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生性拘謹。不但上班時西裝革履,下班後到居酒屋喝酒,或是去打柏青哥,領帶也從不摘下來。
即使6月1日小泉首相帶頭不打領帶上班,日本上班族仍然不肯摘下他們的領帶。
不過,除了「打不打領帶」這點小分歧外,日本人對於節約能源,可說是舉國上下一致身體力行。
替台灣規劃多座變電場的日本中部電力公司,規模與台電相當,但全公司只有總經理有公家配車,其他員工短程洽公一律坐計程車,節省私人用車的油耗。
99.7%原油 仰賴進口
負責觀光政策的審議官柴田耕介在接待台灣媒體時,辦公室的窗子是開的,吹的是電風扇,辦公桌上還擺著一把紙扇。
原因是日本政府規定:所有辦公場所,空調溫度不得低於攝氏28度。
路邊臨時停車的遊覽車,即使車上有人,也都關掉空調,因為這也是政府規定的節能措施。不像在台北幾座大橋下,經常可以看到台灣計程車司機開著空調睡午覺。
即使正值愛知博覽會期間,購物人潮眾多,位於名古屋鬧區的三越百貨依然晚上八點就打烊。逛街的日本人大都能體會三越的作法。他們說,既然生意好,錢賺夠了,就早點打烊,節省點能源嘛!
在愛知博覽會的飲食街上,不但點餐櫃臺大排長龍,在廚餘回收桶前也是大排長龍。用完餐的日本遊客,老老小小耐心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依照筷子、塑膠湯匙、塑膠餐盤、金屬罐子、廚餘……,細分成八類垃圾,不像台灣大多數回收桶只分成兩類。
日本人對於節約能源如此重視,是因為日本所需的原油99.7%要仰賴進口。能源等於命脈,對日本的民眾和企業來說,一點也不誇大。
飯田市 發展節能觀光
位於東京與名古屋之間的長野縣飯田市,人口只有十幾萬,盛產蘋果、水蜜桃等農產品,其中的「飯田柿」更是受到日本人的喜愛。但是近年來,由當地人帶往中國大陸種植的飯田柿開始回銷日本,造成衝擊。
飯田市因此急於發展觀光產業,特別是爭取台灣這個第二大國外觀光客源。對於發展觀光,飯田市的作法也是先從節能開始。
胖胖的飯田市長牧野光朗每天坐公車上班,以身作則鼓勵市民搭公車上班。
飯田市還補助居民貸款建造太陽能發電板。像牧野光朗自己家裡花了200萬日圓裝太陽能板,除了供應自家用電外,一個月還可以賣8000日圓的電給電力公司。
飯田市的太陽能發電普及率2%,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率更高達29%,居全日本之冠。
由於大力發展太陽能,飯田市也被日本環境省評為全日本的環境模範市,每年得到政府10~15億日圓的特別補助。甚至有創投基金募款2億日圓,投資飯田市的節能及環保事業。
牧野光朗說,使用太陽能可以減少燃煤、燃油造成的污染,為飯田市留下可以吸引觀光客的好山好水,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共生。
豐田汽車 節能形成競爭力
日本汽車能夠打進美國市場,省油是關鍵。以生產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聞名的豐田汽車,就是把節能當成競爭力。PRIUS自1997年上市以來,到去年底已賣出三十一萬九千輛,居全球同類車種之冠。
豐田的亞洲及近東業務部長四方田康博指出,在汽車設計階段,省能、環保已經是基本概念;而且,現任會長(董事長)張富士夫過去在擔任社長(總經理)時,就直接領導專門的環保部門,每年定期發表環保計畫書。
一進入豐田會館大廳左轉,第一個展示場就叫「環境與感動」(eco and emotion),依序展示三種節能車:PRIUS油電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及直接使用氫氣的未來概念車。
目前由豐田生產的燃料電池車,時速可達一百五十五公里,但全球只有二十輛,租賃給環境省、大學、東京瓦斯公司等能源研究部門,一個月租金1萬美元,小泉首相也有一輛。
日本政府鼓勵民眾使用節能車,像汽車稅大約在4萬到5萬日圓之間,若使用類似PRIUS的節能車,就可以省掉一半的汽車稅。
豐田的宣傳部長松本表示,PRIUS上市快十年,才賣出十多萬輛,成績不算太好,但是豐田對於混合動力車的研發卻不遺餘力,早在三十年前就開始,直到1997年才問市。
松本強調,豐田發展混合動力車的最終想法,就是汽油總有用盡的一天,節能的產品會愈來愈有競爭力,像最近油價上漲,PRIUS就大受矚目。
而在愛知博覽會的豐田展示館前,樹立著一座全日本最大的風力發電機,輸出功率一千九百八十千瓦,世博會結束後,這座風力發電機還將繼續運轉,提供當地用電。
愛知博覽會 向自然取經
以「大自然的睿智」(Nature’s Wisdom)為主題的愛知博覽會,更是隨處可見主辦單位在節能上的用心。
在會場的入口前,是大片的太陽能板。往來各展示館的交通工具,有空中纜車、有像連成一串火柴盒的電車、有燃料電池巴士,甚至還有人力三輪車穿梭在人群間。
會場五十個餐廳的廚餘回收後,用卡車運到處理場,先分選、打碎、加水、調整酸鹼值,然後送進發酵槽,以攝氏37度的溫度,發酵十到十四天,分離產生的沼氣後,提供燃料電池發電。剩餘的液體脫水,殘屑作堆肥,並種上一朵花分送給參觀者。
建造會場時被砍掉的樹,切成木屑,加上回收的保特瓶,以攝氏1200度高溫汽化,產生氫和一氧化碳,做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很多人不知道,一個500c.c.的保特瓶,經過處理所產生的電力,可點亮三十瓦的電燈一個半小時。
日本國家展示館更是在「向自然取經」上,下了一番功夫。
遠看日本館活像個「竹編的雞籠」,但事實上,是取法古人,以竹簾遮太陽。屋頂則是用光觸媒鋼板,這種鋼板原來是用在汽車的後座玻璃,水滴掉落在鋼板上會迅速擴散攤平,如此一來,在屋頂灑水,水滴很容易蒸發,把熱帶走,就像古人在屋前灑水散熱一樣。會館的南邊還種滿竹子,用來擋日曬。
日本館拆除後,不會有垃圾,因為所有的隔板是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塑膠板,打碎埋入土中,一到四週就可以分解。固定用的釘子,也不用鐵釘,改用木釘,目的同樣是為了回收方便。
日本館內展示著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到2005年期間,日本人用過的各類產品。負責解說的人員表示,從過去的生活變化中,人們瞭解要解決地球生態環境問題,一定要與自然共生。像過去一百年內,地球溫度上升攝氏0.6度,會場就模擬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最後以「殞石撞地球,地球毀滅」,做為警告式結語。
愛知會場中央還有一座以植物築成的生命之牆,以垂直種植的方式,在有限空間內建成總面積三千五百平方公尺的人工綠化帶,號稱世界第一。主辦單位還以熱顯像照片證明:在中午時分,當整個博覽會的室外溫度達到攝氏31度時,有「生命之牆」遮蓋的展示廳,室內溫度只有攝氏25~26度。
做得再多 還是不夠
即使日本在節能方面下了功夫,早在1998年就宣布,在2010年時要把全國能源總消耗量降到1996年的水準,但這項承諾已確定跳票。
而在再生能源開發上,日本政府宣布要在2010年把再生能源的比重,由現在的0.5%,提高到3%。這項政策能否達成也同樣令人質疑。
新能源開發機構NEDO(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展示館館長荻山久雄就遺憾地指出,雖然日本的燃料電池和太陽能發電技術先進,但新能源比重到2010年時只占3%,與學者期待的10%有很大落差。
而與德國等國提供的再生能源獎勵措施相較,日本有相當的差距。以風力發電為例,德國政府收購風力發電的價格大概是業者發電成本的三倍,而日本只是以成本價收購,一度電大約是23日圓。
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10年降到1990年水準的承諾,現在也確定跳票。而且,日本也是使用油及煤做為能源比重最高的已開發國家,比重為68.8%,比美國還高。
日本目前的對策是增加核能發電的比重,除了目前運作中的五十二座核電廠,興建中的核電廠有五座,政府編列的核能發展預算高達4710億日圓。
雖然去年8月才有五名工人在核能事故中死亡,但日本政府發展核能的決心不減。
日本中部電力公司的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市原尋司就說,核能發電能穩定能源供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雖然有反核運動,但做為負責任的政府,就必須面對現實,持續地與民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