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日之下》由簡君晉執導,余香凝、梁雍婷、林保怡、姜大衛主演,本片在第60屆金馬獎大有斬獲,入圍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5項大獎。
在地狹人稠的香港,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本身就是個亟需待解的難題,更遑論當一群集結失智、弱智、重病等無法自理生活的人聚在一起時,他們所要面臨的辛酸與苦楚,在家人不能照顧、無法照顧、疏於照顧的情況下,他們似乎也別無選擇。
照護老人不是易事、經營一間照護院所更有諸多挑戰,但如果總是以不人道待遇照料、沒有尊重不同長輩的隱私和他們最基本的健康、飲食訴求的話,只會淪為一幕幕慘無人道的悲歌——而在社會上的許多角落,這些事情卻是此起彼落的發生。
全新香港電影《白日之下》,描述的便是這樣的人道悲歌和慘劇。
《白日之下》由簡君晉執導,余香凝、林保怡、梁雍婷、姜大衛主演,全片以真實事件改編,取材自多起香港社會新聞上的虐待院友事件,令人心碎而鼻酸。
《白日之下》揭開最令人心碎而無奈的真相
《白日之下》在第60屆金馬獎上大有斬獲,入圍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5項大獎,女主角余香凝和男配角林保怡、女配角梁雍婷的角色都令人讚歎;這也是余香凝繼去年《緣路山旮旯》入圍女配角之後,連續兩年入圍金馬獎。
《白日之下》劇情講述,A1新聞社接獲一宗有關殘疾院舍「彩橋之家」虐待院友的線報,偵查小組為揭露殘疾院舍監管問題,記者曉琪(余香凝飾)潛入院舍,揭發內裡的非人道生活,尋找日光之下的殘酷真相。
曉琪假裝是一位失智病友通伯(姜大衛飾)的女兒,因為長期在國外而久未見面,她在偵查期間結識水哥(胡楓飾)、弱智少女小鈴(梁雍婷飾)及明仔(周漢寧飾)等院友,並在偵查期間對一眾院友產生關懷,也培養出感情。
不料,隨著調查愈來愈深入,背後隱藏的真相卻愈滾愈大,也撼動了她日益麻木的職業理想。
《白日之下》完全取材自真實事件,香港社會角落的縮影
《白日之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完全是真實社會所發生的事件,像是2015年〈長者遭脫光露天等沖涼〉、2016年〈院舍涉嫌虐待、長期綑綁、燒賣當正餐調查報道〉,以及2016年〈康橋之家前院長涉嫌與智障女非法性交獲撤控〉與2016年〈康橋之家8個月內6名院友離奇死亡調查報導〉。
導演簡君晉將這些故事穿針引線,以電影的詮釋方式向世人揭穿這一宗宗慘無人道的現實,在令人無奈的篇章裡,故事依然充滿人情,以及在那每一個細微末節的微小事物中綻放光芒,也許人生再苦、生活再枯燥,終有找到堅持下去的意義。
簡君晉分享,電影取名為《白日之下》,其實就是「在光天化日下」的意思,因為很多事情未必都是在黑暗的角落發生,而是在大太陽底下就血淋淋的不斷重演,「我常在想,為什麼有些人幸運、為什麼有些人生活沒有尊嚴,而為什麼我自己是幸運的,如果是這樣,我是否能幫助這個社會做點什麼?」
創作電影的初衷,一個改變世界的決心
簡君晉說,當年在看了新聞以後,就對整個故事的感觸非常的深,自己一直在想,身為一個電影工作者,是否可以做點什麼,所以特別約了那個當初揭穿這些事情的記者,也是余香凝的角色原型,和她談了非常多,感觸也很深刻。
「我一直覺得,當一個新聞工作者,其實和電影工作者很像,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我們都有很多的矛盾,但基本上都是想把故事說好、心底有著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決心,雖然當故事說出來,結果不一定是好的,但都希望世界可以好一點。」
他強調,要將這些真實的事件變成一個電影劇本時,最難的部分就是該怎麼呈現戲劇的張力,也許可以拍得很誇張、很有個人的風格,但這個故事絕對不能這樣做,「我不想要消費、賣弄他人的傷痛,而是應該真實的呈現他們的痛苦,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簡君晉分享,會住進療養院的這些院生,有的是沒有家人可以照顧、也有些是家人沒辦法照顧,但他們的家人基本上都不敢相信,那個應該是安全的地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危險,這其實是最難以置信的事。
香港日積月累的問題,《白日之下》喚醒世界最微小的改變
簡君晉說,事實上,香港的這些照護問題,基本上都外派給商人,他們也把這個當成一個很大的生意,政府當然也有公家的療養院,但基本上都要排個好幾年才有可能住到,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才會送到私人的療養院,「私人的就是為了賺錢、為了拿那個津貼,當他們收的人愈多、拿到的津貼就愈多,所以常常才會有超收的狀況發生。」
「我最無奈的是,其實電影拍出來以後,那些業者未必會在乎,因為他們這是改變不了的現況。」
但他強調,《白日之下》也許未必是能夠喚醒政策面的改革,但只要看完的觀眾有所回饋,其實就足夠了,像是若能對自己的爸媽好一點、多花一點時間去看看他們,如果看完電影後需要花點時間沈澱、思考,那就足夠了。
余香凝完美演出,讓觀眾看見她堅強又動人的一面
曾經在去年以《緣路山旮旯》一片入圍最佳女配角的余香凝,時隔一年又再度入圍金馬獎,而這次便是直接挑戰影后大位,堅強實力令人不容小覷。
非常有觀眾緣的余香凝,這次扮演一位為了揭開養護之家而臥底的記者,她在這段潛入的過程裡,發現許多社會角落最殘酷的真相,令人心碎而且沈痛。靠著余香凝自然又真切的演出,她將所有觀眾帶入一個名為掙扎的漩渦中,余香凝的角色象徵著改變、撻伐,可又在現實利益的衝突下,有著無盡的拉扯,演出讓人動容。
余香凝分享,當初在聽到這些新聞時,心底就感到非常的憤怒,但過了一陣子,其實就跟其他觀眾一樣,也許忘了、也許也沒那麼在意,也沒有再深究下去。
直到接到導演要拍攝的計畫時,她回想到當時的心境,就十分的憤怒,很氣這些人的糟糕行徑,「導演就跟我說,憤怒就好,因為這樣就代表妳沒有對這些事情麻木,這個世界真的不是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的狀態。」
她說,「有些人在碰到某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故意讓自己麻木、不讓自己受傷害,但自己更不應該這樣,特別是她的角色,總是故意裝得堅強、不在乎,實際上她其實是自己騙自己。」
拍攝時情緒非常壓抑、生氣,余香凝坦言非常不容易
余香凝在拍攝《白日之下》之前,也特別和當時的記者碰了面,「我問她有沒有對她這些年的報導流過一滴淚,結果她說沒有,我覺得這很有趣,所以我要拿這一點,變成故事中的對話。」
但她說,其實她也有內疚感、也有質疑過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揭開真相的行為是否是對的,因為很多人會罵她,但就像電影中那句最重要的台詞,「人生,不要因為做了對的事情而感到愧疚。」
余香凝分享,每次在進到美術組陳設的拍攝療養院時,心情就覺得好像在案發地點,感受非常的不好,甚至在一段排戲的時候,她演一演就哭了,「但導演就跟我說不能哭,至少在這個時候不能哭。」因為她的角色必須故作堅強,不能讓大家看見她的情緒還有脆弱,所以真的非常壓抑而且困難。
她分享,在最後一場戲時,姜大衛有個將帽子送給余香凝的橋段,這完全是姜大衛自己的神來一筆,而不是劇本裡面有的,因為那是他一直以來戴著的信物,代表自己的過去和驕傲,也完全讓電影的深度更加動人。姜大衛沒有入圍最佳男配角,堪稱本屆金馬獎最大遺珠之一。
梁雍婷出色演出,完美詮釋一位心智年齡不到10歲的女孩
在《白日之下》中,梁雍婷飾演一位弱智的院生,演出自然又真切,她的際遇更是令人心疼。梁雍婷說,當時在拍攝時因為正值疫情關係,沒辦法真正去跟智力障礙的人相處,所以她準備角色的方向,就轉為看智力障礙人士的醫療報告,了解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和舉動。
「我把她設定成一個很充滿人性、很善良、很開心的小妹妹,再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套到角色身上,用一個理性的角度看劇本,到了拍攝時,再把這些功課放下,用感情來演出。」
她坦言,在拍攝的當下,其實真的很難演,特別是她早就知道這個角色真實的際遇、知道那個悲劇會發生,所以帶著那個情緒看劇本時,整個人會有偏見而且很難以抽離,是非常憤怒而且生氣的。
梁雍婷說,「我不斷問自己,身為一個演員,能否乘載那個受害者的傷痛,所以一定要放下梁雍婷本身的想法,用最單純的方式來演出。」最困難的方式是要承受那個真實的情感,再毫無保留的詮釋出來。
自我設定角色特質,梁雍婷期待喚醒香港社會的變化
細心的梁雍婷,特別在角色許多的動作上設定了自己的巧思,像是在喜歡的人身上貼貼紙、咬對方頭髮的舉動,其實對她來說都是表達善意的行為,她也常常在導演都還沒喊「Action」以前,就先完全進入角色的天真、活潑狀態,等到正式拍攝時,就能完全進入情緒當中。
她分享,「我是一個很愛看新聞的人,當年事情發生時有看、為了試鏡時也再看了好幾次,到了拍完以後,我還去法庭聽審,看民事訴訟的判決過程。」
「我常想,也許電影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起碼我們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反映整個香港的現況,身為香港人,能不能做得更好,縱使不能改變制度,也要當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