於時尚與建築結合的展覽。洛杉磯那邊選擇了世界各20位設計師與建築師來策劃這個展,其中就有8位是日本人。尤其當世界各地都在興起建構新的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熱潮當中,很多國外的大型美術館或博物館的建築都是由日本的建築師設計的。
經營一個21世紀才開幕的新美術館,當然還有很多細節我們也都很用心。例如美術館的代表logo——新,這個CI(企業形象辨識)設計就特別由佐藤可士和設計,他是個非常紅的藝術指導。這也是個公開競圖,但是在選擇時,我們特別留給年輕館員選,超過50歲的老館員不能參加投票。因為這是全新的美術館,接下來也是個全新的時代,應該交給年輕人做選擇。我們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再來像是館內公共空間的座椅等,也全部採用丹麥的Fritz Hansen的家具,因為覺得這麼棒的環境裡,當然要選擇能符合這個美術館風格的家具,也是公開招標後才選擇這個。
現在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參觀人數超乎預期多,所以我不免擔心公共安全,也害怕大家排隊很久,或是展場很擠。能不能提供最好的服務與公共安全,成為我每天最擔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