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豪宅 加州最多
全美國價值100萬美元以上的房子,自2000年至2003年增長了100%,共有七十三萬八千八百三十八幢,占房屋總數的1%。在加州價值100萬美元的以上的房屋,有二十八萬一千四百五十五幢,名列全美第一,第二名是紐約州,共有八萬兩千六百三十七幢,第三名為佛羅里達州,共有四萬三千七百六十七幢。
美國一般豪宅面積約五千到八千平方英尺(一百四十至兩百建坪),有四、五個套房、家庭劇院等現代化設備。這類房子在北加州矽谷及其他大都會區,約值100、200萬美元,如加上美景或海景、湖景,則值數百萬美元。同樣的房子在美國中西部或南部,則約值50萬至80萬美元左右;如有景觀也要約百來萬美元。
《華爾街日報》每星期五有「每週一華屋」,刊出照片及屋主來歷。
這裡舉兩個例子,其一是位於西雅圖、華盛頓湖邊之豪宅,三層樓、六個套房,建坪約八百三十七坪,沿湖有三百七十二英尺長,要價5300萬美元。原屋主Peter LaHaye為一生物科技公司的創業人,因飛機失事身亡,遺孀正出售此宅。鄰居包括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的執行長兼董事長畢佐斯(Jeff Bezos)及全球首富比爾.蓋茲。
另一《華爾街日報》介紹的度假豪宅,位懷俄明州的Jackson Hole市,約兩百建坪,有兩層樓房、四房三浴,內有一酒窖,藏有名酒兩千瓶。每一房間都有一望無際的原野。屋外尚有六千英尺的露天平台,要價1800萬美元,現在的屋主及未來的屋主每年只在此住幾個月。
在其附近還有一度假豪宅,因地處北方,冬天甚寒,全屋內外地板都用「電」墊來保溫,僅電費每月就要1萬美元。
倫敦豪宅 1億2700萬美元!
下面來談談三位名人之華廈。前奇異CEO威爾許(Jack Welch),因與新婚的第三位太太蘇西另有新居,便求售他在紐約近郊的房子,要價1700萬美元。矽谷科技名人──甲骨文CEO艾力森(Larry Ellison)求售他在阿瑟頓市(Atherton)的東方式華廈,該宅兩層樓、七個套房,有日本式花園、和式房間、多媒體大廳、網球場等,要價2500萬美元。
媒體業鉅子、新聞集團老闆梅鐸(Rubert Murdoch)最近花了4400萬美元,買下紐約曼哈頓一樓中樓,前任屋主為洛克斐勒家族。
全球最昂貴的房子,當數2004年由印度鋼鐵大王米塔爾(Lakshmi Mittal)以1億2700萬美元現金,買下的倫敦豪宅,它位於英國皇家肯辛頓皇宮,與蘇丹國王在英國的住宅之間。豪宅內有可容納二十部車的車庫及土耳其浴室,是目前世界上,除各國皇宮之外,可能最昂貴、最豪華的住宅。
米塔爾是僅次於蓋茲及巴菲特的全球第三名富人,目前擁有250億美元的財富。他最驚人之舉,是前些日子嫁女兒時,花了6000萬美元,租下巴黎的凡爾賽宮舉行婚禮。
看了以上巨富豪宅,以下談談美國一般家庭的購屋能力,表一為美國大都會區中位房價與家庭中位年收入的分析。首先看矽谷舊金山市區,從1980年到2004年二十五年間房價的漲幅。中位房價從11萬美元到今天60多萬美元。
全美平均房價指數3.5年
房價指數是房價除以年收入,即工作多少年能夠買中價位的房子。舊金山的指數從1980年的五年到2004年的八.五年,是全美最高房價之一,另外兩高價區為洛杉磯及紐約市,次高價區為邁阿密、波士頓、華府及芝加哥等地;較便宜房價則為休士頓及亞特蘭大等處,不到年薪三年就可買一中價位房子。全美平均房價指數為三年半,相當合理。
再來比較一下,美國最富裕的城市與房價最便宜的比值。最富裕的郊區,首名即為矽谷的阿瑟頓市,它2004年的中位房價為250萬美元;美國最低廉的房價出現在俄亥俄州的揚斯頓市(Youngstown )。揚斯頓市為傳統的工業老城市,其中位房價為8萬2000美元。
以上兩城市的中位房價剛好相差三十倍,這個比數正好約是大企業總裁與工友的年收入比數,所以美國貧富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
台北房價有上漲空間
再看兩岸三地的房價指數(見表二)。台北的中位房價每坪約新台幣26萬元,其指數為五年半,遠遠低於上海的十五.三及香港的十九.三,也比舊金山要低些。看來台北房價可能有上漲的空間,但是最近報載台北大安區「宏聖帝寶」每坪高達100萬元,已是世界頂級豪宅的價錢。
最辛苦的當數香港人,一般中產者一輩子都為自己的房子打拚,也可以說是為地產開發商工作。想不到上海十多年來,其房價指數已接近香港。2004年底,筆者有機會去參觀上海浦西新開發的豪宅,內有人工湖及社交娛樂中心,其中一棟房子約一百六十坪,要價5000萬人民幣,約600多萬美元。上海也進入了全球豪宅買賣的行列。
南非房價三年上漲95%
近年全球房地產大漲,《華爾街日報》列出十二個國家三年來的漲幅(見表三),從南韓的20%到南非的95%,到處都漲,很奇怪,台灣並沒有顯著上升。
美國最近十年來,我們常常聽到運動員及影視明星的千萬、億萬簽約金、精明而努力的創業家成就新企業、大企業高階主管爭取的巨額報酬,以及科技新貴認股權而成巨富的傳奇。他們當中有許多極為奢華的風氣,英文有一名詞叫「Conspicuous Consumption」(引人注目的消費)。用名牌已不足為道,擁有在世界各處的巨廈華宅,加上專用的私人飛機,那才顯得闊氣。
另一方面,都會區的普羅大眾,過著艱苦的生活;剛進入職場的新新人類,如果沒有家族的幫助,很難買得起第一棟房子。在美國,環境好、交通方便、學區優越的地區更是一屋難求。也許我們可以套用一句俗話,「有土斯有財(才),福地福(富)人居」。在美國及世界上許多地區,要達到均富的社會,還有一段很長的路。(作者為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