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韓逆差走高,是警訊還是助力?

萬敏婉
user

萬敏婉

2005-09-01

瀏覽數 24,150+

台韓逆差走高,是警訊還是助力?
 

本文出自 2005 / 9月號雜誌 你夠藍海策略?

今年暑假,從宋慧喬到裴勇俊,平均每四、五天就有一個韓星駕到。除了一窩蜂的追星熱外,台韓間更熱的是:貿易逆差愈來愈高。

台韓間快速上升的貿易逆差金額,從1995年17.6億美元,到2004年62.8億美元,十年內成長近三‧六倍。就今年的情勢預估,台韓間貿易逆差恐將上看80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巨額貿易逆差背後所透露的警訊,是台灣貿易競爭力逐步地被韓國削弱。

國貿局的數字顯示,從台韓逆差結構來看,台灣對韓國最主要的產品需求,著重在DRAM等半導體相關零組件,逆差金額近30億美元,占總逆差比重的47.7%。另外,TFT-LCD(液晶裝置)的進口金額也高達4.2億美元,占逆差比重的6.6%(見頁110表一)。而三星(SAMSUNG)與LG的手機、家電等消費性產品,每年銷台的金額約在10億美元左右,約僅占總進口金額116億美元的十分之一。

為什麼以高科技產品為主要出口項目的台灣,會需要進口這麼大量的韓國產品?一方面是受到市場上對於DRAM與LCD面板等產品需求上升過於快速,國內生產量不足,故需要由韓國進口。另一方面,台韓兩國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也讓台灣在IC零組件等上游物料的價格上失去優勢。

韓商體質改造 凌駕台灣

以韓國來說,大型企業的發展是國家既定的長期策略目標。雖然在1997年金融風暴下,不少產業受到嚴重打擊;但相對而言,也給韓國一個好機會,對其現有的大型企業加以重整,並改善其體質。

在國家資源的挹注下,三星、LG、現代汽車(Hyundai)等企業得以成長為包辦產業整體上、中、下游的巨型企業。巨型企業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使韓國生產成本大為降低,有助其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促進零組件出口量的成長。

國內電電公會、機械公會都曾指出,台韓雙方雖然在技術上差距不大,但韓國在IC半導體、手機、面板及鋼鐵等產業,因具有規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得韓國產品較具有價格競爭力。

相對而言,台灣的產業向來以中小企業為主,廠商各自為政的情況下,使產業規模難以快速提升,無法在產品價格上取得優勢。

此外,以往台日代工合作模式是日本供應相關機械設備,由台灣負責設計與製造。1998年後,受到韓國設備的價格優勢影響,韓國的機械設備逐漸取代日本設備,也造成我國對韓國貿易逆差的擴大。台灣產經建研社研究員李文雄便表示,我國半導體上游支援體系的不足,是造成台灣逐漸倚賴韓國機械設備的主要原因。

而韓國大型企業本身完整的供應鏈結構,也讓外國供應商難以打入原有的供應體系,使台灣產品的輸韓受到強大的阻礙。「台灣廠商對於開發韓國市場,根本是持放棄的態度,」國貿局長黃志鵬無奈地表示。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韓國占品牌優勢

台灣長期以來著重於代工產業,即使近年來政府鼓吹研發,但大多數的研發與科技專案計畫都把重心放在改良製程;雖然有效提高產量與產品品質,但卻沒有辦法建立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還是被韓國品牌甩在腦後。

2005年美國《BusinessWeek》的「世界百大品牌排行榜」中,三星、現代汽車與LG名列第20、84與97名,其中現代汽車與LG更是今年進榜的新星。在這個逐漸為人所重視的品牌俱樂部中,若沒有23億美元以上的身價(品牌價值),是無法進榜的。反觀台灣的品牌,根據經濟部2004年的統計,台灣第一品牌——趨勢科技,也僅擁有9.0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想要成為品牌俱樂部的一員,仍需努力。

品牌形象的缺乏,不只讓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甚至在代工過程中,也會出現台灣廠商被要求使用韓國零件的現象,「這使得台灣即使有較韓國優秀的品質,都會被品牌上的劣勢所抵銷,」曾在5月中針對台韓貿易失衡問題,對經濟部提出質詢的立委洪奇昌,對台灣的代工宿命深為感歎。

比較台灣與韓國在中國、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四個主要市場的增長情況,不難發現:台灣在美國與歐洲市場,分別於2001年、2002年市占率輸給了韓國,且近年來差距愈拉愈大。而在我最主要的大陸市場,則是於今年1月被韓國所超越,上半年的總市占率落後韓國○‧七個百分點。台韓兩國在主要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韓國已經站上領先的地位。

逆差的反向思考

面對中韓逆差的快速擴大,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便認為,現今的全球貿易市場,不應該只看單一國家的貿易順逆差,而應該要看國家整體的貿易情勢。

雖然進口大量韓國電子零組件帶來逆差;但同時,經過組裝加工後的電子產品銷往世界各國,又可為台灣製造可觀的貿易順差。

仔細觀察台灣與南韓的貿易數字和台灣的出口金額,不難發現兩者自1998年以來呈現高度正相關(見表二)。而去年旺盛的出口情勢,因為國內產能不足以應付,必須向韓國請求奧援,連帶形成逆差金額的躍升。

「儘管我們很不願意承認,但現在的韓國與我們的分工模式,有點像以往的日本:進口大量的機械設備與關鍵零組件,透過國內加工後再出口,形成台灣總體貿易順差,」林祖嘉指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